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开放的构成要件范畴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放的构成要件与封闭的构成要件、空白的构成要件及修正的构成要件是三对容易混淆的构成要件概念。开放与封闭的构成要件在构成要件的规定是否完整、违法性的判断是否自足、是否需要法官的补充等方面均存差异。开放与空白的构成要件都存在着构成要件规定的不完整性,然而二者在不完整性的内容和意义、补充方法等不尽相同。开放与修正的构成要件区别是,前者是以基本的构成要件为对象,针对构成要件能否提供行为成立犯罪的完整判断所作的分类,它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后者是对基本的构成要件的修改变更,是在犯罪已成立的前提下根据犯罪的不同形态所作的分类,它只能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2.
王薇 《理论界》2005,37(3):85-85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债权是一种相对权,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则打破了这种相对性。本文就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及构成要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梅兹格的犯罪论体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梅兹格发现了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从而使构成要件发生了主观化、规范化的转变;其次,随着构成要件的转变,构成要件成了违法性的存在根据,而违法性也具有了实质化的倾向;第三,由于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变化,在责任层面规范责任论替代了意思责任论成为主流。总之,梅兹格的犯罪论体系是新康德主义二元论思想在犯罪论体系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犯罪论体系的实质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再论物权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权概念具有抽象性与普适性,难以对各种物权的主体一一列举,物权的主体应当采用“权利人”的表述。权利人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开放性,可以将各种主体纳入其中,能够为未来出现的新型物权及其主体的确定留下足够的空间,也符合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物权的客体主要指动产、不动产,是有体物,特殊情况下权利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支配性与物权的客体主要是有体物是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无体财产权也具有支配性,但其客体范围很难像有体物那样确定,所以支配性较差。物权法应当将物权界定为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对抗第三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李伟  王峰 《东岳论丛》2019,40(3):129-137
《判断力批判》第22节涉及到三个问题。鉴赏能力是一种原始的自然能力,还是一种获得的人为能力?共通感对可能经验来说是一种构成性原则,还是一种调节性原则?鉴赏能力的习得,如何是一种理性的要求?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鉴赏能力是人们先天具备的,但是又必须在经验中不断练习,才会具体使用这种能力,即习得这种能力。共通感对可能经验来说只能是一种调节性原则。而鉴赏能力的习得,是理性在道德上的要求,同时也是在政治上的要求。由此,鉴赏能力的习得也具有了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星 《人文杂志》2001,(2):126-130
李柏被称为"关中三李"之一,是一位儒家的隐者.他在思想上对儒学(包括理学、心学、关学)的有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体悟和阐发,特别是对儒家的隐逸思想有诸多发挥,这实质上是吸取佛道思想的结果.他以儒为本,兼取佛道,有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李柏的学术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为克服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弊端,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认识论哲学思维方式,即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这种哲学思维方式不仅把感性经验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其不断的发展,而且也把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考察的对象具有历史的、共时的相互作用、不断生成、发展的属性和含义;具有主客体相互联系,以主体的实践和感知为基础、同时又超越感知、具有主体主观的抽象性和对象本身的客观现实性相统一的属性和特点.这样一来,物和物的关系,关系的功能和结构,这种功能性关系和结构对于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基础地位;人和人的精神的产生和物化,物和物的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具体形式的历史性,以及可感知的物和直接靠感知所不能把握而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物,尤其是各种历史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才统统被纳入到哲学科学考察的范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所创建的.  相似文献   

8.
宁红丽 《社会科学》2013,(9):88-100
《合同法》有关出卖人物之瑕疵责任的构成要件的规定相当疏漏与不完整。理论界对该问题也未予以足够重视。随着《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颁行,我国法上有关出卖人物之瑕疵责任的构成要件的拼图才基本成型,但仍存在着较大的完善空间。根据这两部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出卖人就标的物瑕疵承担瑕疵责任,需要具备标的物交付时存在瑕疵、买受人践行检验通知义务、买受人在缔约时不知且不应知标的物有瑕疵、当事人未以约定减免出卖人的瑕疵责任等四项要件。虽然"司法解释"的准立法形式常受诟病,但它细化、补充乃至发展合同法上买卖合同制度之功仍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9.
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的认识论传统揭示了本质及其属性是物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经验;物的现象学生存论传统揭示出使用是物(用具)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有用性的经验;随后又揭示出游戏因素,这构成了艺术经验.上述传统中无用性被看作是阻碍理解物的因素.无用意味着物之有用性的消失,使得物的现成性得以体现.但是无用与有用共同构成了物之意义的基础.对物的无用性的重视表现了不同于物的现象学理论的地方:无用使得物之用得以持存;彰显了用者的情感世界,更提供了为人之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初探     
隐私的出现,始于人的羞耻心.隐私权的出现则是对隐私法律调整的结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公民的隐私权长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构成隐私权三要素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久存争议.在隐私权的保护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概念纷扰复杂,通过对其逻辑结构的分析可将之界定为VA不作为方式构成的,以作为方式也能实施且通常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命令规范违反说是不真正不作为犯基本原则所在,不能由于概念的多样而缠绕于禁止规范与命令规范之间.针对不真正不作为犯存在结构与价值结构的空隙问题,要在不同角度、方法、根据等方面寻求关键所在——即构成要件的等价值性.  相似文献   

13.
王东 《南方论刊》2012,(1):49-5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创记录水平不断被新的数据刷新,超过了全球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外汇储备规模的总和,牢牢站居着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我国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国家。与此同时,无论是从国际层面还是从国内层面看,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和整体外汇金融资产增速都超乎寻常,如何理性看待我国整体外汇金融资产规模的急剧扩大、"热钱"的暗流涌动、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当前欧债危机越陷越深的情况下我国是否应出手相救?需要全方位地进行具体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阐述了“现象学的还原”和“意向性的构成”这两个观念,这是这本书的两个创造性的理论突破。正是这两个理论突破,标志着胡塞尔从描述现象学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这表明,是《现象学的观念》而不是学术界普遍所认为的《观念Ⅰ》标志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之一。发掘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思辨实在论和相关哲学流派开始转向对非人类进行本体思考,叙事研究应该对此作出反应。通过对奥罕·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和萨特的《恶心》进行细读,本文提出"物"在叙事中有两种基本处理方式:人类化的物及怪异的物。在《纯真博物馆》中,男主人公凯末尔试图在物件和人类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通过物件来找回逝去的爱情,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恋物癖";而在《恶心》中,主人公罗康坦却注意到了物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怪异性,并从这怪异的物中顿悟了存在的多余。  相似文献   

17.
张兆昌 《学术界》2004,(4):199-202
财产所有权是物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 ,财产所有权的客体是物 ,且仅限于有体物的单一客体说在中外法学界明显地占统治地位。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提出了“条件物 +条件物化物”的理论公式 ,论述财产所有权第二客体权利的客观存在 ,从而对占居中外法学界数百年的财产所有权客体单一说提出质疑 ,这对完善民法学理论 ,指导民事审判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娓娓 《理论界》2007,(8):111-112
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是指担保物权的效力及于担保财产的代替物上,担保物权人得就担保财产的代替物行使担保物权。《物权法》关于物上代位性的规定有所进步,主要内容包括物上代位物的构成、范围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与善--桑德尔对罗尔斯"正当优先于善"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中海 《北方论丛》2006,(2):110-114
罗尔斯在他的公平正义理论体系中,极力强调正义的首要性与优先性,认为正当、权利优先于善。在道德意义上,正当优先于善,个人权利胜过或压倒共同善的考量,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普遍福利之名也不能逾越之。在独立获得的意义上,正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善的观念而获得证明。桑德尔驳斥了罗尔斯的正当对善的优先性观念,认为罗尔斯的自我优先性的个人观念不能论证和支持其正义理论。对正当、权利的考量离不开善观念。  相似文献   

20.
胡宏的“性”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性无定体,性体即遗体即天命,性体是形而在上的,流行发见于天地万物,性体是天地万物存有与活动的最终根据;第二重含义:物有定性,万物各正其性,万物皆成于性。物之性表现为性形、性能、性理。人之性表现为生理之性、心理之性、义理之性。无论是无定体之性还是有定性之性.善恶皆不足以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