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唯物主义是将学生从主体方面来理解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了主体间平等、创造、互惠、开放和和谐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其本质是教育主体与"实践的现实的世界"对话.在对象化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学生主体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发展着人的主体性,从而也实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及其后现代转折进程中存在着三种人道主义形态.早期现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表象的角度揭示警遍理性主体面对假定的上帝、祛魅的自然和隐没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后期现代哲学的自我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享用的角度展示个体实存主体面对逝去的上帝、人化的自然以及相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列维纳斯后现代哲学的他人中心论的"为他的人道主义"从欲求的角度探讨个体责任主体面对超越的上帝、返魅的自然和绝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人道主义的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展示了从人性解放到个性解放再到他性解放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人生艺术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以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为主要精神资源,注重精神提升与人格塑造.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学说,阐释了人对外部世界的创造与人自我塑造的辩证关系,对于"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价值发掘与理论反思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主体文化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它包括个体主体文化自觉、群体主体文化自觉和类主体文化自觉三个基本维度.文化生成于主体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的实践过程,主体主观世界是外在文化世界的"观念化"和"意识化".主体文化自觉是人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以正视和提升人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和主体价值选择、实现人积极而自由的生存状态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的.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于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对其主体(自我)概念的批判,在他看来,康德是在传统现成存在的存在论轨道上运思的,他以"被制作存在"意义上的存在作为人格的领悟境域,以无世界的自我来为世界的存在提供担保,因而他对主体的存在方式没有进行彻底的追问,由此错失了世界这一原初的现象。海德格尔不仅还原了康德领悟主体的境域,而且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化了对自身的源始经验,指出了在世之在(超越)乃是主体性的基本结构,从而为康德的先验哲学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交易"     
个人如同企业."交易"与"生产",是社会中任何个人为尽可能充分实现自我主观价值,而对既有"自我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两项基本活动.其中,交易是对生产的相对高效率替代.任何交易都不存在"客观价值"或"社会价值",只存在以各个人主观价值判断为基准的纳什均衡或自我均衡.市场、企业、政府是人们为提高交易与生产效率而创造出的特殊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凡是存在的,都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主体的矗立不是先天确定的,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不断被怀疑、否定、“掏空”与重构.人的自我的确立给现代主体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准备.现代主体的确立,为人类带来了前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繁荣、舒适.同时,现代主体也正遭遇“后现代主义”解构和否定.“人是一个多维存在”,相对于与人相统一、相一致的主体来说,现代主体的生成、建构和创造也是在多维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其与对象世界之间经常构成主客相对待的关系,这也就是天人关系区别于一般事物之间关系的标志所在.主体性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至近现代进入最辉煌的阶段,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危机.当代学界有关"主体间"的倡扬,正是为了克服片面伸张主体性的弊病,但"主体间"的理念要得到落实,必须立足于万物一体和多元共生,而这又必然会带来主体性的重构.天人关系在主体性问题上还有一个取向,便是促成主体的自我超越,即由主客二分向着天人合一复归.  相似文献   

9.
生存·超越·自由——对雅斯贝尔斯"生存"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人学,将自由、选择与责任浑化为一体的"生存"是其全部学说的运思轴心.在他看来,"生存"不同于"实存".因为"实存"是定在于世界之中的,而"生存"则是在世界之中不断突破世界的.他由此认为,"超越"是"生存"的内在结构."生存"意指自作主宰、自我超越、自我担待的个体的人,它是雅斯贝尔斯"生存人学"的价值主体,而这一价值主体所寓托的秘密乃是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人学"研究进路成为20世纪宗教观理论思考的共同取向.上帝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彼此关联、彼此定义,上帝与宗教贯穿于世界与人生之中.以马丁·布伯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为代表的"人学"的宗教观本质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即个体性的失落和主体间的疏离,因而成为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对于宗教深刻反省之后的理性表达,并传达出人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指向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对话"关系的"存在"--"人学"和宗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