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社会的农业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农业自然经济广阔的原野里也逐渐发展起来。粮食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在农业中得到发展的突出表现。本文从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对元代粮食商品化问题作些探讨。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是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基础。蒙元王朝自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到1279年灭亡南宋,前后七十余年,西征,南侵,使中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1260年,世祖  相似文献   

2.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焦点。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分析中国未来几十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农业资源枯竭,其结果导致粮食大量进口,从而引起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时间,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力和需求,探索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途径。 正当人们为中国粮食供给担忧之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却出现了快速增长。1996到1999年四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三次登上一万亿斤的台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阶段性过剩造成存粮大大增加,粮价下跌,农民减收。为此,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共同的愿望。2000年农业种植结构出现大幅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传统的思维认为农业问题首要是粮食生产,却忽视了农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生产总体效益低下、农业发展环境差、缺乏基本的综合竞争力是当前农业问题的真实写照.因此,中国的农业要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观,让粮食归粮食,农业归农业,创新农业工作机制,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业效益,进而使中国的农业不仅要扮演社会稳定的角色,更要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4.
清代康雍年间 ,江浙地区粮食不足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了 ,它是乾隆后期全国性粮食危机爆发的一个信号。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清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粮食政策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失误之处。粮食不足引起了江浙地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使社会发展缺乏后劲 ,尤其是不利于纺织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粮食数字展示出问题的严峻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没有粮食的稳定增长作基础,农村其它各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在建立新中国后曾出现过全党大办农业,全党大办粮食的号召和行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的16392万吨,达到1984年的40731万吨,32年粮食产量增长近2.5倍。1984年产量与1978年的30477万吨相比,增加了10254万吨。我国农业以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10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应该承认这一成就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一)吉林省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全省的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吉林省的粮食生产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包括粮食在内...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南北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 ,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面对干旱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的压力 ,从我国未来对粮食需求的角度 ,审视了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得失 ,提出调整南北农业结构和重新发挥我国南方粮食生产优势的认识 ,并就粮食面积、粮食安全、粮食加工、粮食进口等关乎农业二、三非农产业结构发展 ,农民收益增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农业问题实现粮食安全农业部副部长齐景发中国是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产品总供给量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1996年的4925亿吨,人均粮食、肉类和水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恢复关贸总协定之后,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我们当前亟待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绝大部分是手工劳动,农产品中粮食的国家收购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是,当农村经济发展到粮食收入已从根本上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时,农民将把资源更多地投入非农业,从而引起农产品价格上  相似文献   

10.
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一)———以小麦为例的实证研究□安晓宁姜洁一、引言中国农业要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是一个极其富于挑战的跨世纪问题。中国农业的主要问题是粮食问题,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确保农产品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对宝鸡市近20多年来的粮食产量、耕地面积等情况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对今后几年的粮食产量和需求进行预测;对宝鸡市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初步的探讨。一、粮食生产概况粮食是宝鸡市农业生产的主体,粮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0%,粮食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农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中国农村历经20年的改革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已经被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淘汰,代之以农林牧渔齐头并进,粮棉油糖麻菜果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 改革开放前的超稳定时期。1978年以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可以将其特征概括为:超稳定的“偏种型”农业生产结构;以粮为主的基础食物型种植结构;以稻、…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生物育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认为大力发展以商业化运作模式为目标的种子企业是中国今天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河南省种子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全国水平,与其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称.要进一步提高河南粮食生产,必须首先发展种子产业,以种子产业的壮大助推河南粮食生产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1973年和1974年,世界出现了一次周期性的粮食短缺。有两个事实明确无误地表明了这次粮食短缺的存在:一是农业商品出现了罕见的高价格,从中得益的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一是在第三世界部分国家由于饥饿蔓延的死亡。这些事实,以及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会议,都曾一度引起了公众对粮食力量以及与粮食问题切切相关的第三世界饥饿和饥荒问题的关注。在那次会议上,农业企业派遣了庞大的代表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粮食力量就已成为美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工具。……此后,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实行了保护大农场主(同时牺牲几百万小农户的发展)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方案,生产出“剩余”粮食,又通过公共法480号“和平粮食”计划,把这些剩余的美国粮食调离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15.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形势总体趋紧,粮食供求偏紧、适当进口是中国相当长时期的粮食供给总体格局。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依靠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应达到95%,其余可根据品种结构调剂、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少量进口。农业"走出去"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必要补充,必须有正确的思路,要规避风险。实现2020年全国新增5000万吨粮食,关键要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用公共财政大力投入扶持粮食生产;完善农业补贴、粮价形成、粮食主产区补偿和粮食安全责任四个利益调节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农民和社会投入,建立与经济增长和财力增加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中国1978-2008年粮食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及粮食总产量变化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粮食购销体制、粮食价格、粮食投入、粮食生产技术等政策对全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实证表明,影响中国粮食总产量波动以粮食生产投入政策为主,其均值达0.833 4,粮食生产技术政策次之,均值关联度为0.833 9;而从各项政策的关联度来看,财政支农、粮食收购量、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粮食产量波动关联度较大,其中财政支农投入关联度值达0.879 7.据此,提出应从财政支农、粮食科技投入、粮食价格支持体系、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产出效应,并考察该影响及效应在耕种收各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水平及机收水平;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中型农机动力及大中型农机机耕、机播及机收动力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研究建议加快突破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农机资源在省际间合理流动与科学调配,加强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生产环节外包已成为中国农业无法逆转的发展趋势,研判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碳排放纳入非期望产出的核算框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中国粮食主产区1 208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测算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剖析生产环节外包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均值略高于“及格线”水平,不同地区与不同作物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存在差异。(2)总体来看,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之间存在稳健的“U”型关系;分区域、分作物的研究结果也大多肯定了“U”型关系的成立,但对于湖南地区和小麦生产而言,上述“U”型关系并不明显,且聚焦玉米生产,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之间仅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线性关系。目前,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违背农业绿色发展的现象,相关政府部门仍需加强对提高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重视,并助推中国粮食生产跨越生产环节外包引发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低谷。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8-2015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利用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测算出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弹性变化的原因,论证农业机械对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两者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不显著。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农机具购置补贴不仅使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变强,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1978-2015年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但粮食主产区域内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性。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将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偏向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