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华军事全权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19日,出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由争取战胜日本转向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的需要,又迫于蒋介石、何应钦与史迪威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史迪威被召回。这就是台湾及国外一些史学家所讲的“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美国对华政策战略目标发生转变,也是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的又一次暴露。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认为蒋史矛盾是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之争,却忽略了何应钦在引发“史迪威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事件本身及何应钦在其间的作用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比较积极地支持中国抗击日本的政策,以取代参战前对日侵华妥协的政策.为了使中国继续有效地抗战,加强中美军事合作和对蒋介石政府的监督控制,美国政府派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于1942年1月来华.约瑟夫·W·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西点军事学校毕业的职业军人.1920—1923年美陆军部派他为语言官来北平学习华语,1935—1939年任美国驻华武官.他通华语,识华情,不但有深刻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而且是一位忠实于美国利益、处事认真、性格刚毅自信的军官,是(?)军中有名的“中国通”.因此,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认为他最适合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这一繁重而复杂的任务.美国政府想借史迪威之手控制蒋介石集团,以美援为手段促使蒋介石政府全力以赴地抗战.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这位参谋长是国内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影响、又只是一个在别人的授意下盖橡皮图章的顾问,他只是帮助催促援助而不过问中国的现状.这与史迪威的使命恰恰相反.因此,史迪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是了解二战时期中美盟国关系的一把钥匙。众所周知,蒋史矛盾既不单纯,也不孤立,是和中国战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尴尬地位紧密联系的;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独体现在二战时期,而且自然扩展到马歇尔使华、国共谈判以及冷战初期美国对华的政策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矛盾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缺乏有力的论述。本文拟侧重考察中国共产党与史迪威之间的交往关系,换一个角度来阐释蒋史矛盾。  相似文献   

4.
何跃  何琍 《学术探索》2001,4(1):47-50
二战后,一批经历过缅甸作战的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和著名史家的专著相继出版,如《史迪威文件》、《史迪威事件》、《史迪威在华使命》、《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中国的纠葛》、《美国十字军在中国》、《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概述》、《蒋介石秘录》等,这些史料大量披露了中美英在缅甸战场的冲突与分歧.冲突与分歧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研究这段历史的焦点,但很少述及中美英合作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中美英在缅甸战场的合作大于冲突,是一次值得赞颂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陈史之争”透视彭思云,陈鸿建弹指一挥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五十周年。时值此刻,回顾过去中国抗战时期的“陈纳德、史迪威之争”,恐怕不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解蒋介石在抗战紧要关头(1942—1944)对日态度以及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与对日作战之策略...  相似文献   

6.
史迪威事件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其人其职约瑟夫·华伦·史迪威,于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早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21年始任美驻华大使随员,后升为美驻华使馆武官上校,1939年返美旋升为准将、少将,1944年1月升中将,并以美国总统代表身份来华。他曾耳德目染“五·四”运动后中国国民精神的巨大振奋,并目击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巨大的军事胜利。他在华前后长达10年之久,对中国传统文化、国粹元典都有着相当的了解,同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合作的统一战线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俄关系的发展前景,都有他…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进入了对中国最为有利的时期。如果中国能够善加利用,将极有利于中国的复兴和重建。然而,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决策一再失误,在处理与盟国关系的问题上,先获咎于苏,复结怨于美,且不和于英。1944年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因驻华美军费用结算问题、史迪威指挥权问题、是否应向中共部队提供部分租借物资问题等,与美国发生严重冲突,引致美国朝野对重庆国民政府极为不满,中国在盟国内部实已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国民政府在战后的困境与失败,实际上只是此时已有各种矛盾之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8.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帝国主义在对待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上,在对华政策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此,美蒋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试从史迪威、魏德迈和赫尔利等人的在华活动来说明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待中国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是,企图牺牲中国而与日本法西斯妥协,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采取了反革命两面政策。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与日本在军事上发生了直接冲突,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转变,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给蒋介石政府以很大的援助,使其蒋介石成为它在远东的帮手。美国虽然给国民…  相似文献   

9.
论抗日救亡运动中中间派的贡献邱义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独霸中国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下降。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追随蒋介石国民党退...  相似文献   

10.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就将蒋介石的中国视为其远东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因此,除了政治上设法将中国拉入大国阵营,军事上更是卖力地扶持蒋介石政权,甚至亲自出兵中国沿海一些要地,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先接收日军投降、占领战略地区。赫尔利大使更是在1945年4月2日公开声明,美国只与蒋介石合作,并在经济、军事、政治上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中国国内战争爆发后,美国从各方面援助国民党,企图支持国民党从军事上“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然而,当蒋介石面临军事上彻底失败、行将被逐出大陆的绝境时,美国并未将“大规模地…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辞办黄埔军校问题之考述曾成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发家的。然而,在创办军校的过程中,他却借故辞职,拂袖而去。考述蒋的此番去就行藏,对于研究国民党政治力量的分化离合,对于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和品格,都不无意义。1924年1月24日,蒋...  相似文献   

12.
国民革命时期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范荣祥1931年11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勇敢坚强战士,卓越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邓演达,惨遭蒋介石杀害,年仅36岁。他生命虽然短暂,但在关...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史迪威研讨会”,于1991年10月11日至13日在重庆扬子江假日饭店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应邀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对史迪威将军来华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探讨中美关系所经历的曲折发展道路,展望中美关系的前景,并以此来纪念史迪威将军逝世45周年。会议期间,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与重庆市发起  相似文献   

14.
从1947年1月马歇尔离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的美国对华政策,因其在中美关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台湾史学界魏良才认为:“马歇尔调停失败返回美国担任国务卿后随即断绝对国府的军援和经援,主要是要报1944年史迪威被迫受召回国与马歇尔本人来华斡旋失败的旧仇新恨,因而马歇尔采取的措施,造成1948年及1949年国军剿共的失败,终而导致整个大陆的赤化。”①本文作者认为:由于马歇尔调停失败,解放战争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一度陷入了困境。在如何对待蒋介石,是继续支持他还是抛弃他;如何对待呼之欲出的新政…  相似文献   

15.
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对缅甸战役的态度不同,由此导致各国的战略计划也不一致。史迪威主张进攻战略,但这种进攻战略与蒋介石小心谨慎的纵深防御战略发生冲突。而英国军队则打算撤退。由于盟国军队在战略计划上未能达成一致,各自为政,最终导致缅甸战役失利。  相似文献   

16.
试探阎锡山的“民主建设”瑞典活刊·佛里贝尔易1930年自阎锡山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被蒋介石打败以后,阎锡山流亡到大连。他在那呆了大概一年,一直到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件以后。在这期间,他似乎对自己原来的政策进行了反省,反正从大连回到山西以后,他再也没...  相似文献   

17.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寻求“光荣的和平”,以挽救国民党的统治.在内阁组成前后,他要求蒋介石下野,由行政院全权主持和谈.蒋下野后,他既反对蒋的和谈原则,又反时桂系的企图.孙科的去职,不仅是桂系倒阁的结果,也是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他不可能实现“光荣的和平”.  相似文献   

18.
论刘文辉反蒋李殿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刘文辉是一位活跃于四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尤其是他约20年的一贯反对蒋介石,使蒋介石虽对他耿耿于怀,却又拿他毫无办法,从而最终为"控制川康,迎接解放"作出了贡献。这种"坚持反蒋斗争,从斗争中去求得生存和发展"①的...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宋哲元对卢沟桥事变态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宋哲元对卢沟桥事变态度比较罗平汉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变,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军政领袖的蒋介石和冀察地方政府首脑的宋哲元,顿时面临和还是战的选择。本文试对蒋、宋和战态度的差异作分析与比较。蒋介石:重在战,不放弃和7月8日,在庐山消...  相似文献   

20.
评大革命时期的张静江陈国强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也是本世纪前半叶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孙中山视其为“革命圣人”,蒋介石尊他为“导师”。在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张静江作为辅助蒋介石走上最高政治舞台的“导师”,曾对当时及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