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相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它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隶属东北流亡作家的“流亡者之歌”,在大时代的“抗战文艺”的交响乐中  相似文献   

2.
一 “东北流亡文学”是指受东北的历史文化孕育,在“九一”事变的历史阵疼的催动下降生的一代文学青年流亡关内后,以东北生活为生要创作题材,相对于东北沦陷后的“十四年殖民地文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既融汇在“左翼文学”、“抗战文艺”、“延安文艺”之中,又因内在的文学精神而相对独立成形。从文学的一般系统看,它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相干结构,是由个人的偶然到历史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3.
抗战文坛上的一支劲旅──论“东北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文坛上的一支劲旅──论“东北作家群”章绍嗣一、流亡文学潮抗战文坛上,活跃着一支文艺劲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活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是李辉英、肖红、舒群、罗锋、穆木天、林珏、端木...  相似文献   

4.
东北流亡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记学者沈卫威先生去年出版的《东北流亡文学史论》,对中国民族的情怀与近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均有很透彻的说明。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神州剧变,东北更有“满洲国”的产生。这时期,一批不愿意忍辱偷生于日本淫威下的知识分子,相继逃离东北,有些流亡关内,有些更辗转南下,仍然以教学或卖文维生。他们均以深沉的生活感受倾注于其笔触之下,诉说出家仇国恨的心内悲痛,于是有“东北流亡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东北沦陷初期,在日伪政府利用报纸进行文化殖民的同时,催生了以副刊《夜哨》为代表的文艺反战阵地,并凝聚了一支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夜哨"作家群。他们以《夜哨》为文艺重镇开展了积极的抗日活动,成为沦陷区抗日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副刊《夜哨》这一文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作家创作的文学基本特征来呈现副刊与东北沦陷区文学的深层关系,对东北区域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散文创作中,旅行记的兴盛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个时期,旅行记作者之众,社会意识之强烈,所反映的生活面之宽阔,以及采用的样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流亡记、旅寓记和复员记了。流亡记是东北流亡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七七”芦沟桥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流亡文学可分两大类型:一是描绘流亡作家自己家乡独特而美丽的风土人情,表现挣扎于命运和生活的磨难的文学;一类是反映作家流亡生活境遇的文学。由于战争的发生、瘟疫的流行,或因政治的迫害,作家的生活以至生命突然被截断而被迫逃离家园、故土、流落他乡、异域,这增加了比一般作家更为强烈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无形之中形成了他们作品的一些独特个性和风格,故乡的温暖与漂泊的孤寂、凄凉生成浓烈的乡愁,对故园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情况下,东北文学发展的路向更为贴近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描绘,对其生成原因也进行了自主的探索。这是新时期东北文学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吸收了俄罗斯文化新鲜血液的东北文学以其异质文化特色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10.
在抗日烽火中以东北作家为主体所形成的流亡东北作家群,在生活经历和人生道路中有着极其相似的共性。其群体意识又使他们的创作中流露出共同的人格倾向和美学品格:继承了建安文学风骨的慷慨悲情和敢于直面黑暗的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忧患意识;伴随刀光剑影、记载抗日经历具有强烈怀乡情结的“回忆文学”;以超常性格与传奇人物为主体的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形象系列;反帝反封建主题双向制约下的东北乡村风俗画。  相似文献   

11.
围绕德国著名流亡文学杂志《汇集》所引发的风波及相关评论,显示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着片面的主导思想和评论模式,即以是否公开声讨纳粹为评价标准,这种政治化倾向将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产物简单化,不仅抹杀了流亡文学多样性构成这一客观存在,也否定了与纳粹斗争的多样性及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流亡作家的历史定位蕴含在这一称谓之中,流亡业已表明政治取向,作家通过作品来接受历史评价;流亡文学的历史定位不仅取决于对纳粹的挞伐,而且还在于对人道主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12.
萧军与东北文学研究所是锦州师范学院的一家基础科研机构,隶属于科技处,由中文系领导。该所成立于1990年,现有专、兼职科技人员6名。该所有3名正高职研究人员,副高职及中级职务研究人员3名,外聘顾问5名,研究员7名。 萧军与东北文学研究所以东北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以萧军及东北作家群研究为重点,着重填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空日——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东北流亡作家群及东北论陷区文学),努力掘掘以萧军、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开创和东北现代小说的构建上的历史性贡献,并寻觅其对当代东北文学的深刻影响,创造当代东北文学新的增长点。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是上世纪来兴起的填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空白的研究课题。早在1977年,研究所的创始人徐塞先生就带领中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对萧军  相似文献   

13.
流亡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同样是一种文学类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作家的写作心态。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变革的美国,知识分子流亡在其文学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流亡作家菲茨杰拉德,必然与这个时代的流亡文学浪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还是抒发对未来的迷惘状态,无不具有20世纪流亡主题的共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三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作为一个流亡作家在其创作道路上的得与失、寻找与回归,由青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东北作家群是三十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一批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作家群体。在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而陷于水深火热之际,他们自觉地、不约而同地集合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慷慨悲歌,倾吐了乡土沦陷后三千万人民的苦难与反抗。他们的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与浓郁的地方色彩,在中国新文坛的星空闪烁着特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进行正确领导的结果。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上海南京沦陷后,成千上万的抗日青年,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的无数知名人士,各种抗日宣传队、救亡演剧队、文化工作队,战地服务队等,由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区云集武汉。全国十八个著名戏剧团体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戏剧界代表人物来到了这里。面对这么多的文化流亡人员和群众团体,如何把各方面的爱国力量组织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文艺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大众文学这两种文艺类型是1930年代国共两党不同的文艺政策的产物,他们分别诉诸文学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但是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又不免存在相互涵盖的因素,这与30年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民族危机形势有关,同时也是检验双方各自理论阐释的难题。民族主义文艺诉诸民族主义的背后难掩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左翼文艺坚持阶级的立场,却难免否定了民族情感的正当性。在创作上,双方也共享了新兴文学的某些共同性。  相似文献   

17.
我与学报     
我与学报沈卫威《河南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时下,我有幸执笔,来表达一个年轻学子的感念,并回味《学报》十年来作为学术的传媒对我的奖掖、提携。我与《学报》的关系是最近这十年间发生的,我研究“东北流亡文学”、胡适和茅盾的部分成果都是通过《学报》的传媒投向...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界,对东北沦陷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流亡作家,而对滞留于东北的女作家的创作有所忽略。本文重返历史现场,与滞留东北的女性写作者一起感受在充满阴霾的年代,身处民族、阶级、性别压迫下的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及性别体认,走进女性沉寂的生命荒原,倾听她们无法为妻无法为母的喑哑而撼人心魄的呐喊。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表述了他的文学观念,即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文学观念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念,并融汇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再现论,也不同于新生的表现论,而是兼有二者之长、注重审美特性、比较全面的文学观念。过去我们偏重讲文艺源于生活的一面,今后应着重研究文艺高于生活的一面。这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文学观念,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崔建军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与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西方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与宗教神话原型存在着某种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神话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