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7,23(5):73-77
先秦儒家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音乐以其节奏、旋律、秩序等和谐的形式影响人的心理结构,使人的感性生命节律化、秩序化,使人的情感快乐、真挚、丰富、超越;同时,音乐的结构还与政治异质而同构,社会政治的最高目标是达到"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的音乐境界;音乐的形式结构及其运动也象征着化育长养万物生命的宇宙之道。先秦儒家通过审美教育追求人的感性欲望与精神生命之间和谐、有度、中庸,追求社会政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音乐化境界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的物质功利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对于政治、经济、科技、管理中以人为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审美的王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美育的特殊使命就在于通过美消除理性对感性的压抑,恢复感性的权利,促进人性中对立要素之间的和谐。席勒对人性分裂的分析,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对人的感性的重视等审美现代性话语,至今仍具有鲜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遗憾是社会运动的必然产物,存在于人生命的全过程之中,是人对理想与现实距离的心理体验.它既是人对感性生命的呈现,又是人对理性生命的塑造.在本质上,它是人性的生命形态,具有群体属性.通过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人的存在、理想、体验、能力、思维等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该得出结论:遗憾是人类个体对自身社会化完善程度的呈现方式;社会文化环境是其依存的载体,文化是其最终表现形态,人性是这种文化形态以个体为载体的外部表现;遗憾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表现为人个体的生命状态,成为人性所掩饰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时代美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以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而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和谐人格由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和真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两个层面构成,二者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当前,西方消费主义所蕴涵的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取向,造成了大学生心理结构要素中实用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和感性因素的畸形发展,使大学生的内在自我与心理人格和谐遭到严重破坏;其自我中心主义本质及所倡导的"符号消费"观念,对大学生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所形成的道德人格和谐造成了强烈冲击.为此,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以塑造健全完满的人性与和谐的人格为终极目的,并全面渗透于德育、智育之中,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及和谐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舒开智  张丽 《唐都学刊》2010,26(1):31-34
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品格与表征,同时也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审视和思考。面对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平面化、世俗化、快感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学术界在调整自己学术理念的同时,更要坚守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正义,发挥审美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潜能,揭穿日常生活审美化光环遮掩下的消费欲望横行的现实,从而完善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心性良知,挽救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异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及社会意义的分析,认为席勒既把审美体验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行为,又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状态;既从哲学上论述了这种行为和状态的精神实质——人性的完满实现和自由发展,又从心理学上论述了这种状态和行为的心志和谐与表现方式。文章认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学术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7.
人欲即人的欲望和渴求,包括自然人欲和社会人欲;人性即人的本性和本质,包括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人欲是人性的内在根据,人性是人欲的表现形态。墨子人性论分为自然人性论和社会人性论,其中,自然人性表现为欲生憎死、趋利避害;社会人性体现为相善相爱、兴利除害。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重视人性、强调人的劳动(力)的思想家,他倡导强力从事、节制人欲、克服异化、升华人性,其人性论与两千年后的马克思人性论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时代对于人的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把人当做机器或制度的附属 ,劳动者被迫跟随机器的节奏生活学习和工作。工业文明带给人类巨大的财富 ,但是 ,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方面它极大地践踏了人性 ,西方发达国家从 70年代开始逐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对于人性问题的研究目的 ,逐渐从一般性的利用转向人性中心转移。人力资源的管理从本质上讲 ,就是尊重遵从人性的特征和规律 ,开发人力 ,以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目标。  一、人性特征人性即人的共同本性。从管理的角度看 ,人的本性表现出多层次特征。首先 ,人性对于物性来说 ,表现出…  相似文献   

9.
中西美学在审美客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儒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力求从这种统一中去寻求美,也就是说,在中国美学中,审美客体决不是纯粹的自然,它应该是内容(伦理道德)与感性形式(自然形式)的统一;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客体更多的指向自然世界,更多地注重外在的感性形式,即便是指向人,也主要是指向人的外在感性形体,而不关乎伦理道德层面,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荀子和霍布斯是中国和西方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唯物主义性恶论者,他们同处乱世,都对社会的混乱有切身的体会,都对之深恶痛绝,并对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作出了各自深刻的分析,都认为有个前社会状态.其间人生而有欲望,恶的人性致使欲而不得则争,物质的不足必然导致欲望不可能全都得到满足,欲物之间的紧张必然导致群居生活中的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争斗甚至战争.两位思想家都希冀走出前社会状态,建构一个能够彼此信任,协议分享,使欲物得到合理分配,人与人和平共处的一个君主集权的和谐社会.从荀子和霍布斯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目标、社会失范的原因及其救治等,可以发现人的两种不同和谐社会秩序建构模式:荀子通过圣君隆礼重法,化性起伪,制止过度的欲望,让整个社会明群使分,使欲望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根据自己的职业、等级得到有差别但合理的满足,使欲物之间得到最优配置,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礼,两者相持而长,从而社会变得和谐有序.霍布斯在人性中找到制止恶的因素,即恐惧的情绪和理性,它们让人通过社会契约,形成强大的"利维坦",让人不敢不遵守协议,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人大致形成对协议方的信任,进而能够守约,能够分享,信任和分享就是霍布斯通往和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大敏 《唐都学刊》2005,21(6):124-127
丑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艺术创造、艺术鉴赏中的重要内容,它衬托美、突出美。对丑的表现与鉴赏,能使审美主体在体会感性世界的丰富与多彩中,领悟历史与人生的多层次意蕴,提升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广 《学术交流》2005,19(8):14-17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理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三重内涵;从主体角度看,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的类整体发展;从历史维度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确证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3.
生态困境不仅是自然生命系统的困境,同时是人类生存的困境和人的精神意义世界失落的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定会陷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导致"自然观"的误置、"科技观"的歧途与"人性观"的偏差.借用基督教"原罪"的理念,现代人类如果要获得最后的"救赎",必须运用生态智慧驾驭对自然的"控制力",通过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和"类意识"的深层觉醒,推动道德的进化,在追寻生命"自由"之境的过程中谋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4.
肉身化的思与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建军 《唐都学刊》2000,16(4):20-23
本文认为,长期受封建主义和理性主义压抑贬损的人类肉身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存在。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肉身化思维,把整个世界人化。于是,世界具有了人的形体结构,情感愿望,生命追求。这个人化的世界实际是人肉身的诗意创造物。而整个的诗意创造活动本身,一方面展示了人的自然活力,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诗意驾驭力。这是人的肉身生命的诗意再生产,也是人作为万物灵长的资格证明,更是人诗意生存的基本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学术交流》2007,(11):33-36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让人不拘泥肉体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和快乐。对先秦道家幸福观从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并合理扬弃,就可以凸显其现代价值:要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历史理性就其本质而言,既不是人的先天本质,也不是神的意志,更不是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理性和社会理性。因此,历史理性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存在,只能是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不同,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对历史理性的不同理解。历史理性内涵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的丰富性到近代理性齐一再到现实的丰富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劳动异质性的自然社会机制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徐 《学术交流》2006,(10):96-99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劳动异质性,以往经济学的“同质化认知模式”难以应对,需要树立新的“异质化的认知模式”。劳动异质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自然性、社会性以及二者结合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劳动异质性。人类世界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和谐与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核心是劳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实现劳动和谐是研究劳动异质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用伦理的眼光看待自然 ,形成了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的自然观。在儒家看来 ,最高的美就是理想人格。道家以天地自然的和谐相生为一种“大美”的境界 ,导致道家自然山水审美中“以人合天”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丁世鑫 《唐都学刊》2005,21(2):96-100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体自由问题。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由与和谐、自由与理性和自由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和谐、理性实质上都是对人的生命欲望和自由意志的控制与压制;人们一方面渴望并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承受不住自由所带来的重负,由此引发自由与苦难、少数与多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晚年有关中国社会学方法论的思考开启了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的崭新空间,这笔精神遗产值得进一步阐释。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中深藏着的许多观念性资源,诸如天人合一、将心比心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界定,并应以此作为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的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