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才有庸俊,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 气”,“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 豪放词,是北宋苏拭倡导,南宋辛弃 言;Z土纳英华,莫非情性”。清代桐城派姚鼎疾等爱国词人加以恢宏壮大,贯穿宋代词坛 集阳刚美与阴柔美说之大成,用形象的比喻的一大流派。这一流派的产生,冲破了晚唐 道出了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特征。他在《复鲁紫五代以来纤巧柔弱的婉约词的笼罩,给这种 非书》中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文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词的创作“指出 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史上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概括作品风格的姚鼐,在论述阳刚之美的具体特征时说:“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月,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从中得到这样的信息,即具这种风格的作品必须有巨大的力量,非凡的气势,有强烈的程度;体现在人身上则要居高临下,超群出众,气魄宏伟。  相似文献   

3.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要讲究结字美、笔法美、墨韵美、章法美及意境美。这些美显现出了作品的静态美、动态美、阳刚美或阴柔美。书法的本质是美,就因为它美才称之为艺术。而所有的这些美都离不开神韵,因此,人们把神韵称之为书画之灵魂。我国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有关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可以言传身教,有的则视为神秘莫测,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则认为“空灵”、“清远”方出神韵……我认为书法之神韵是书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情感、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通过熟练的基本功力和灵动的笔墨技巧,在其作品中表…  相似文献   

4.
湿地景观不同于高山峻岭那样具有挺拔、高耸的阳刚气势,有的只是向阴、低洼的优美、阴柔之风格。因此,湿地景观建设,只有顺应其“向阴”之势而展示其“和”(和谐)的魅力,才能使其自然空间的秩序变化具有“阴”之“和”的美感。儒道关于人与自然“妙和相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庆湿地景观应创造出如下的“阴和之美”效应:百湖之城声、色、香俱全的空间秩序变化美;“挺水植被”远近错杂的空间秩序绵延美;人生智慧作用于湿地自然景观的空间秩序和谐美。  相似文献   

5.
单独看,中、西古代文学皆阳气十足;然对比看,中国古代文学则显示出明显的阴柔特征,西方古代文学则勃发着阳刚气质。中、西方古代文学的不同生态环境,培育了西方古代文学的阳刚气和中国古代文学的阴柔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必将相得益彰,各自产生出更新更美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阴柔胜阳刚”观念寇养厚《老子》五千言,文字虽短,但思想内容却极其丰富,而“阴柔胜阳刚”观念即是其主要思想内容之一。本文前四部分从几个大的方面对老子的阴柔胜阳刚观念加以具体论述;最后一部分则对阴柔胜阳刚观念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及启示加以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7.
陈满铭 《肇庆学院学报》2010,31(3):25-30,90
篇章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互动之基础上,以呈现其“多、二、一(0)”结构的;而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本文即以唐诗、宋词各一首为例,用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组织成之的篇章结构与其“移位”(顺、逆)、“转位”(抝)、“调和”、“对比”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之“势”。探讨其多寡与比例,并将这种模式探索之结果对应于传统直观表现之结晶作进一步的观察。结果发现:在审辨作品之篇章风格时。除必须参考“直观表现”之成果外。又尝试拓展有理可说的“模式探索”空间,将有助于审辨质量之提高。因此,这种对篇章风格辨析之新尝试而言。是谈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蓝青 《江海纵横》2004,(6):40-41
人非草木,七情六欲凡人有之,伟人难道不也是如此么?大凡高雅艺术无非是以情感人,以美悦人。形美者,则诱人;声美者,则动人。在当代艺术领域最能起轰动效应的,恐怕要数那些歌王歌后了,由此看来“美声”有何等的魔力!  相似文献   

9.
文之繁简(?)何自定乎?自乎共文之需要而已。其文宜繁也,简之则不足以成其美;其文宜简也,繁之则适足以形其累。故繁简之例,不可不知;而繁简之说,亦不可不辨也。今先徵繁简之说如左: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春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群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填其所与处者焉。”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话与江西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诗话与江西诗派刘德重诗话产生于宋代。它一经产生,便迅速地发展、兴盛起来。据郭绍虞《宋诗话考》所考,宋代诗话著作“现尚流传者”有四十二种,“部分流传,或本无其书而由他人纂辑成之者”有四十六种,“有其名而无其书,或知其目而佚其文,又或有佚文而未及辑者...  相似文献   

12.
澹归的《列朝诗集传序》,无论对于研究澹归本人,还是对于研究钱谦益,都是一篇重要文献,其中一些观点,如“析青田为二人,一以为元之遗民,一以为明之功臣,则凡为功臣者皆不害为遗民”等,震古铄金;提出的一些问题,如“虞山其为今之后死者宽假欤?为今之后起者兴起欤?”等,颇多待发之覆,遗民心态,则是其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早先,古人们是从生存和道德的角度极力倡导朴素美的,如“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天运》;“故食处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附录·墨子佚文》这里,“质”与“朴”意思是相近的,都是强调朴素的。大概在同时或稍后,提倡朴素的反面——华丽和文饰的观点也出现了。如‘唁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代的葛洪对当时的雕饰美就持肯定态度:“且天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抱利、子·钧世》。受儒…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阴柔偏向。同时与阳刚相补。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有着“尚悲”的偏向,其特点是趋向淡化、弱化,偏于阴柔的“悲情”,体现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愤”,近于“中和”之美。“尚悲”的“中和”之关不仅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原则,而且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审美标准对当代中国音乐仍旧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导言在中国文化史上,似乎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最古老、最本原的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基于这个命题,万事万物有了秩序,产生了阴柔与阳刚两大审美类型,同时也就规定了两性之间的人格标准——男子之美是阳而刚的,女子之美则需阴且柔。那么,按照这种社会标准化的两性人格划分,中国文化应当是十足雄性的文化,中国文学则应当是最富有阳刚之美的文学。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新近出版的《惜抱轩诗文集·前言》(以下简称《前言》说姚鼐“不关心国计民生”、“文章虽多.无一语涉及民间疾苦者”,作了批驳。指出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国计民生和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正是其内容特色;而掌握其旁敲侧击、正反对比、以实写虚、寓阳刚于阴柔等艺术手法,则有助於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姚鼐及其作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认识姚鼐及桐城派的两面性,给予姚鼐和桐城派以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17.
曲线之美     
冯海鹏 《社区》2012,(14):26-26
文章无波澜,如女人无曲线。 天下生物都是曲的,死物都是直的。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人造物好直,如马路,如洋楼,如火车铁轨,如工厂房屋。美术则在善用其曲。中国美术建筑之特点,在懂得仿效自然界的曲线,如园林湖石,如通幽曲径,如画檐,如板桥,皆能尽曲折之妙,以近自然为止境。 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 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 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中国人画春景,是画一只鹧鸪。西人画春景,是画一裸体女人被一个半羊半人之神追着。  相似文献   

18.
今冬披阅沈括名著《梦溪笔谈》,读到卷十八“技艺”中“弓有六善”一条,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其文曰: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盛唐的诗论家殷璠,在他编集的当代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选录了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他对每位诗人都有精当的评语。他评陶翰说:“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至于其他诗人,则多有偏胜而不能兼.如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认为王昌龄也是声峻有风骨的诗人,而另一些诗人则以“兴象”(或“兴”)取胜。如说常建“其旨远,其兴僻”。评刘慎虚“情幽兴  相似文献   

20.
辛稼轩是继苏东坡之后,审美情趣更为健全,更为独特的一位大词人。在他的作品里,既有骏马西风冀北的横槊气概,也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娟秀情韵。而阳刚美和阴柔美的有机统一,其中又以阳刚美作为主要质素,则是稼轩词最基本的美学特征。阳刚美主要表现为劲健和悲壮,阴柔美则主要表现为妩媚和疏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