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拍案惊奇》“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搜集《拍案惊奇》“把”字句用例的基础上,从种类、主要动词及其附加成分、否定式三个方面对《拍案惊奇》的“把”字句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明代,“把”字句除表行为方式和处置以外,还产生了不表处置的“把”字句,此外,还出现了无主要动词呼应的“把”字句;2.在《拍案惊奇》中出现了动词带动态动词“过”的“把”字句;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字结构之前为常例.  相似文献   

2.
《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方言写就的清初白话小说之一,其中有大量的“把”字句和“将”字句,它们是处置式的主要类别。从两种句子数量悬殊的现象来看,清初时期,“把”字句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旬式,在白话小说中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将”字句书面语意味较浓,因此其处置用法逐渐被“把”字句替代,从书面语中日渐退却。对《醒世姻缘传》这两种句式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问世年代稍晚的《红楼梦》中处置甸的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红搂梦》电脑检索系统,对《红楼梦》中全部的把字句和将字句进行了穷尽的统计和分析,指出把字句和将字句在书中出现次数基本上势均力敌,把字句略多;从具体分布看,对话中把字句占优势,叙述中将字句占优势;前八十回中两种句式出现频率大致相同,后四十回把字句大大超过将字句。文章还对《红楼梦》中出现的表行为方式把字句、施事把字句、否定式把字句、不完全把字句等四种较特殊的句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指出其特征,穷尽其例句。  相似文献   

4.
近代汉语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环节,《西游记》中的"把"字句基本上突破了早期的传统模式,扩大了"把"字句的适用范围,在句式结构上趋向完备和合理,在语意表达上也趋向精密和多元。通过对《西游记》中"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及其句法语义的研究,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汉语"把"字句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悔》为基础,同时参阅了明、清的十几部白话小说,对《金瓶梅》的“把”字句作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分忻。得出以下结论:1、“把”字句动词语义不指向“把”字宾语的反向结构在明代已发展成熟;2,“把”字句动词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把”字在意义与功能上的虚化;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之后为常例;4、“把”字宾语已发展成熟,在动作未发生时,其所指并不存在的表确指的宾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是汉语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重要句式之一,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把”字句,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前,语义上是用来表示处置义,“把”字后的词语多属于定指的事物,“把”字句的动词不单独出现,即不能是光杆动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理论,这些新理论很引人注目,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把”字句,使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明代通俗白话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使用的"把"字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文本中"把"字既有作为动词也有作为介词的用法,并从"把"字句的主要用法、结构形式及制约和影响"把"字句使用的因素三方面来详加考察。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典型“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红楼梦》中的“把”字句,着重从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两个方面将其区分为典型“把”字句与非典型“把”字句.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以其口语性强的特点而成为近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语料,作为到现在为止知道的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以其有较强的口语性为人们语言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语料.本文对其中的"把"字句构成的处置式进行研究,用穷尽考察,频率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细致具体的描写了<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把"字句的处置式类型,各类型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看其在语法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沁阳话的"拿"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和助词,作介词时可表处置;沁阳话表处置意义的"拿"字句对应于普通话的处置式"把"字句,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认为 ,“得”字句的语义、结构中心在“得”后成分上 ,所以“把墙刷得白”不能说 ,是因为“把”字句表示一种处置 ,其后的谓语必然蕴含着实现这一时体意义 ,而作为有“把”的“得”字句中心的“白”是单个性质形容词 ,本身不包含实现这一时体特征 ;我们对范晓先生《复动“V得”句》一文中的用三个平面观点解释一种“得”字句提出一点疑问 ;对张豫峰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发表的两篇论文中的观点和学风问题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创建小型人物传记翻译语料库,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苏东坡传》中“把”字句在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把”字句在两译本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在语料库中大多数汉语原创人物传记中的使用频率;张译本和宋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分别为1.619/千字和1.306/千字,张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宋译本(p=0.017*)。从图式理论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上述差异,以期为“把”字句的理解和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战国后期,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吕氏春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料之一。被动句在《吕氏春秋》当中使用时,传统标志被动句主要以"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为主,它们占据了标志被动句的多数席位,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被"字句、"乎"字句。而《吕氏春秋》被动句真正的主流是意念被动句,这是由主观意识感知的被动句,不存在被动标志词。研究《吕氏春秋》被动句,总结其中的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先秦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先根据《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对待《诗经》的不同态度简要分析了《红楼梦》作者的诗经观 ,又通过《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对《诗经》字句和意境的化用 ,来说明前者对后者的创造性运用 ,从而体现两者形体语料和理路气脉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处置式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为此史存直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史纲要》里提出疑问,认为应该称作“把”字句。处置式是汉语语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普通的介宾结构不同,尽管后来的处置式也有不表示处置的,但处置性毕竟是这种句式产生时的重要特征,何况又不仅限于“把”字,所以我们这里还是称为处置式。处置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用介词“把”或“将”把作为受事者的宾语提到动词前,目的是为了理顺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使之变得清楚明白,有时也有强调受事者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近代汉语的典范之作,其被动句用法在被动句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从结构形式、语义问题、与"被"字句的用法比较等方面对《红楼梦》表被动"叫"字句作一全面描述,从而揭示二者的区别以及"叫"字句在当时的发展情况。通过全面考查《红楼梦》"叫"字句发现,"叫"字句只有"叫+NP+VP"这种结构形式,它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对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来说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这说明当时"叫"字句结构较简单,还未定型化。因为表被动的"叫"出现较晚,所以清朝中叶的《红楼梦》中"叫"字句还未得到完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形式动词句具有处置义,与“把”字句、SVO结构、受事主语句等构成处置义句式的原型范畴,在形式上它们具有变换关系。除了SVO结构,其他三种句式都是将受事置于核心动词之前。形式动词句和“把”字句在结构形式和处置义方面表现出平行性,非典型“把”字句和典型形式动词句共性较为显著,常可以用来对同一事件进行编码,但形式动词句的结构比“把”字句更松散,处置意味较弱。典型“把”字句是一种对“把”后受事有所移情的主观处置式。形式动词句则是一种客观处置式,具有表好表多的语义倾向,是编码复杂事件的优选项。客观构式的形成借助了介词“对”的语义、语法特性,以及语块“形式动词+动词”对动作过程的凸显。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歌与书法关系密切,书法文献在记录宋诗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可用来辑佚诗、审字句、辨讹误,然而书法文献也有许多缺陷,例如后人作伪、误冠作者、串改原诗。《全宋诗》及其补遗文献中,存在误把前代诗歌当宋诗、同一首诗歌分属不同作者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区别书画作品中诗歌的书法题写者与诗歌真实作者的关系。在文本字句上,书法文献中的诗歌,还存在更改标题、串改字句、分割组诗、割断全诗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曾子》、《孝经》虽然产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有关孝的理论。作为孝的基本内容,"孝"、"忠"、"悌"的理论不仅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秩序、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