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教化,是一个大教育概念,从属于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教合一的统治术。古代统治者调动政治的、道德的、礼仪的、宗教的、风俗的、教育的等各种手段,影响人们道德心理的形成,以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天"与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建东 《甘肃社会科学》2007,(3):188-191,152
董仲舒是一位对汉代社会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也是中国古代具有人格影响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他的"人"与"民",及其"顺命"的统治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实施统治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内容.认识董仲舒的统治思想,对认识中国传统政治观点意义非常.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中庸"之道,认为"允执其中"、"时中"、"权",这是高明的统治者把权力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一个"政治秘诀","无过无不及"的主张充分显示了政治策略上的辩证法思想,而"致中和"则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总体思维.当然像"明哲保身"之类的训务,则反映了"中庸"之道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的"天"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争天拒俗"是鲁迅的战斗宣言.在中国,"天"是一切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权势的总称.皇帝被称为"天子"--天之子;皇帝便成了"天".在中国,"无"和"天"在意义上相通."无物之阵"便是"天"所布下的"吃人之阵".所以,鲁迅终生坚定不移的战斗目标是与"天"争斗.  相似文献   

5.
老子"无知无欲"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三章》所谓的"知""欲"具有特定的内涵,"知"就是机心、机巧,"欲"即私欲、物欲、贪欲.一方面,黑暗的统治是贪欲、机巧和滥用暴力的原因,它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贪欲是诱惑,放纵的背后是自食恶果."知"、"欲"是"无道"世界的必然产物,以"有为"的表现形式凸显社会危机."无知无欲"体现向"道"的回归.只有"无为"政治才能保证自然秩序,只有在这种秩序下,一切人为的恶果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6.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07,(1):187-191
郑国在产生第一部成文法的同时,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郑国的成文法是为了维护诸侯国的统治,是为诸侯国排忧解难的;而"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是反对诸侯国统治的,所以"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的倡导发起者邓析子遭到郑国统治者的杀害.春秋时期的郑国出现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是在郑国经济的繁荣、民众思想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为确立自己的殖民统治基础,实行宪兵警察的"武断统治",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政治权力和自由,空前残酷地掠夺着朝鲜,肆意摧残朝鲜民族文化.朝鲜"三、一"运动是自发的,它并不是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亦不是"宗教运动",而是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起义,是一场全民性的自发的反日大起义.  相似文献   

8.
孟子使民"心服"思想的内涵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宁与幸福,庶民或家族自愿放弃自然社会的部分主权,归附国君并成为其邦国成员.孟子的使民"心服"思想具有社会契约属性,其折射出这样一种文化信息:庶民已经在历史上崛起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从边缘走进历史舞台的中心,统治者则只有承认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的权利,才能真正赢得民心,从而获得统治权或巩固政权;武力征服与暴力统治只能孕育反抗与战争.使民"心服"思想是先秦儒家"人本"政治哲学与和谐生存智慧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5,(12)
荀子的公正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差等原则"与"民本原则"中,"差等原则"强调社会权力、财富的分配必须严格与个体的德性、才能相匹配,即"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民本原则"强调统治的合法性应该奠定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政权的存在是为了人民不是为了统治者。这两个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体现了荀子政治哲学中的"公正"考量。  相似文献   

10.
近年,"和"的概念在中国哲学领域中已经有一些讨论了,"和谐"甚至变成了流行的文化符号和政治符号.大家一般注重的都是"和"的价值,而对其作为原理的基础性探讨相对则不够.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如何作为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中国哲学家对于"和"都贡献了什么样的重要见解和智慧呢?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项指标在内的全面性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向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目标迈出更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党超 《河北学刊》2007,27(5):82-84
党超认为,"齐整风俗"是汉代对社会文化进行软控制的重要方式:议论时政时,对风俗的议论、批评和引导 成为其重要内容;日常行政中,则通过观风纳谣和政治教化来实现对风俗的齐整与美化,以求化民成俗.  相似文献   

13.
闫润鱼 《人文杂志》2003,7(1):97-102
在胡适派自由主义者学人中,胡氏最先动了组建"中国自由党",从事合法的反对党活动的念头.在酝酿组建"中国自由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胡适是同仁一致希望出面组党的最佳人选和新党成立后的党魁.但胡适却既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不抱信心,又放心不下他人的反对党活动,总担心其越出"合法"范围.加上蒋介石政权原本就没有为反对党提供生存的空间等因素,"中国自由党"最终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4.
关公崇拜与"神道设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道设教"是我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一种思想统制方式,侧重于利用鬼神之道对民众进行教化.由于关公"义勇威武"为主的神格特征,关公崇拜先天具备伦理教化的功能,故而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与文人士大夫的极力倡导,以至风行了千余年之久.可以说,"神道设教"的思想信条是古代关公崇拜盛行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是韩非整个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自为"人性论则是韩非区别干传统人性论的主要特色.其理论具有两面性: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利己"的本性及"利"、"害"社会关系中的"杠杆"作用,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帝王权术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从"自为"人性论开发出"非道德"的"法治"思想与"非人治"的"势治"主张,这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追溯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源头要从其理论基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入手,而对此关系的探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发端。当时的思想家尤其强调"正义"和"善"在统治合法性中的基础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思想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追求的理想治国模式是哲学王成为统治者,在《政治家》中认为具有统治艺术的统治者优于法律之治,在《法律篇》中则提出法治优于人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所应追求的是"最高且最广善业",统治者"是否照顾公共利益"是评判政体的根本标准,"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西塞罗认为"公民权利"并不是公民能从国家索取什么,而是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和奉献,国家是基于公民同意而形成的集合体,自然法是政治合法性的源泉,也是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及其政治影响分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场域中,"关系"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际互动模式,衍生出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关系"式利益联结对政治领域仍有较大侵蚀.编织、维持与公权力掌握者之间的私人性关系成为社会主体争取利益的便捷途径,其中不少商企群体借用"关系"资源与权力掌握者之间建立了亲缘式、熟人式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通道."关系"式利益联结运行中的特殊主义、隐蔽性、非规则性等特征对现实政治带来消极影响,需根据其具体的发生领域和影响范围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上海"孤岛"作为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夹缝中的灰色地带,一直以来都被冠以了一种特殊而又暧昧的身份标识,对于彼时彼地的电影生产与传播而言,更是一道令人称奇的风景.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孤岛"时期古装片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将民族主义精神巧妙地融入文本内核中借古喻今以抒发爱国精神.这种文本实践方式依托于"孤岛"特殊的文化气候,是在商业与政治的合力下生发的,并且由于政治、阶级和身份的差异使得包括"左翼"知识分子、"孤岛"影人以及电影商人在内的古装片生产群体在表述这一政治策略时有着些许价值判断上的偏差,但最终这种多方合力下的政治策略成功地在电影叙事中建构起民族主体性,由此形成了一种"想象的虚构".  相似文献   

20.
李俊方 《理论界》2008,(4):118-121
天子出行,巡幸地方,自古有之。皇帝的巡幸是了解民情,掌握百姓生活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考核地方官员的为政情况,宣扬国成,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秩序,也是皇帝决策的重要依据。巡幸也是最高统治者一次接触下层社全,观民问俗,覆行统治职责的重要活动。两汉时期的皇帝曾多次巡幸,在巡幸活动中,政务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巡幸礼仪也制度化。其中仪仗与导引离不开象征古代人社会、政治地位的车舆,仪仗用来煊赫场面,导引用于保护道路畅通与皇帝安全。本文我们在揭示两汉皇帝巡幸政务活动内容的同时,也将阐释其礼仪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