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洪霞  葛丰 《人文杂志》2004,(1):176-179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 ,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模式。在当前 ,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消费主义成了一对富有张力的话语。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直接表现就是所谓“娱讯”(infotainment)现象的泛滥。本文试图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市场化媒体 (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化传媒 )的“娱讯”现象 ,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的关系。研究表明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 ,通过新闻实践活动而再生 ,而媒介消费主义话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前者对峙、抗争、纠缠、渗透 ,形成彼此消长的过程 ,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2.
谢梅 《天府新论》2009,(6):108-112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话语,是新闻传播者与社会、公众、事件以及这些要素共同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相互沟通、对话所形成的意义建构物。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是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不断地相互冲突,经过积淀以后形成的人类思想的“陈述整体”。在现代社会里,中心话语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凝聚人心和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而“平民话语”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源泉,又是主流文化的异化力量。如何正确处理好“平民话语”与“中心话语”的关系.是建构当代社会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将叙述缠足这一历史事实的文本看成是一种历史实践,通过由话语以及由话语建构起来的行为、行动两个历史实践维度展开对缠足问题在词与物中的历史呈现。通过本文的考查,看到这个事实背后更加深刻的思想意识。有意义的不是对这个事实进行过程的描述,而是对围绕这个事实言说的话语策略作出解释:是什么形式的话语,是谁在说话,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所有这些人们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人们的历史实践的总体特征可以在当时的话语表述方式里显示。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提出了话语不只是针对对象,而且话语涉及话语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涉及话语的权力关系。当我们考察文学时,文学和它所发表的途径有密切关系,即途径不只是意义表达的通道,媒介也在行使相关权力。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提出了媒体权力的问题以及媒体权力视角对文学研究的作用;其次,对媒体权力进行了分层的分析;其三,分析了媒体权力作为文学研究视角的具体的意义。媒体权力作为一种对所传播信息的制衡,应该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自觉意识中。  相似文献   

5.
多元共识源发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现代社会理论传统及价值观的批判和解构。而致力于在晚期现代性中发掘反思内涵的学者,则描述了一种多元话语权力构建的背景。随着这种背景中如全球化、科学进步等动力因素程度不断加深,作为传统话语权力主体的制度性话语场景明显衰落。由于话语构建形式革命以及自媒体时代到来,使微观层次的话语建构呈现一种多元权力重构的现象。然而,社会多元话语权力结构的成功形成,也带来了诸如话语多元任意性、话语民主无规则以及无限制的匿名性等多种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出现一种主流媒体政治话语高度同质化与网络媒介政治话语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情势。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多样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看作是社会分裂的象征和表现;二是区分公共舆论和政治话语的同质化;三是不能片面地追求政治话语的单一性,由此造成虚假的社会和谐和统一;四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能完全诉诸民族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也需要通过不同政治话语的表达或争论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7.
"在吗",是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方式和最常见的话语实践.本文以"在吗"所开启的社交行动为考察对象,认为"在吗"的提问是一种对线上空间方位的建构和隐喻,为媒介化的"云交往"建构了身临其境的存在感和想象性的身体在场感."在吗"作为发起对话的开场白,无论是发起者对对方在场状态的试探或确认,还是回复者或延迟或积极的回应,均体现出媒介化社交中交流双方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动态化的权力关系,这个过程亦是交往主体在博弈中不断建构彼此和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话语分析”是福柯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对话语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福柯深入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之中,分析知识与真理在权力话语中的建构过程。具体来说,福柯以话语实践的知识谱系建构来解构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的压制,并在知识谱系建构中解构主体叙事结构。福柯的主体理性主义解构在消解主体—客体二元对立、重构人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与此同时,福柯的话语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他虽然反对宏大叙事所追求的永恒规律,却在论述权力关系结构对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也承认其叙事结构中的规律,这恰恰是福柯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9.
司法独立审判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冲突已成为现代法制社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司法与媒体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语言的表述形成话语,而法庭内外话语中语言的组织运用正是话语资源与身份建构的重要表现.鉴于此,现以法庭内外话语身份建构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梳理,以期为法庭内外话语身份建构领域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文学知识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文学知识求知、求真这种面对事实的简单外貌下,可能遮蔽了它作为主体的秩序建构执行者的性质,文学知识说到底是一种关于文学的话语秩序的建构!在文学知识的运作中,它和某种渗透到学科中的权力发生紧密关联.这种权力关系在文学研究的学科策略上有鲜明的体现.另外,在文学的想象框架中,文学知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地域歧视是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直被媒体和网络所关注讨论。本文针对地域歧视现象,从社会记忆、话语、权力、文化观的视角对其进行社会学分析,以期揭示人们如何建构了心目中的地方歧视形象,这其中哪些记忆被保留,哪些记忆被忘却,而话语和权力、文化观在这个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从而使这些记忆成为歧视的素材。消解地域歧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需要倡导一种健康宽容的文化观;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合理引导媒体宣传。  相似文献   

12.
政府新闻学是专门研究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培养官员和媒体打交道能力的专门学科.当代社会变革中政府和媒体关系的变化,提高党和政府通过媒体实现信息公开、以此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现实的要求.政府新闻学理论的依据是传播学中的新闻议程设置理论,并借鉴了西方政治传播学中的精髓,所设置的特定的"政府新闻议程",成为新闻传播的政治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显现了优化执政空间、传播主流价值观、塑造政府形象和有效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功能.政府新闻学作为新学科诞生三年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应用越来越广,表明已经实现了该学科建立之初提出的来自于实践再指导实践的学科宗旨.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政府的媒体应对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依靠媒体执政,媒体又监督政府.在长期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深深感受到媒体的威力,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应对媒体的机制.通过研究美国政府应对媒体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揭示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本质,能够为我国各级政府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记忆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过去,它是权力利用话语刻意凸显、筛选,遗忘及剥夺的结果。本文的研究以保罗.康纳顿等人的"社会记忆"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对《解放日报》首个"典型人物"吴满有的典型报道及其他相关文献的解读,分析了大生产运动农民领袖吴满有及"吴满有运动"的兴衰史,展现了权力是如何掌控新闻生产的过程,并通过对新闻话语的控制来建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记忆的"写入"与"忘却"。  相似文献   

15.
林霆 《齐鲁学刊》2014,(2):143-146
在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土地革命以后的乡村变革主要体现为旧式乡村势力与新兴政治代表之间的权力斗争。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将农村新旧权力之争转换为两条道路之争,这一叙事方式是为增强政治话语的真实性、有效性而对特定的生活素材做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这种叙事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乡村权力书写范式,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确立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传播策略性叙事中,如果把与“新闻驯化”相一致的传播本土化和与“新闻反驯化”相一致的新闻全球化这一对表面上的矛盾纳入“球土化”的理论视域进行考察,则是可以调和与协商解决的,进而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中国的世界观和可资借鉴的传播方法论。在“球土化”视域下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对于中国的主流媒体来说既是风险挑战也是时代机遇。坚守国家宏大叙事的立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把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与国家形象建构勾连起来,是新时代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发展的观测点、发力点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2019,40(8):136-149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00-104
文学经典化过程是文学作品的动态价值汰选过程。从学术源路看,文学经典化的论争有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无论对文学经典予以过分地政治化解读,抑或固守审美自律的本质论经典观,都存有一定罅隙。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文本生产、文学传播、文学史书写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念共同运作并集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的结果,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应从文学自身艺术品质、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三个维度去把握。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经典化需着重把握文学经典化尺度标准的相对性与冲突性之问题、文学经典化中的话语权力与功利主义之关系、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智能媒体时代,数据、场景、游戏等新的叙事话语形式得到广泛应用,这大大丰富了智能媒体新闻的产出样态。较之传统新闻生产,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手段更加多样、叙事手法更为多元、叙事视角更加多维,其叙事的融合趋势也愈发明显。究其根底,当前应用不同媒介技术的智能媒体新闻在叙事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不能遮蔽新闻生产的本质目的。由此,研究基于事实生产的广义上的智能媒体新闻作品,从叙事主体融合、叙事话语融合、叙事结构融合三个维度出发,结合直播新闻、数据新闻、机器新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新闻、新闻游戏等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新形式,分析指出智能媒体新闻在生产领域的叙事融合形态已经初步显现,并探讨融合叙事的实践逻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前大众媒介时代 ,文学借助于书籍的稀缺性获得了表征领域的垄断地位 ,并使自己被建构成文学权力。对于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学观即诗言志和摹仿说的考察 ,可以揭示文字书籍时代的文学与统治者的同谋关系。在前大众媒介时代 ,文学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传统的权威 ,其实质是一种话语霸权形式的符号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