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校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袖。学校如何去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如何为教师确定每个人发展的目标,如何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等等,一直是我校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积极倡导“忠实学校,忠实教师”的校本思想,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品质提升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落实教师主体地位,体现“让教师发展学校”的发展观,在植根学校本土、发挥基地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教育下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上质量创规模求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提出了“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成才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私下认为,以人为本,关键在如何把人当“人”看。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人文理念。教师作为整体系统的人的存在,其真正的客观本质是他的社会属性。教师也是学校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因此“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必然显得极其重要。对教师“政治上关心、事业上关心、生活上关心”就会取得“以教师为本”的良好的管理效应。一、政治上关心对教师政治上关心,首先是要尊重教师。因为校长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是知识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教育下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上质量创规模求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提出了“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成才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私下认为,以人为本,关键在如何把人当“人”看。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来,河南省浙川县实验小学在南阳市教体局组织的全市小学教师“语文优质课”,“数学优质课”、“劳动优质课”、“英语优质课”,“音乐优质课”、“自然优质课”等竞赛中有13人获一等奖,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达128篇,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骨干教师34人。一连串惊人的数字展示了浙川实验小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超强的教师专业素质。是什么使浙川县实验小学的教师快速成长?答案是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学生为表”的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6.
吴亮 《科学咨询》2007,(20):22-22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的学校教育,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人力资源是学校里最宝贵的资源。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今天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无不在围绕“人”这一积极的因素进行研究。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校教育依靠的对象和力量,因此,研究教师激励的策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教育来完成,教育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努力提高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在当前,首先应大力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形成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以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的学校工作格局;不断进行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从严治校,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8.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学校以“每天一小步”为育人理念,将养成教育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突破口,以“三三结合”德育新模式(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教师、家长、学生相结合;学前、小学、初中相结合)为依托,系统谋划,精细管理,积极打造“七彩习惯?阳光一生”的养成教育品牌,让“七彩”习惯点亮孩子成长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指的“三人”指的是:识人之智、用人之术、容人之量。
  学校的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因此,学校管理,说到底便是对人的管理,而且首先是对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作为学校的一个管理者,我觉得:应先做好:识人之智、用人之术、容人之量。  相似文献   

10.
正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密切相关的主体,当然是中职学生,中职学校对他们的侧重教育关系到职业教育是否健康发展,而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充满正能量的人的关键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长为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各元素构成中始终离不开的是德育教育,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努力,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1以教师为主导,为人师表,从点滴渗透德育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始终的要求。对  相似文献   

11.
让师生快乐、进步--生命更精彩,应是我们学校管理者追求的工作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由此,我们应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实施人本管理,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学生快乐成长,以实现学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预岗实习对职校学生来说,它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做好顶岗实习,是职教学生成功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对顶岗实习进行的整体制度设计为例,探索总结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键事件”这一概念是由沃克(Walker.R)研究教师职业时提出的,是指发生在教师个人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教师要对课堂上的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和研究,以促进自我超越及自身的专业成长。笔者尝试从自身经历的“关键教育事件”阐述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点,思考教师如何主动创造“关键教育事件”,更好、更快地获得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教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师法》为依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逐步构建“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使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理念、教师职业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本教师培训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而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务实,讲究实效。我们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坚持以校为本,大胆实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育创新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我校2014年被被为“西南大学-渝中区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学校”。在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以“竞世致和、追求卓越”作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作为育人目标。努力建设“亲和善教、教学相长”的教风,为实现这一目标,重中之中是打造有“竞和”特色的师资队伍。打造有思想竞和、有专业竞和、有审美竞和的教师,才能适应初中教育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校以“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教师、育有教养的学生”为指导思想,努力创设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校园文化。下面谈谈我校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个乐于奉献、积极反思、合作研究的教师群体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地位。根据学校以“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校本研究为操作模式,立足学校的现有资源重新配置,立足校内现有实力和资源来选择具体方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把教育工作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有较强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把“创新教育”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形势下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一个人智能的高低体现在他的工作能力中。我们要培养人的智力与能力就应该通过相应的主体活动来实现。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需要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想象的空间,给予动脑、动手的机会,克服“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培…  相似文献   

20.
教师校本培训是指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和每个教师发展需要的一种校内教师在职培训形式。这种培训首先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是“为了学校”的培训,即要解决学校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即“校本培训”的问题必须要由学校中的人(领导和教师群体)来解决,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即“校本培训”要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要,挖掘学校所存在的各种资源。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