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西北地区破除市场分割、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本文在归纳已有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西北五省30个地级市2005~2013年的经济数据,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西北地区市场分割的存在整体上对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且市场分割程度越深,则经济差异扩大越甚.非省会城市则出现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则地区经济收敛越快的情况.另外,实证中还发现,西北地区经济不存在β收敛,且省会城市并没有起到带动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五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发展省份,作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阻碍了城镇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为制约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西北五省FGT贫困指数的测算发现,陕西贫困状况改善最为明显;甘肃和宁夏也有比较明显的减贫效果;青海成为目前西北五省中贫困问题最严重的省份;新疆贫困控制效果差,贫困问题突出。与全国相比,西北地区仍然是城镇贫困问题较严重的地区。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能够有效地降低城镇贫困,收入分配不均却加重了贫困程度。对西北地区而言,减贫不仅要追求经济效应,更应关注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是决定居民获取收入的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居民个体人力资本存量积累通过扩张效应、平等化效应、缩减效应和错位效应影响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带来了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存量效应,形成了人力资本存量与居民收入差距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倒U形曲线。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人力资本存量对收入差距的扩张效应大于平等化效应,呈现出随着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究其原因 ,城乡差距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方面。因此 ,努力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 ,是使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晟  张则奎 《西北人口》2004,(2):26-28,31
西北五省区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人力资本存量与东、中部①省份相比,明显偏低。因为人力资本存量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对于西北五省区尤为重要。文章按此主线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现有研究中,如何测量居民收入差距,是分析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否由过去的城乡收入差距发生了转变?鉴于此,通过分布函数加总的方法,从理论上将基尼系数按照农村与城镇的群组分解,得到基尼系数由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城乡之间与剩余项四部分组成。利用2005—2021年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分组数据测算了每一部分的基尼系数及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并根据每一部分的贡献度来判断各时期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主要结果显示,2012年之前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城乡之间,而2012年之后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城镇内部,这部分比重正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不断扩大,并且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缩小工资性收入不平等性的政策,例如,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差距;另一方面,加强对低收入人群转移性收入的政策性偏向,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效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除居民收入差距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的愿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政府财政向贫困人群的直接转移支出,是最重要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之一。本文基于20072011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在验证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的基础上,运用FE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对缩小城市、农村以及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最低保障支出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使城市基尼系数有增加的趋势,而农村低保支出则显著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控制变量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有助于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城市化既会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会加大城市基尼系数。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基尼系数上升阶段,短期内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收入差距呈现出必然的上升趋势,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非常有限,未来加强其他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 西北五省区人口问题第一次讨论会,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今天正式开幕了。我代表兰州大学和兰州大学人口研究室向参加这次会议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西北五省区部分大专院校、社会科学院(所),省、市、地计划生育部门,各级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校等单位的学者、专家、人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还有从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和开封师范学院等单位远道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一、西北干旱区人口城市化简况西北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五省区(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也做适当论述)。本区深居内陆,具有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面积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和东部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发展格局,具体表现为人口城市化程度低、聚集度高、大小城市对比强烈、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图1)。  相似文献   

10.
延迟退休年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构建异质性代理人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延迟退休年龄缩小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每延迟退休一年,居民收入分配的Gini系数平均降低17%。延迟退休年龄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居民收入分配Gini系数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半弹性随延迟退休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较低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和较高的资本产出弹性对应较低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第二,总消费随着延迟退休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居民总消费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半弹性平均为3.92%。较低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和较低的资本产出弹性对应较高的居民总消费。第三,延迟退休年龄增加了全体居民的福利。居民总福利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半弹性平均为8.49%,较低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较低的资本产出弹性和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对应较高的居民总福利和退休居民的平均福利。本文采用的方法对于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论对于理解延迟退休年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人才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业革命时期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素和“引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一些省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处于全国的前几位,但人才大省与经济穷省却相伴而随。其根本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完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甚至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资本结构。文章以西北地区人才资本的“梯度流”与“逆梯度流”及“人才高消费”现象作为切入点,探索了西北地区的人才资本结构的现状及成因剖析。  相似文献   

12.
试析人口流动对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间收入差距是引发人口区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地区间流动又是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既不能把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同于各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也不能把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绝对化。人口区际间流动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人口流动对地区间劳动工资差距的缩小、劳动力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及地区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口迁移流动是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变化是否一致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人口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人口素质结构转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探讨其形成的经济原因和造成的经济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群体和中等教育及以下群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净流向相同的状态,而2013-2015年以来各省陆续出现净流向相反的现象,形成了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替代效应。高等教育人才的净流入地区是经济发达省份、地理条件优越省份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省等三大都市圈内的六个省市的高等教育净流入人才占跨省高等教育净流入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替代对当地的经济影响表现为三点:第一,改变当地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使高等教育群体及中等教育群体人数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第二,改变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影响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第三,拉大地区劳动力收入差距。据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首先,地方省市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手段控制相应的流动人口群体规模,而不必依靠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以及硬性提出人口调控目标来管理流动人口规模。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地区经济规划以及定位,充分认识现在的人口替代对于未来地区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西北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们的基尼系数也在随之发生波动.总的趋势较平稳,但稳中有降。通过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数为分析工具。发现该地区城镇居民的组间收入差距在总差距中占主导因素。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政府应该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农村收入差距却持续扩大。采用回归分解的方法,利用吉林省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动趋势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工资性收入和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增加起到明显的作用;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的要素有劳动力投入、耕地、工资性收入、人力资本要素以及地区差异;耕地、工资性收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其中耕地的作用占51.60%,超过一半的解释能力,而教育对降低收入不平等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 1999年 9月北京市老龄协会对北京市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 ,从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月收入、净收入以及老年人的消费意愿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较全面地勾画了北京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研究还提供了北京市老年人在经济状况上存在的城乡、性别以及年龄上的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5个省份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计算了城镇劳动力市场不同层面的城乡分割程度,比较了分割程度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在工资回报层面,可观测到分割现象的省份显示,在各省份内部,相对高端领域的分割程度均弱于相对低端领域,在同一领域内,经济发达省份的分割程度均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而在就业机会层面,五省均可观测到分割现象,并且在行业角度观察到了分割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的强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及斐  余实 《西北人口》2011,(6):120-123,127
本文用改进的人力资本外部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人力资本对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物质投入而轻人力资本,整体经济发展属于资本驱动型;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同时,人力资本水平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并且配置也出现扭曲。  相似文献   

19.
食品安全对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大虎 《西北人口》2005,51(2):49-51,54
健康是人力资本持续获得投资收益的基本前提和保证。由于低收入群体有更大概率选择非安全食品,所以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低收入群体的健康状况相关,势必会影响这些弱势群体原本就较低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获得,如果任由非安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不但会导致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的下降,而且由于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收益受到影响,还会在长期内造成更大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It is easy to learn the average income of a resident of El Salvador or Albania. Bu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the average income of a Salvadoran or Albanian. We estimate a new statistic: income per natural—the mean annual income of all people born in a given country, regardless of where those people now reside. Income per natural often differs substantially from income per resident, both in its mean and in its distribution. A large part of this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movement across borders. Indeed, for people from a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departing their country of birt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material advancement. I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at which raises human well‐being, then crossing international borders is not an alternat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 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