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酒     
韦名 《领导文萃》2011,(9):130-132
领导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喝两杯。对这两杯,领导要求甚高。 人走得多就有了路,酒喝得多了成品酒师。什么酒。只要经领导一品,就能断出高下。真的假不了,假的骗不了。  相似文献   

2.
邢世嘉 《领导文萃》2013,(3):123-125
欧洲人对酒的讲究如同中国人对美食的讲究,绝不可大而化之。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金酒、娇酒,都各有各的喝法,从不马虎。比如威士忌,由于酿造过程是将麦芽用火烘烤,继而发酵而成,在口感上的特点是浓烈的烟熏味和强烈的酒精味,喝得多了容易上火。所以我们会看到欧洲人在饮用这种酒时,都要在  相似文献   

3.
《决策》2012,(10):115
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二十多年前设计了大俗大雅的酒鬼酒瓶,震动中国酒界和包装艺术界,二十多年后,年逾八旬的黄老再度出山,又为酒鬼酒外形整体提升设计了外盒包装,并提笔欣然写下"不可不醉,不可太醉"的醒语,颇有禅机的意味。喝酒不醉不能体会酒的妙处,正所谓"无酒笔不纵,无酒剑不雄!"醉后脸色红润、精神焕发、才思敏捷、妙语如  相似文献   

4.
佚名 《领导文萃》2014,(19):99-99
正喝酒为什么要碰杯?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举杯饮酒之时,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乐趣: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舌头能辨别酒味,而只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希腊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也能享受到喝酒的乐趣了。  相似文献   

5.
乡镇工作异常艰苦,乡镇领导干部责任重大。乡镇干部在不断锻炼提高的同时,也要警惕进入以下五个误区。一是变成酒干部。提起乡镇领导干部,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酒,认为只要是在乡镇呆过的领导干部,都一律是“酒精考验”的钢铁战士。这类人在任何场合千万别说自己酒量不行,说自己不会喝酒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不诚恳、不真实,很虚伪。走进乡镇领导干部的圈子你可以发现,乡镇干部的工作都在围绕一个“酒”字转。毫不夸张地说,在乡镇做任何事情,最后都要落实在酒上:上级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部委办局来商量工作,兄弟乡镇来联络感情,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6.
凸凹 《领导文萃》2013,(15):128-130
逢年过节,山里的酒自然就喝得昏天黑地。一进腊月,村里人就极少出门,把炭火挑得旺旺,把酒儿温得热热,便不慌不忙,一杯接一杯地饮下去,往往要把日头饮退了,把三星儿饮上来。而关起门来喝酒的,往往是父子。起初,父子间还有些拘谨,儿子怕冒犯老子,老子也怕跌了父威,就客客气气地喝。小的恭恭敬敬将杯子举起:"爹,您请。"老的也会让一让:"一块儿吧。"就喝。喝到面红耳赤,心里就很高兴了。皆觉喝得不畅快,父子便撞起杯来。叮叮咣咣一阵畅饮,身子就软了,骨节也"咯巴咯巴"伸展开来,就觉得人到底是人,活得还是开心的。少的便说:  相似文献   

7.
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喝酒可大俗可大雅,可论国是可谈风月,可攀交情可见性情,可怡情可乱性,可养生可伤身,可豪饮可小酌,只是不可无酒。  相似文献   

8.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08,(9):114-118
古代秘书因酒误事者真不知有多少,三国的徐邈就是其中之一。曹操曾发布过禁酒令,尚书郎(秘书)徐邈却没有遵守。有一天他喝得烂醉,校事赵达前来询问事情,徐邈回答说:“中圣人。”赵达把这件事告诉曹操,曹操大怒,要严肃处理他。度辽将军鲜于辅替他向曹操求情,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曹操这才没有处分他。  相似文献   

9.
学古人喝酒     
王泽清 《领导文萃》2007,(5):172-173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了。那会儿人们喝酒喜欢在露天.不在露天,也只是在四合皆空的亭子里,或在河边的船上。很随意.喝酒的规矩都是后来异化出来的。你看白居易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氏虽被贬但还做着“九江郡司马”,是个副市长的职务。他在平民百姓级别的船上酒家饯行,这才有了与琵琶女的相遇,也才有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相似文献   

10.
辛建华 《秘书之友》2008,(12):41-42
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酒的诗句:“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七月》)、“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小雅·湛露》)。平民喜饮,欲“以介眉寿”;贵族喜饮,“以燕乐嘉宾之心”。酒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饮料,很早以来就成为儒家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文化的载体。这也是早期酒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许世友将军,面黑多髯,尝习武于少林寺。性刚烈勇猛,人称之“猛张飞”、“‘活李逵”。尤好酒,不可一日无酒,晚年生肝病,医生劝其戒酒,将军曰:“不喝酒毋宁死。”红四方面军曾发《戒酒令》,惟独许世友将军例外。行军,挑夫担酒;打仗,豪饮不误。众将领不服:“他能喝酒,我们为什么不行?”张国焘反诘曰:“你们有许世友的酒量吗?”众皆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12.
5月10日,江苏南通市通州三余镇副镇长王卫东入院6天,经抢救无效死亡。随着王卫东的去世,网络上出现众多帖子,称他是陪领导喝酒喝死的,也有网友称,是陪领导喝酒后醉驾死亡。虽然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百般解释,王卫东不是死于公醉,  相似文献   

13.
品茶     
韦名 《领导文萃》2011,(12):130-132
老宋喜喝茶,饭前饭后,睡前醒后,工余闲暇,必独斟两杯。"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天无茶!"一天喝不上茶,老宋失魂落魄。老宋喝茶有讲究,多年来只钟情一种茶——大红袍,其他茶一概不入口。人家追求时尚,茶三酒四旅游二(即喝茶要有三人,喝酒四人,旅游二人),老宋偏喜独斟。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不能喝酒或不能多喝酒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客人的感情而又可以逃避喝洒呢?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学习一些酒桌上的拒酒艺术。  相似文献   

15.
1.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制定了司炉工“六不准”,其中有一条是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2.制度也有失效的时候。一位老师傅烧锅炉的技术精湛,责任心也很强,但喜欢喝酒,有时上班也喝。3.我派一名副厂长带上几瓶酒,来到这位老师傅的家中,诚恳地对他说:“厂长知道你喜欢喝酒,今  相似文献   

16.
王镜轮 《领导文萃》2007,(12):165-165
饮酒与吃饭不同,饮酒有另外一种境界。 宋时,翰林学士钱明逸待客,必先问:“是吃酒,还是吃筵席?”吃酒和吃筵席不能混同。吃筵席时,客人不限,筵席上也有酒,边喝酒边吃菜,人声喧闹。吃酒就是单吃酒,来客三五人,酒数斗,每人瓷盏一只,青盐几粒。  相似文献   

17.
由“革命小酒天天醉”、“该喝不喝也不对”之类伤时讽世民谚,想到“以酒治国”的三国吴末代暴君孙皓“天天醉”御下之术;想到“该喝不喝”获罪杀头的一代学人韦昭。哀我华夏,文化宏富,一切一切,似皆可称古已有之。这个孙皓,身世并不顺坦,早年处境也颇险恶。但韬晦得好,三十多岁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鼠目寸光地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看成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玩的一场战争:好玩之“点”一个集中在欧洲地面战场,另一个就在远东太平洋。好玩的事必定有好玩的人参加,否则就会变得没有意思。按照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斯基评价,英国的蒙哥马利就十分无趣:“第一不抽烟;第二不喝酒;第三不  相似文献   

19.
空信封空封     
<正>作为领导秘书,我最爱陪领导开会,主要原因是因为每次开会除了可以吃得好、喝得好之外,还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些纪念品,有时是一个公文包,有时是一箱土特产,还有一次居然是一台平板电脑!现在上面会风抓得紧,一般开会时就什么也不发了,所以我也觉得现在开会越来越没什么意思了。今天一早,我又跟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去一个下级单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关于文学家与酒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我国至唐宋时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酒文化”。到明代袁宏道,甚至把孔子称为“饮宗”。他在《觞政·八之祭》中说:“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意思是说,孔子饮酒控制酒量而不乱酒德,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