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树理小说动词重叠式考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理小说动词重叠式考察分析●李敬国现代汉语动词常常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长期以来,有不少语法学者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但是,至今在学术界还有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动词重叠式包括哪些形式?动词重叠式是动词的变形形态还是动量组合?动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理解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 ,文章对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语言学者们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解析 ,指出在心理因素的条件下理解“短时”和“轻量”是正确把握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形式,动词单纯重叠式就有两叠至五叠不等。形式上不同的动词重叠式在基本语法意义上却高度一致,都是表持续。对汉语方言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考察,能为共同语中一直存在争议的VV式动词重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4.
根据后A读轻声还是读原调,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可以分为AAq(后A读轻声,下同)和AAy(后A读原调,下同),AAq表示动量小、时量短,可以带宾语,具有动词的功能,已有定论。文章列举AAy式用例并论证它具有状态形容词功能,以期对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功能有所补充,也可以体现语音形式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动词重叠这种语言现象一直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动词重叠式的范围、可重叠动词的范围到语法意义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王红梅 《广西社会科学》2005,(3):141-143,146
东北方言中表持续的动词重叠式VV不能单独充当谓语 ,要有谓词性的后续成分与之配合 ,能重叠表持续的动词还要受到语音形式、语义及其后宾语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方言中 ,动词的重叠式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构形后缀“神” ,形成的“VV神”结构却大量存在着。“VV神”结构用来形容事物的连续状态 ,其中的动词受到诸多限制 ,《武汉方言词典》所收的单音节动词 ,能够入这种结构的动词比例在十分之一以下。其条件有三 :第一 ,V必须是短暂性动词。( 1)这个伢精神不好 ,坐倒那里眼睛闭闭神。( 2 )炉子高头的水开得翻翻神也冒得人管。例句中的两个动词“闭、翻”在这里全部都是表暂时的。一般而言 ,表历时的动词是不能进入“VV神”结构的 ,不存在诸如“走走神 ,看看神”这样…  相似文献   

8.
“v+x”(动词十名词)这一形式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动宾关系(以“Vw”表示)和偏正关系(以“(V)N”表示)。根据意义和功能,动词~般可以大致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其中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比较特殊,它们不表示动作、行为、活动或具体状态,只是在句法平面上表示某种关系,或起着谓词性的辅助功能,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曾被列为动词的附类,而不算正式动词。但是“V+N”结构无论表示动宾关系还是表示偏正关系都首先要求动词的意义是具体实在的,因此本文探讨的前提中已排斥了不符合这项…  相似文献   

9.
重叠式形容词不同于形容词的重叠式,其构成方式有音节重叠式,包括音节完全重叠式和音节不完全重叠式;语素重叠式,包括语素完全重叠式和语素不完全重叠式;混合式,既有音节重叠,又有语素重叠.  相似文献   

10.
蒋翃遐  师彦灵 《兰州学刊》2002,(3):69-70,55
一、英汉在造句方面的差异1.词类选择上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词类选择上的最大差异表现在汉语多用动词表示动作 ,而英语表示动作的方式则多而灵活。汉语动词丰富 ,因此中国人很擅长使用动词 ,句子往往以动词为主 ,如“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等等 ,一个短语或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的情况在汉语中随处可见。英语表示动作的方式很多 ,如用名词、介词等。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 ,在英语写作中 ,学生不由自主地大量使用动词 ,造出了许多虽然符合英语语法结构要求 ,但却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Familieslivingupsta…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越来越A"固定格式.静态分析指出了进入"越来越A"格式的词语的特点,句中支配关涉"越来越A"的动词多为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和表示感受义的动词;动态分析探讨了含"越来越A"句子的预设,"越来越"是句中焦点的标记格式,A为焦点.全面揭示"越来越A"固定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在汉語里,单音节动詞加“着”可以构成“X着X着”这种重叠式。在复句里,它总是出現在前一分句,表示不停的动作;后面分句表示新事物新情况的出現。如: 1.他笑着笑着眼前像电影片子似的把那天打  相似文献   

13.
感受动词通过与动作动词相同的形式表示感受义,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动作动词,也不同于表感受义的形容词.感受动词作为非自主动词的感受义,同动作动词作为自主动词的自主义,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准确地识别它们往往有赖于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14.
日语动词「かける」是日语动词中比较难掌握的动词,而且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根据《日汉大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的统计,「かける」具有50个含义。「かける」的日语原始词根为「か」,「か」的混沌含义表示相交或者反复。其同源动词的基本含义里一般都包含有相交含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语动词「かける」的多义构造,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使初学者能够对本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用法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移动动词前的「て」与「に」的用法。指出「て」也可用于表示目的,并指出它与「に」用来表示目的的时二者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6.
杨柳 《云梦学刊》2001,22(6):119-120
分析了移动动词前的「て」与「に」的用法。指出「て」也可用于表示目的,并指出它与「に」用来表示目的的时二者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有”字兼语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有”是现代汉语中几个特殊的动词之一。它不但可以组成“连动词组”,而且可以组成“兼语词组”。以动词“有(没、无)”作为“兼语前动词”的兼语词组,我们称之为“有”字兼语词组;用“有”字兼语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有”字兼语式。 一 “有”表示领属关系的兼语式 动词“有”可以表示“广义的”、“各种各样的领属关系”。它可以把领属主体(即领有者或整体)和领属客体(即被领有者、隶属者或部分)联系起系。在“有”字兼语式中,  相似文献   

18.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4,25(4):120-122
从认知意义上讲,传统的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也可分析为完成动词和非完成动词。前者表示的过程是突显的变化,在当前时间区域内有明显的始终。后者则为相对静止的,持久的特征和状态,因其内部的均质性,格式塔原则将它组织成一个具有恒常性的,连续统一体,在当前时域内表现为一个没有边界的过程。进行体是心理视角给过程新加的当前时域,具有“暂时性”。非完成动词排除进行体,因此,一般不用于进行体。但从格式塔突显原则分析,非完成动词进行体是进行体的标记形式,非常规结构暗示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州话的动词可以通过变调表示完成.根据对粤语其他次方言的调查发现,除了动词本身变调表示完成外,一些体标记虚词也可以变调,模式是“动词+体标记词(变调)”.这种变调有两类,一是经历体标记通过变调,表示完成体;二是表完成体的标记词通过变调,表达强调意.这种体变调可以看作是内部屈折.不过,粤语中这类曲折变调已经萎缩退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先秦九部著作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情绪动词的用法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情绪动词“惧”与一般动词构成连动式表示有因果关系的连续性动作;谓语“惧”既能带使动宾语又能带关系宾语;“主语 惧 使动宾语”与“主语 惧 关系宾语”语法结构平面相同,而语义结构平面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