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末民初,在黑龙江讷漠尔河地区,由政府主持,曾有过两次迁移关内难民移垦的现象,两次难民移垦之结局迥然不同,为今后难民移垦提供了引以为戒的教训和可资借鉴的经验。关内难民移垦定居于东北地区,既可以安置难民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又可以充实边疆而成为移民实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东北边疆之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来自关内的难民大量涌入东北,民国中央和东北地方政府出于安置难民及巩固东北边疆安全之双重考量,引导难民在关东大地定居垦植,开发荒地、发展农业,改变当地地广人稀的空虚局面,成为当时东北移民实边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东北边疆之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国民政府以“寓救济于生产”为目的,于1938年至1939年,先后颁布《难民垦殖实施办法大纲》、《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和《非常时期难民移垦条例》,制定了难民移垦政策,力图通过建立垦区、垦社,将难民移送到后方开垦荒地的方式来实现救济,增加生产。总体看来,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移垦政策是国民政府救济制度的一大改进,体现了社会救济主体的转变和国民政府救难重心的转移,也为战时西部地区的生产建设作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面对大量移难民迁移到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想法设法救济安置,在财政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行以工代赈,组织移难民参加生产运动。此举不仅救济了边区内外的移、难民,还增加了整个边区的劳动力,大大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中共在救济优待移难民过程中赢得了民心,为最终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后,东北解除封禁,关内人民为了求食谋生大批迁居东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大潮。关内移民使东北的无垠的荒原沃野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粮食产量迅猛提高,使东北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商品粮基地,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全面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屯垦史是新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屯垦自西汉开始迄今两千余年,分为军垦与民垦两种类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屯垦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稳定新疆社会,开发建设边疆,加强内地与新疆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怀柔蒙古、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边疆民族政策之一,其目的在于以联姻促进满蒙联盟,用“姻好”巩固“盟好”,使蒙古王公成为为清朝直接服务的力量,这对清朝统一全国、巩固政权及治理边疆都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赤峰的喀喇沁旗在清代既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又是满蒙交界的军政要地,故清朝对之非常重视。清代满蒙...  相似文献   

8.
1916年俄国中亚起义导致了大批俄国哈萨克族、布鲁特族等大批难民逃入新疆。通过对俄属中亚难民逃入新疆的背景、进入新疆的原因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处理难民的措施的分析,可知民国时期俄属中亚大批难民涌入新疆,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边疆的安全,引起新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杨增新为首的新疆地方政府,对涌入新疆的俄属中亚难民进行比较稳妥的安置和遣返,维护了当时新疆的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清代禁垦蒙地是其对蒙汉两族实行民族隔绝政策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内形势和国际风云的变化,禁垦蒙地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些变化对缩小蒙汉两族的经济文化差距、开发边疆、巩固国防具有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但却在清朝统治者意料之外。总之,蒙地全面开垦,是清朝当轴者在内外双重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东汉明帝时就设立了"四姓小侯学",但人们对小侯之所指颇不一致。综合相关史料,小侯是一种对外戚所封的关内侯,也可以说是对外戚关内侯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相似文献   

11.
民国前期,河南邓县水旱灾害频繁,土匪活动猖獗,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大批逃亡,县境内上百万亩土地荒芜。20世纪30年代末,为缓解黄泛区难民压力,河南省政府在邓县成立垦荒办事处,设垦荒区,建设新村,陆续向垦荒区移送黄泛区难民5000人,组织并协助难民开垦荒地2.2万余亩,解决了这部分难民的生计问题,是救济黄泛区难民的成功之举。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移民垦荒规模较小,对于数量庞大的黄泛区难民来说,实属杯水车薪,救济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伴随着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破产,关内流民大批涌向东北。流民的到来,传播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剧增,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东北商品粮基地初步形成。这一切,与广大流民含辛茹苦、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不可分的,流民堪称发展东北农业经济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由于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愈演愈烈。为了化解迫在眉睫的边疆危机,清政府与代之而起的民国政府均以推行移民实边作为应对之策,其中包括军屯实边,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曾实施过军队屯垦,民初关于军屯实边的呼声亦此起彼伏,说明军屯实边作为一种捍卫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备受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军屯实边成效不大,民初军屯实边也大多流于舆论层面而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4.
东北老教育家车向忱身负国仇家恨,于抗日战争期间在陕西创办私立东北竞存学校,安辑东北流亡难童,立志要为抗战培养革命力量,为将来的建设培养人才.竞存学校的创办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支持.在车向忱的带领下,东北竞存学校的学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为应对愈演愈烈的东北边疆危机,执掌全国政权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继清政府、民国北洋政府之后,继续大力推行东北移民实边政策,“裁兵救国、寓兵于农”成为移民政策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当时东北主政者的张学良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并具体实施了兴安区屯垦计划。尽管由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兴安区屯垦被迫中止,但是该屯垦计划的实施,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对当时东北蒙旗地区的农业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前,受天气变化、森林的过度砍伐与政府的疏于防范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境内时常洪水泛滥,波及范围广,灾情较为严重,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应对水灾,政府与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拔发赈款、广集善款、迁移灾民垦荒、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捐款、捐物、组织义赈等,使灾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置。但是当时东北的局势动荡,治理水患的经费捉襟见肘,官员素质良莠不齐与不尽全力地履行职责等,致使灾况未获得有效的缓解。  相似文献   

17.
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救助这些流民,宋朝采取了对流民进行救济和安置、让流民返还故乡、照顾流民中的老弱病者、招募流民从军入伍等具体救助措施。这些措施对流民起到了较好的救助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流民问题具有规模大、地域集中、持续时间长、呈放射状迁移和成分渐趋复杂等特点。除自然原因外,苛吏暴政、豪强兼并和战乱等导致了流民问题的出现。两汉政府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入籍新地和修城池设郡县等措施安置流民;而返回故乡、死亡、入边地与城市、沦为奴婢、被收为兵、入居山林或参加农民起义,则是流民的基本去向。流民实边与入籍新地,有助于开发边地,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的交流扩散;流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但是,由流民问题引发的两汉社会的剧烈动荡,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浩劫,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则是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西汉时期开始,中央王朝在新疆组织的屯垦延续了两千多年,通过屯垦活动,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国时期,出于国防安全以及经济开发的需要,一些学者提出了在新疆开展屯垦的建议,也有一些人从气候环境、民族关系等角度提出了新疆屯垦所面临的一些困难,更有学者规划了在新疆开展屯垦的具体步骤。不少认识较为深刻,对于今天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