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0年,梅兰芳应山东省文化局邀请,率团来到济南演出。梅兰芳的到来,令山东的戏迷们欢欣鼓舞,大家奔走相告,希望一睹大师的风采。演出自10月15日在济南山东戏院开锣,到10月31日结束,场场爆满,连青岛、烟台等地的戏迷都不顾路途遥远,专程赶来看梅先生演出,一时间一票难求,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2.
正梅兰芳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也是把中国京剧推向世界的先驱之一。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把京剧艺术真正推向世界,为京剧艺术赢得国际声誉,给世界戏剧以积极影响,在各地掀起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为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全球巡演活动,意在沿着梅兰芳大师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前,京剧大师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当时有人很为他担心,尽管梅兰芳在北方赫赫有名,但是南方人却对他很陌生,会不会遭冷落?戏园老板胸有成竹。演出前的一天,他在某大报上刊登了只有“梅兰芳”3个大字的整版广告。第2天一早,报纸头版又出现了“梅兰芳”3个醒目的大字。这样  相似文献   

4.
1910年到1930年梅兰芳在梅党的辅助下对京剧进行了20年的现代化改革。在此期间,时装新戏为京剧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古装新戏的排演则标志着梅兰芳的京剧改革从“膜拜西方”转向“探求传统”。此后,他的改革大多从深化传统的角度出发,不断发掘传统的现代价值。而1930年的访美演出可以说是梅兰芳的京剧改革思想的总结和展示,可以用“移步而不换形”来表示。梅兰芳对京剧现代化改革的艺术实践昭示着:只有重新评估和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其根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才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其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代表剧目,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一生中排演的最后一出新戏,堪称梅(兰芳)派的艺术高峰,也是梅派剧目传承最为广泛的剧目之一.该剧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未,在梅兰芳大师亲任团长的梅兰芳京剧团为班底,创作演出了《穆桂英挂帅》,轰动一时.后梅兰芳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也在演出这个戏.80年代北京京剧院成立梅兰芳京剧团,梅兰芳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亲任团长,传承演出了该剧,并且将该剧传授给董圆圆、胡文阁等弟子传人,使这出梅派经典剧目在北京京剧院成为经典保留剧目.  相似文献   

6.
正"双甲之约"巡演活动安排2013年6月在北京举办启动仪式,开展系列宣传活动。2013年8月在梅兰芳的出生地江苏泰州进行首演,拉开巡演活动帷幕。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别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城市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巡演。2014年8月在台湾演出。2014年10月22日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7.
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作为上个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突出个案,其所获得的空前成就使之留下了诸多可以阐释的空间。梅兰芳之艺术是如何超越东西文化障碍,从何打动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本文试从京剧艺术本身、中国文化的"诗意"阐述等方面加以探讨,运用大量当时留下的评论材料,透过历史的迷雾,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8.
1936年3月,卓别林偕夫人宝莲高黛到亚洲作蜜月旅行,途经上海时,作了两天的短暂访问。到上海的当天,卓别林即由梅兰芳陪同,到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演出的京剧《法门寺》。看戏时,梅兰芳向卓别林介绍了剧情、角色及京剧的表演特点等。据当时媒体报道,卓别林对马连良的大段唱腔很赞赏,对京剧的板眼也很感兴趣,还试着在自己的膝盖上打节拍。卓别林告诉梅兰芳:他觉得马富禄扮演的贾桂,清脆响亮的嗓音,滑稽可笑的表情,将一个奴颜婢膝、诌媚阿谀的太监,刻画得细致入微,演活了这个角色。散戏后,卓别林由梅兰芳陪同,到后台与马连良合影。卓别林说:真…  相似文献   

9.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强烈地震及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日本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援日行动开始后,知名艺人梅兰芳很快倡导全国同人义演筹赈。梅兰芳的号召得到北京各界民众的积极响应,梨园艺人、学界及票友等民间人士纷纷发起义演筹款行动,将募捐款项转交日本灾民、在日留学生和华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日本遭受严重灾害时,中国人民搁置仇恨、施以援手,日本人民应记住这份恩情。中日和平交往,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国人民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这几年,要说北京京剧院是全国最忙碌的院团,恐怕没人会提出非议。从2011年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跨年度的"唱响之旅""每周一星",到2012年为赵燕侠、赵葆秀、燕守平等名家举办专场,在"青京赛"斩获多个金奖,送别张学津、姜凤山等艺术前辈。再到2013年的"传承之旅"全球巡回演出、"每周一星——2013年北京京剧院送大戏下基层活动"、"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之双甲之约",以及小剧场的演出……其演出质量之精、场次之密着实令人惊佩。  相似文献   

11.
韩旭 《北京纪事》2014,(1):35-42
这几年,要说北京京剧院是全国最忙碌的院团,恐怕没人会提出非议。从2011年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跨年度的“唱响之旅”“每周一星”,到2012年为赵燕侠、赵葆秀、燕守平等名家举办专场,在“青京赛”斩获多个金奖,送别张学津、姜凤山等艺术前辈。再到2013年的“传承之旅”全球巡回演出、“每周一星——2013年北京京剧院送大戏下基层活动”、“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之双甲之约”,以及小剧场的演出……其演出质量之精、场次之密着实令人惊佩。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现在的年轻观众而言,梅兰芳只是一个符号,从课本上知道他是四大名旦之首,代表着京剧文化,可能很多人都分不清梅兰芳和梅艳芳有什么区别。而事实上,梅兰芳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当年最红的娱乐明星,他和孟小冬的恋情是各大报纸的头条,他演出的场次一票难求。他酬金天价,受到的推崇和肯定,更是空前绝后!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入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探花。  相似文献   

13.
梅兰芳年轻学艺时候,曾经满怀热望地拜一位老艺人为师,而这位名师却当即断然拒绝收他为徒,他认为梅兰芳的双眼是一对“死鱼眼睛”,没有培养前途。 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且恭请那位名师  相似文献   

14.
到1997年,沈小梅就步入花甲之年了,这恰也是她从事京剧艺术四十周年的整年头。1956年,她经梅兰芳先生推荐,参加江苏省京剧院。1957年春天,一个以沈小梅为主的演出小组正式建立。1959年,她的小组奉派进京,以《倩女离魂》受到中央领导和戏剧专家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那时,报纸为了生存,需要广告收入来维持.可那时候的广告,要么吹得过分,要么说某某产品有什么特别疗效.介绍演出也是说什么盖世绝顶,这样的广告在报纸上比比皆是.为了宣传梅兰芳,当时替梅兰芳筹划的这个戏班子就想在报纸上打广告,但是这个广告怎么登,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相似文献   

16.
唐代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在一千二百年前,应圣武天皇的邀请,把中国唐朝文化和佛教律学,一起传播到日本,受到了世世代代日本人民与朝野僧俗的尊敬。我国著明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佛教中的知名人士,如郭沫若、巴金、梅兰芳先生和赵朴初会长,以及扬州古大明寺的能勤法师,都曾先后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瞻仰过鉴真和尚坐像。鉴真和尚的这尊坐像何时塑造,又是  相似文献   

17.
[名人档案]于魁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2001年毕业于中国京剧研究生班。他嗓音高亢圆润。苍劲厚实,声情并茂,先后荣获中国戏曲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是中国京剧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代表剧目有《野猪林》、《满江红》等,近年排演了《梅兰芳》、《袁崇焕》等新编剧。  相似文献   

18.
中日贸易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有日本媒体称,中国是日本经济的“救世主”,日本已到了“中国打个喷嚏,日本经济就要感冒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因素将对正在走出“失去的十年”阴影的日本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法书的传入和影响,可以分为早期和以后的三个时期加以说明.早期始于文字和汉文化的传入.第一期(初期)平安时代到奈良时代(710- 1185),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主动、大规模且长期推行吸收大陆文化,即史称为遣唐使的活动.晚唐以后,全面追随和模仿的倾向走弱,受此影响,与"唐样"即中国风格书法继续大行其道的同时,所谓"和样"即日本风格的书法也开始出现、确立,书法的变迁从一个方面展示,日本的民族文化萌出新芽.从载体来看,书法和书法交流仅属于少数社会上层即贵族阶级.第二时期(中期)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1185- 1868),这一时期,宋代书法向唐朝书体挑战的风潮影响到日本,到江户时代,"唐样"与"和样"终成两分天下的局面.第三时期(后期),明治维新以后(1868-),第三时期为期很短,但是冲击力极大.中国众多书法家的法帖流入日本,不仅使得日本书法界异彩纷呈,也深刻推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书法开始走向一般民众.  相似文献   

20.
美西时间2010年2月21日晚,旧金山湾区丘珀蒂诺市的弗林特表演艺术中心内座无虚席,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在这里举行,这是北美行程第二站演出。高水平的演出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享受到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盛宴,并让海外侨胞沉浸在欢度中国传统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之中。由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合力打造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系列文化活动,从去年春节期间首次推出时就曾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