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提高刑事执法人员素质是完善刑事执法的基础。高水平的执法离不开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如山、坚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国家的法律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实施。刑事立法效益的发挥,关键在于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法实践中,以新的刑法观去解释、理解和适用法律,取决于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及综合法律素质。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大力加强政法、公安部门的建设和工作时,特别强调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也特别强调了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性,他说:“由于前些年法律教育方面的思想认识不够,很感法律方面的人才缺乏。”因此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核心的队伍建设是整个法制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搞好执法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论人性化执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化执法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与司法各个领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仁慈、人道、温情的方式进行非歧视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最终实现执法公正。人性化执法渊源流长。要实现人性化执法,必须完善人性化立法,树立三种执法理念,提高执法主体自身的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3.
法律人性化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危玉妹 《东南学术》2005,(5):147-153
法律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是法律对和谐这一价值选择的具体体现。立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表现在对人权的保障、对权利的保护、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对强势权力的制约;执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转变了执法的理念、执法的模式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而司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不仅仅转变了司法的传统理念,更是体现了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此,法律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优化刑事执法环境推进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正义只有通过正当程序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而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依靠良好的刑事执法环境。如果有了一个好的法律而又不认真执行,或者由于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主观方向的失误而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则根本谈不上“依法治国”因此,创造优化的刑事执法环境,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这不仅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级行政机关狠抓规范执法,使执法活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应采取措施,提高执法水平,不断完善和强化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律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整体法律素质,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人性化执法"是指在不违背法明文规定的前提下,在执法机关自身的权限范围内,通过尊重相对人的主体价值和遵循社会一般理性认知标准的方式执行法律并服务于相对人的活动."人性化执法"与柔性执法在基本概念、对应范畴和基本要求等方面存在区别;"人性化执法"不能被行政法基本原则所覆盖."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人的尊严"的体现,是执法权威的必要构成要素,是弥合规范滞后于社会现实的补充路径;在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中国,"人性化执法"具有特殊的语境价值.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改善执法活动”,那么什么是改善执法活动?目前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不容易的,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它是一种客观行为,或者说行为过程,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改善执法活动就是国家执法机关,为改革,完善,优化执法机制(包括环境、条件、程序等)各种行为的总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法律全面,正确的有效实施。改善执法活动的主体,应当是指享有执法权力的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其中包括专门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改善执法活动的客体应当是指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以及整个执法机制。改善执法活动具有动态性,因为,第一,它与静态的司法制度虽有联系,但有着重大区别,它注重的是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而不是执法制度本身;第二,因为改善执法活动不断会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解决执法部门在执行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观念、方式、环境、条件),完善、优化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以及优化执法环境,创造良好的执法条件等等,应当说都是改善执法活动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人性化执法是执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不仅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人性化执法要求执法者能够将人本思想、服务精神与管理职能有机结合。人性化执法在监管场所的全面实施,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执法理念、执法水平、执法监督、公关能力建设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家制订法律是布大信于天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取信于民、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条件。法律的威力就在于实施与兑现。有法不依,其害甚于无法。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在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中肃清无知、专横与腐败,提高他们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建立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机制,落实对执法违法行为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执法,主要指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将法律实施于社会生活与全体公民的合法活动。从广义上说,我国执法机关除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外,还包括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政法机关,也包括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行政机关。而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主要依靠执法人员,包括领导人员与一般人员。归根到底,执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正在各大高校开展。文章以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地位,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质、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做人并为学生一生打基础的教育,其宗旨和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促进和大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笔者试图通过剖析青岛滨海学院通识教育的实践来创新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阐释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课程体系,营建校园文化,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再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素质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 ,是人适应于社会的一种综合素质。鉴于目前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医科院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状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重要需求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人文精神 ,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结合 ,从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本特教”的具体内容是“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受特殊教育”。人本特教是在中国人本哲学、马克思主义人本哲学以及西方人本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杨华 《云梦学刊》2013,34(1):97-100
从《左传》谈论礼、乐(舞)的过程中,可以窥见其所蕴含的“人文”本自天地、以“致中和”为美学原则的观念,并从某种程度上间接地折射出《左传》对文章的看法。而《左传》谈论《春秋》的写法则从正面反映出其“两极共构而致中和”的文章观。《左传》讨论“和”与品诗等言论进一步佐证了其所秉持的文章观。《左传》的文章观同时也反映在其自身的行文方式上。《左传》的文章观对解读《左传》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是基于适应新加坡社会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文化历史传承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等,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课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是新加坡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宁晓洁 《学术探索》2014,(4):101-104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表现在多个领域之中,人文精神归根到底就是有关于人的关注和思考,在笔者看来与人文精神表达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文学创作中对于人的关注,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外在表达,是人独立思考的固化形式。本文即是在探寻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人文精神构建基础的分析之上,从中西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轨迹中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探究,分析其人文精神侧重和表达的不同之处,以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福"文化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也是中国文化神奇而富于魅力的文化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国"福"文化的理解和探究,来揭示出它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的一些契合点,旨在借助北京奥运会这一世界体育盛世舞台,来展示中国优秀文化,丰富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理念,使得"人文奥运"的理念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陶旭泉 《学术探索》2012,(1):181-184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