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价格论是以全社会存在的各种价格为研究对象来揭示价格成因及其合理性的价格形成理论。现实的市场价格直接形成于垄断和竞争,最终形成于价值,且价值不但决定各类价格的本质差别,而且决定各类价格的合理性。但价格只能衡量商品交换关系的量,不能衡量商品交换关系的质,只有依据劳动价值论,才能对价格的合理性做出科学的判断。衡量单个价格合理性的标准是价值,衡量价格关系合理性的标准是等价交换,两者都是劳动价值论作为衡量价格合理性根本标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公共价值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遵循理论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顺序,具体分析了个体劳动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再转化为社会公共价值的必然过程,深刻说明了这些转化的前提条件、根本原因和实际作用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阐明了综合运用这三种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格理论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统认识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由此造成了理论研究的困惑和停滞,并造成了相关领域中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混乱甚至矛盾。本文的重点是纠正这四个方面的缺陷,展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在体系上重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义,并由此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现代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和谐互通,并不对立。  相似文献   

5.
杨继瑞  黄浦 《天府新论》2002,5(6):16-21
与时俱进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创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规定为基础。劳动价值论≠社会财富论 ,创造价值的条件≠创造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知识价值论 ,价值创造≠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价值(价格)溯源入手,扼要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认定它是科学的价格决定原理,有三个层面:其一,价值规律,对于一般劳动产品,价值决定价格,而人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生产价格理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决定,而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市场价值)为中心,由供求关系决定;其三,地租理论,对于土地等非劳动物品,其商品形式的价格现象是类似地租的收益资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的任务是要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性质,因此,其理论重点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在那里,马克思撇开供求关系的影响,抽象地论证了价值的质与量的一般规定性。第三卷第十章所论述的市场价值,则是把已在抽象意义上阐明了的价值的一般规定性放回到现实的市场供求环境中来描述它们的现实形态,以力图证明,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与现实的经济运行是没有矛盾的。当然,从马克思整个逻辑看,它还具有这样的作用,即作为价值理论与生产价格理论的中间过渡。  相似文献   

8.
黄平 《兰州学刊》2003,(4):43-4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 ,它本身不创造价值 ,增加价值量。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物化 ,属于物化劳动 ,不创造新价值 ,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即科技劳动作为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不仅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价值论理论阐述与现实需要之间明显存在一系列差异,突出表现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服务劳动和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按要素分配是否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以及丰裕性前提是否合理等方面.这种理论不能及时满足实践需要的状况,只能通过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来解决.这些差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包括人们认识观念的变化.为此,我们需要对劳动价值论的创立目的、方法、实质内容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首先说明的三个基本观点为思想上的出发点,之后对斯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考察,并简要说明劳动价值论最初是如何得出的,以及对劳动价值论意义的简要思考,接着说明了分配论的契约性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最后说明了对价值论、价值和价格以及其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2.
价值、本原及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人们实践的社会性所表现出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的“价值”和哲学的“价值”有着共同的本原———社会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市场经济中 ,“价值”有着共同的本原———社会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市场经济中 ,“价值”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特定条件下生活的个人 ,“价值观”也是多样性的。将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这是哲学“价值论”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美堂 《学术研究》2005,3(7):44-49
本文在分析文化价值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研究这一范畴的学科意义文化价值研究是文化哲学和价值哲学研究具体化和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哲学"价值论转向"的关键;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助于给哲学正确的定位.文化价值研究的现实意义则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冲突、困惑和危机,现代人的这种生存境况客观上把文化价值的研究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和分配,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新时代的中国,尚存在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现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坚持我们国家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的价值问题与价值论信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的价值问题可以从信息的有用性和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偏向性两个方面去加以分析.主要源于信息价值的第一种含义,当信息的价值被过度强调时.就会导致"价值论信息主义",它是一种从"有用性"上对信息的崇拜和"信息万能论".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普世价值决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早已存在于各种宗教或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共同的价值原则或道德戒律,而是当代全球化中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形成的产物.近代以来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并不是对普世价值的认同,而是对西方价值这种特殊价值的认同,其结果是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要消解包括这种价值观冲突在内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必须使当代全球性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即一方面普遍认同在当代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及其所肯认的特殊价值予以承认、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7.
舍勒将现象学看作是对本质与此在问题的考察,这种考察可以划分为实事现象学、行为现象学和关联现象学。在他看来,对本质性领域的通达,就像胡塞尔在其认识论中通过一门理性认识的感知学说来进行一样,在价值论中也可以通过一门情感行为的价值认定学说来实现。舍勒认为情感活动先天地指向特定的价值对象,而对价值的认定在实事现象学的意义上只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质性;只有在行为现象学之中,亦即在接受性的情感行为之中才直接给出其意向相关项:在意向感受之中给出单个价值内涵,在偏好或偏恶之中给出更高或更低的价值,在爱与恨的行为之中给出价值的等级秩序。而在关联现象学上价值的本质性联系却奠基于一种纯粹质料的秩序,也就是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后者的功能化才是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的基础。于是,价值认定依赖于价值存在。由此,舍勒的价值论面临着各种内在困难与外在误解也正根源于未能清楚阐释这种纯粹质料的秩序及其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价值本质与价值标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玉樑 《学术研究》2002,(10):18-24
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 ,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应 ,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 ,使主体更美好 ,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使广大人民更美好。价值标准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在评价价值时 ,必须以客体对社会主体、对广大人民利益的效应作为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德顺 《学术研究》2007,(12):13-16
如何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如何把握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系性和它的核心内容,如何一以贯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等,这里面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把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最深层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平等为特征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