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有,在社会主义也有。(见《学术研究》80年第5期,以下简称卓文)郑兴听同志在《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一文中认为,卓炯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见《学术研究》81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论据不足的。 (一) 郑文全篇的论证基础和出发点,是用否定社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学术研究》杂志1980年第五期)后来我们又读到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1981年7月25日第4版)。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再一次明白地提出这个观点,但显然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论证。我想就卓炯同志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5.
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学术界广泛注意,并再次就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特别是否存在剩余价值问题,展开了讨论。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是肯定的。但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剩余价值?看法却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第243~244页)马克思在这里确切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并且指出使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的,不是有没有剩余劳动,生不生产剩余价值,而是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形式。剩余劳动及剩余价值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正> 承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的关键在于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的前提在于,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剩余劳动论述的几种含义是: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阶级对立社会共有的剩余劳动;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反映剥削关系的剩余劳动就不存在了。但如果由此便认为剩余劳动与剥削关系、阶级对立一起产生、一起消亡,显然是误解。我们知道,剥削关系的产生固然是以剩余劳动的出现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  相似文献   

8.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有的观点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由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另有观点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外企业工人创造的乘余价值转移过来的。对超额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探讨,必须涉及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基本原理的理解,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了卓炯《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问题的讨论,来稿甚为踊跃,但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刊登。为了便于对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现将其不同论点综合介绍于下,以供参考。一、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具体论点: 1、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只要存在如下两个条件,剩余价值就存在:(1)生产力发展达到有剩余劳动的程度;(2)社会经济关系存在商品交换的形式,劳动还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是以剩余价值命名的,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应采用什么范畴来命名呢?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也可称为剩余价值。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不存在适用于商品经济的剩余价值一般;把剩余价值范畴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来,在理论上根据不足,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本文赞成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12.
拉康认为,欲望堆积到一定程度,就造成欲望的剩余,也就是剩余欲望,剩余欲望给主体带来剩余快感.在消费社会,资本家通过刺激主体的消费欲望,让主体获取剩余快感,在主体获取剩余快感的时候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工人的剩余劳动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在拉康的剩余快感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生产商品并创造价值,那就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本上只是在物质生产的范围内研究价值形成问题,并且把劳动物化作为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前提,这就导致了后人的一个误解,以为劳动的物化是形成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实,价值反映物化劳动,这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指出:“对于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的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经济学界流行着对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观点解释生产劳动的错误认识,认为马克思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确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包括被榨取剩余价值的非物质生产的劳动。作者认为,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观点解释的生产劳动不包括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生产目的不决定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7.
卓炯同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建立,得力于他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其中突出的是一般与特殊的方法,本文拟就卓炯的商品一般与商品特殊的方法,作些初步的评述与探讨。(一)卓炯同志的商品一般与商品特殊的方法,是渊源于马克思而又发展了马克思的。在马克思用于建筑他的政治经济学大厦的方法论体系中,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在商品形态中结晶或物化,形成归整个社会支配的价值余额。在理论上,我们暂且把剩余劳动所形成的这个价值余额用德文字母m来表示。这个尚需用文字表述的社会主义m,是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都必然要涉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理论工作者都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直接地或间接地论述过它,因而都曾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用文字表述过它。有的理论工作者这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扬弃”(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第6、96页)。我们知道,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m。上面的引文却回避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剩余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反映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它是由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质决定的。因此,剩余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剩余价值本身是资本关系下“物化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也是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中超过予付资本或成本价格的余额,是“没有支付过代价的价值”,或者说是“产品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  相似文献   

20.
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可否用于扩大再生产,在经济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从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认为折旧基金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同志,有的认为马克思对折旧基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三次讲到折旧基金是积累基金或可以当作积累基金使用,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没有经过马克思或恩格斯的重新加工整理,而是按照手稿的原来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