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 ,我国累积发行国债已近15200多亿元。到1999年底 ,国债余额达5437亿元。1981 -1999年 ,国债规模环比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达到40.80 %。1990年至今 ,国债规模增长速度为73.36%。国债规模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715亿元。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目前的国债规模究竟处于何种水平?国家财政是否能承受?国民经济是否能承受?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经验来看 ,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指标主要有 :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国债依存…  相似文献   

2.
国债发行的现状与未来文\上海财经大学杨靖自1981年国家决定开始在国内发行国库券以来,国债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发行是逐年以几何级数递增(见图1)。尤其是1994年财政不再向央行透支,而以由发行国债解决赤字问题以后,国债发行和交易量更是陡增,但与此同...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回顾 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积发行国债近15200多亿元,到1999年底,我国国债余额达5437亿元,1981~1999年,我国国债规模环比增长速度达到年40.80%,从近期来看,1990年至今,国债规模增长速度为73.36%,国债规模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715亿元。另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债的大量发行成为国内一个突出的经济现象。国债规模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探讨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未来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当年的国债发行量仅为48.66亿元。而到了1994年,国债发行量便超过了1000亿元。1997年国债发行量又突破了2000亿元。如果单纯从国债规模的绝对数量考察,我国的国债规模似乎已经“失控”。但评价一国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应该采用相对规模指标,最常用的是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三项指标。1.国债负担率此指标衡量的是国…  相似文献   

5.
一、国债发行规模多少为宜自1981年我国政府恢复对内发行国债以来,其发行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1994年,我国停止了财政透支,使国债规模达到了千亿元,1998年,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达5900亿元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受政府的承债能力和认购者的应债能力所制约,而认购者的应债能力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高低。经测算,国债发行规模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相关系数R-0.984,为高度相关。因此,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居高不下,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从认购者的应债能力出发,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方…  相似文献   

6.
数据诊断与我国国债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其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分析和预测我国的国债规模,对于指导我国债务的运营,有效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我国的国债规模达到6153.53亿元,财政赤字为2934.7亿元,虽然从国债依存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国债的功能及国债规模影响因素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现在应积极探讨国债规模的数量界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持适度的国债规模。国债规模是否适度,说到底是一个认识问题和管理问题。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控制问题,从制度上、组织上和机...  相似文献   

8.
赵怡 《山西统计》1999,(1):40-41
近几年来,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逐年扩大,国债政策在调节社会资金供求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我国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尤为人们关注。因此,如何正确协调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矛盾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债政策三大政策都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及对货币供应…  相似文献   

9.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连续3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下半年增发国债1000亿元,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在初预算安排发行500亿元国债的基础上,又增发行600亿长期国债,专项用于增加投资和技改贴息;2000年,年初预算安排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下半年再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加快在建国债项目的建设.3年财政累计发行3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1979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日益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到1998年末,累积发行国债近12600亿元,国债余额达649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与讨论。在衡量国债规模时,常用的衡量指标有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由于对指标内涵、外延、衡量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旨在对这些衡量指标作深入剖析,并将它们应用到我国国债规模的分析中,以期为合理的国债政策取向提供定量依据。 1国债负担率。它是一定时期国债余…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自1998年以来,为了扩大内需,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支出,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增发国债规模1998年为1000亿元,1999年为1100亿元,2000年为1500亿元,2001年为1500亿元,到2001年底累计增发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从近几年的实践成果来看,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尚不容乐观,政府在宏观经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为了扩大内需,一直实行以举借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更是不断上升,国债已经成为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助推器。与此同时,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3.
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2月26日,财政部公告发行2000年凭证式一期国债500亿元。我们看到本期国债自3月1日发售以来,其火爆场面与1999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债走俏的原因 首先,从国债本身的特点来看。国债是国家为筹措财政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被称为“金边债券”。它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风险极小而增值回报又高于银行储蓄的金融资产。国债作为一种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高度结合的金融资产,无疑是资产组合中的理想选择。 第二,从消费来看。其一,全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职…  相似文献   

14.
自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州金融危机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决策。5年来共发行国债6600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各方面投资的增加,国债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近3万亿元,这对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债投资存在着项目储备不足、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以及国家财政债务负担加重等问题,但当前由于需求不足引发的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琳 《统计研究》2003,20(10):7-5
我国自 1 998年以来为了扩大内需 ,一直实行以举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债发行数量不断上升 ,国债已经成为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助推器。与此同时 ,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使人产生某些担忧 :第一 ,我国经济能否承受不断扩大的国债规模 ,特别是在各级政府隐性及或有债务规模较大的情况下 ,继续实施扩张性的国债政策是否会带来财政风险向危机的转化。第二 ,国债投资的增加是否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从而降低社会资金使用的效率。这些问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研究国债规模的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 ,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大小是…  相似文献   

16.
国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债是以国家为主体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有偿形式,其特点是方便、安全、收益稳定、变现灵活。自从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以来至今,我国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从发行的一级市场到流通的二级市场,使国债成为我国具有财政和金融双重性的调控工具。发行市场支撑了巨额的国债发行量,其中中期国债占主要部分;流通市场已初具规模,分为银行间债务流通市场和交易所债券流通市场。国债发行方式从实物券形式过渡到凭证式,充分地发挥了灵活性、安全性、效益性的优势,降低了发行成本,提高了发行效率,推动了国债发行市场的拓展。由于我国国债市场起步较晚,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债风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敬水  朱云高 《统计研究》2000,17(10):36-41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指数下跌,经济增长率也从1992年的14.2%下降到1999年的7.1%。在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1998年下半年,政策决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下降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国债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筹集更多资金,以加大公共投资支出。因此,国债政策已成为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动态趋势来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自1994年以来以30%的速度急剧扩张,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及与日俱增的财政信用风险。因此,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因债务问题而陷入财政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18.
周子康  崔斌 《统计研究》2003,20(2):41-3
一、问题的提出为了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扭转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 1998年到2 0 0 1年 ,我国政府共发行了 5 10 0亿长期建设国债。由于连续多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的规模增加得较快 ,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比 1998年以前有了明显和大幅度地上升 ,财政风险和国债风险受到了高度关注 ,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争议。从反映一国财政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看 ,2 0 0 0年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 14 98%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 ,属于较低的…  相似文献   

19.
0引言早在上世纪90年中期,我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对我国财政面临的国债风险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债适度规模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刘溶沧(1998)、孙敬水(2000)通过计算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等指标对我国国债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夏杰长(2000)对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进  相似文献   

20.
所谓国债,就是以家国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信用行为,国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