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时期,基于此背景,雕塑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唐代雕塑作品中,仕女雕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最突出,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唐代工匠以高超技艺,将仕女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完美融合,通过“塑其形、绘其神”形式,将仕女的生动表情、优美形态、华贵气质充分展示了出来。文章结合唐代仕女雕塑产生的背景和形象分类,探究唐代仕女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耿占军 《唐都学刊》2005,21(6):7-10
汉代长安的乐舞百戏根据演出规模的大小一般选择在殿堂、庭院和广场进行。随着乐舞百戏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唐代出现了常设的比较固定的戏场,广场演出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汉唐长安广场演出的不断发展对今天西安市的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汉、唐两代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时间、规模、职能、地理位置及其作用,对了解汉、唐两代乐舞与百戏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接受外国及外民族的精神文明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历史的事实证明,各国和各民族都很重视精神文明的对外开放,以及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吸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精神文明,在历史上都曾受到我国的影响,甚至西欧各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都受到我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影响。我国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地接受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成果。从东汉至唐代,印度富于思辨性的哲学、逻辑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都随着佛教传入了我国;宋元以后,又吸收了契丹、阿拉伯民族及罗马文  相似文献   

5.
解梅 《社科纵横》2006,21(1):124-125
唐代,敦煌成为中亚粟特人的聚居地之一。本文试图结合敦煌莫高窟艺术以及敦煌遗书再现当时敦煌地区的中亚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6.
美术的总体是包括美术的实用价值和渗入各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其种类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其内涵的作用包括智力开发与造型美育的渗透,用于社会生活、环境等需求的各个方面,在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7.
渤海王国(公元698—926年),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渤海王国建立以前,中原的佛教已在部分靺鞨人中传播。建国后,由于唐朝的影响,渤海统治集团重学崇儒,提倡佛教,把佛教做为维护和加强其统治的工具,不惜人力、物力,大力兴建佛寺、佛塔、佛象,佛教很快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一种主要宗教。随着佛教的兴盛发达,唐代佛教艺术也源源不断传入渤海。文献记载,渤海统治者曾塑造精美的金佛、银佛去长安朝觐、进贡。又据不完全统计,仅渤海王都上京龙泉府遗址(今宁安县东京城附近)  相似文献   

8.
高宇琪 《社科纵横》2007,22(12):112
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壁画又是唐画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唐代壁画可大分为二大类一般性质的壁画和佛教壁画。佛教壁画又分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和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的两种形式。正确认识唐代的壁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绘画的真实面貌和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这些艺术门类中,概念对形象的表现不起主要作用,但经常还要运用概念来扩充形象。如音乐的歌词、标题,绘画的题诗、题词。而在形象的构想中,概念在这些艺术门类里的作用,恐伯还要大些,常常需要用概念去概括心目中的形象,概念与形象往往不可分离。如画  相似文献   

10.
师彦灵 《社科纵横》2001,37(6):57-59
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自唐代诗僧皎然提出诗歌创作应由“神会而得”的思想、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力求“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说法以来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在诗词方面 ,明·朱承爵说 :“作诗之妙 ,全在意境融彻 ,出声音之外 ,乃得真味”① 。清代学者王国维论词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②在绘画方面 ,郑板桥认为 …  相似文献   

11.
图像学是一种诠释艺术作品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像的绘画技法、表现形式及人物布局方式的解读,只是图像学视觉上的识别,而画面人物反映的时代风貌、人文风俗及审美意境等,都隐含在形式美中,再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精神神韵,映射出盛唐时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2.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13.
陈自明 《南亚研究》2010,(4):145-15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初,印度与中国这两大文明古国开始复兴和崛起,文化交流开始变得频繁。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和舞蹈。著名音乐大师拉维·香卡、苏布拉玛尼亚姆和舞蹈大师莉拉·桑姆生在中国精彩的艺术表演都深深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印度音乐与舞蹈,多年来有不少中国学生和学者前往印度留学和从事研究。他们回国后在中国的音乐和舞蹈院校分别开设了印度音乐与舞蹈课程,并向全国各地推展,目前,中国人对印度音乐与舞蹈的兴趣日趋浓厚。印度的音乐文化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07,23(3):29-32
色彩是绘画中流动的生命,也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的绘画语言之一。中国古代绘画,多五彩兼施,在六朝时代极为发达,且绚丽之极。中晚唐以后,水墨渐渐取代色彩而占据主导地位。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哲学的、绘画观念的,也有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叶辉 《唐都学刊》2000,16(4):76-79
《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人编辑的词总集,它繁盛流行于明代,对明代词坛影响深远。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繁盛流行情况,并从明人对词的音乐体性及抒情特质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明人广泛接受《草堂诗余》的积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韩长生 《唐都学刊》2007,23(4):126-128
扇面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清新的一笔,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折扇是后兴的,北宋时由高丽人传入中国,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都是擅作折扇的高手。扇面画虽小,其神韵则不逊巨制,故吴门四家都愿在此一逞毫末,今人当借鉴之。  相似文献   

18.
陈寒 《唐都学刊》2002,18(2):66-69
自中印文化始有交流以来 ,佛教即为其中至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印度佛学输入中原汉地 ,过程繁复 ,路经殊途 ,语言繁杂。六世纪前印度佛教输入汉地 ,以贵霜的分崩、月氏人的东迁为源头 ,以陆海两条丝路商道为主要路线 ,经数百年语言文化的碰撞冲突 ,最终在隋唐时期得以完全中国化  相似文献   

19.
章怀太子墓室壁画是唐人物画中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特别是《仪卫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技法,有"吴带当风"独特性。笔者认为,有很多历史线索和证据都在向我们表明,该作品的作者很有可能就是我国唐朝最著名的"画圣"吴道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