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志鹏 《兰州学刊》2011,(11):116-122
唐宋两代诗歌的繁荣呈现出两种风格迥异的特性和面貌。一般把宋代诗歌的议论化、散文化的创作倾向归于的科举策试制度。从敦煌佛教歌辞来看,创作主旨十分明确,宗教宣传特征也很突出,其创作思想与唐宋间诗歌主理尚意的文学思想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佛教为了广泛宣扬宗教思想,创作了大量佛教文学作品,同时十分注重对我国民间文学体式的吸收运用。而大量的佛教文学创作实践,一方面对民间文学作品有较大的提升和改造,同时反过来对我国传统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也有较大的启发和影响。研究唐宋文学思想的转变,应当重视佛教和民间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白话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坛上存在着一个游离与主流诗歌之外的白话诗派,与佛教的深刻联系形成了这个诗派的基本特征。白话诗派的代表诗人有王梵志、寒山和庞居士等等。“王梵志诗”是民间众多无名白话诗人作品的总和,寒山诗歌具备了民间诗歌、文人诗歌和佛教诗歌的多重性格,庞居士则是南宗禅影响下的歌偈大师。唐代白话诗派不仅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的佛教文学运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白话通俗文学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李芳民 《文史哲》2005,(5):97-103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作之诗思与素材;诗人独游与群游寺院时,作为一种表现与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题诗,刺激了诗人创作的兴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为首,在寺院组织的诗会联唱活动,也对诗人的创作以及联唱体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是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奠基人。他的山水诗不仅清新明朗、富丽典雅,而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理趣"。谢灵运虽然兼收并蓄儒释道三教思想,但是,其以佛教为旨归的思想倾向是相当明显的。佛教思想对谢灵运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佛教的般若性空、涅槃佛性以及弥陀净土等思想,在其诗歌表现形式和意境创造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歌自南北朝以来日益走上声律化、同时注重吟诵的道路,与古乐失传、诗乐分离有关,而佛教僧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音声在古代必须依靠口耳相传、无法保存,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文章的重要立论基础。僧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春秋时期外流到西域地区的华夏古乐主要保留在当地大乘佛教僧团中,在魏晋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重新回传中原,当时掌握音声传承的多为僧人,以往被人们视为"胡乐"的其实正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古乐"。这种音声传承又经由萧子良、沈约、王融、王筠、刘勰等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审音之士重新传回世俗社会,并在南朝形成以"吴音"吟诵诗歌的传统。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影响着其后一千五百余年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人做诗偏爱以学问入诗,苏轼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对佛教典籍尤其非常熟悉,比如是《维摩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坛经》等佛教大乘经。佛典的义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本文以《金刚经》为中心,细细分析其在苏轼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从思想角度看,这部经帮助他如何运用佛教智慧来处理人生存亡意义的问题。从创作角度看,《金刚经》灭尽着相思想,给他提供不少写诗的源泉,或以之作为归纳而用,或以之作为演绎而用,或以之作为主导思想贯入全篇而用。正因如此,苏轼的诗歌所呈现出的才是另一番景色。  相似文献   

7.
梁呐 《理论界》2013,(11):126-128
二十世纪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领袖艾伦·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受到来自中国为主的东方佛教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书写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看到禅宗思想和藏传佛教对诗人的启示,同时金斯伯格特定的文化身份又使他对佛教进行了个人化和美国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禅与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的生命历程中曾与佛教禅宗发生极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禅宗思想对温庭筠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有唐一代,虽然是儒、释、道三教鼎立,但事实上佛教的发展最为兴盛,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发展成熟。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而禅宗对封建上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普遍而重要。许多著名诗人皆曾学佛参禅,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在他们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长期研究,尤其是在其政治上受到挫折、遭受排挤时,其更加关注和研习佛理,以此能从佛理中找到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对其精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所从事的诗歌创作活动也必然带上佛教的烙印,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与佛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众多方面呈现佛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以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自然无为与佛教的境界追求作为论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山水田园诗歌在人生理想、前途命运和信仰追求上的悲剧蕴涵。并以孟浩然、王维的诗歌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唐代通俗诗派是一个带有佛教性质的派别,由一群游离于统治阶层之外,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民间知识群落组成,其诗以佛教意识形态为代码,表达了下层百姓的社会意识。在诗歌形式上蓄意摒弃了传统的诗教文化,采用民间话语,拒绝、颠覆依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贵族诗歌规范和审美方式,使诗歌语言重返社会底层最纯朴本然的生命状态,对唐代大众文化语境的形成以及文人通俗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其诗歌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皎然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的皎然研究具有两个特点:一、研究数量多,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更加系统化;二、皎然诗歌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这其中还有许多未尽之处,如对皎然诗歌审美内涵的研究及其价值的再认识;对于皎然诗论中各种概念的具体指向和内涵的辨析;对于佛教世界观和认识论对皎然诗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佛教在怎样的层面上渗入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研究;对于皎然诗论中的文艺心理学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13.
阿里郎的寓意应从梵语和佛教世界里去寻找,朝鲜高丽末期爱国忠臣全五伦的阿里郎汉诗和16世纪两班文人南师古诗歌的释义指出了阿里郎所蕴涵的佛教哲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有关李白的信仰的研究颇多,本文对李白涉及佛教题材的诗歌略加解读,并通过对其平生佛教交游及相关诗作的回顾,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在李白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敖依昌  赵宁 《东岳论丛》2011,32(3):129-132
敦煌石室的开启使得埋藏了近千年的敦煌诗歌得以重现人间,在这些诗歌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一位名叫王梵志所作的诗歌。文章旨在从"实虚"角度对其劝世诗歌的内容进行探索,发现了王梵志劝世诗在宣传佛教和抒发内心两方面经常产生矛盾,从而大胆设想,其劝世诗在"俗界"与"佛界"之间交错徘徊,"实"的其实是其世人心理,"虚"的是其佛家理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追溯李商隐与佛教的渊源关系 ,探讨了佛教对其思想及诗文的影响。李商隐身处晚唐末世 ,自幼丧父 ,中年丧妻 ,虽有才华 ,但一直遭受排挤、打击 ,只身漂泊于幕府之中。坎坷的际遇 ,给诗人带来了苦难 ,也是诗人走入佛学世界的巨大动因。从李商隐的一些诗歌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佛教的理解与耽习 ,也可以窥到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 ,那是巨大痛苦折磨之下的逃避 ,平静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痛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思想行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即佛教爱好。这一爱好,以其"储善之佑"说为表征,并与其爱好道教、爱好书法、爱好诗歌等思想行为并行不悖。司空图是一个喜游佛寺,喜与佛僧交往,喜将佛教名词入诗、文,喜做佛事,喜阐释佛学的人。司空图所交往的佛僧较多,但主要是律宗中人和禅宗中人。交往大多以观景、品茶、饮酒、赋诗、谈禅、斗机心、讲因果报应等为内容。司空图所阐释的佛学,有律、禅并重,律、禅交融之特点。司空图爱好道教,兼亦爱好佛教;以及对佛教持律、禅并重,律、禅交融的看法,是道教与佛教在唐末逐渐交融,佛教不同宗派此消彼长在士人思想行为上的一种反映。司空图的佛教爱好与父亲司空舆分不开。后者的思想行为引导了前者,也为其佛教爱好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陈炎  李红春 《齐鲁学刊》2001,3(6):17-23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发展,并逐渐形成鼎足之势的初唐时代,道家的自然旨趣通过王绩而实现着“从脂粉绮罗走向荆钗布裙”的努力,佛教的民间传播通过王梵志等人实现着“从帝王将相走向凡夫俗子”的发展,儒家的社会理想通过“四杰”和陈子昂等人实现着“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开拓。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初唐诗歌渐渐摆脱了六朝宫体的遗风余绪,而开启了万象更新的唐诗气象。  相似文献   

19.
叶芝的历史循环诗学是其一生哲学思想的总结,一般认为其来源有佛教密宗、犹太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等。对于《再度降临》这首诗歌,之前的解读理论基础普遍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解经学。结合对叶芝其他一些代表性诗歌的文本细读,本文认为叶芝的历史循环诗学思想还应该包括凯尔特文化传统,尤其是灵魂转世说。  相似文献   

20.
明朝末年,佛教显现出复兴之势,其世俗化倾向愈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居士佛教大为兴盛,当时众多文人士子皆为之倾迷不已。作为晚明文人居士的杰出代表,袁宏道对佛学十分热衷,总体来看,其佛教情缘经历了从习禅到修净的变化。前期主要受李贽“狂禅”思想的影响,个性张扬,随性而为,诗歌多取法自然,任情而发;后期修习净土,思想趋于“稳实”,随缘任运,诗风也变得平淡质实,意蕴深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