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政文化是福建旅游的重点内涵之一,为了更有效服务福建涉外旅游开发,船政和船政文化的英译是否适宜就显得非常重要。"船政"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文化空缺词"。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得益于当前良好的国际文化互动关系,"船政"的英译方法最好采用音译。该译法具有简洁性、包容性等特点,能激发海外游客的探索欲望,还凸显了中国外宣的自信,有利于船政文化的海外推介。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领导下,福州船政局实现了技术自主。通过优化船政学堂建设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沈葆桢培养了专业化的海军人才和造船工程人才。福州船政局从购买国外发动机逐步转向自主制造,从木胁到铁胁木壳再到钢甲钢壳,实现了船体结构的重大变革。沈葆桢的船政科技思想和实践对创新船政学堂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船舶装备制造技术自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尾船政的创建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一件大事,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近代军事工业基地之一,培育了大量掌握当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从兴建到衰落虽然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却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并经过几代人的积淀,最终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马尾船政文化。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掘运用福建优秀文化传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优秀文化传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悠久灿烂的昙石山文化、光耀千秋的闽西红土地文化、群星璀灿的名人文化、凸显民族精神的船政文化、敢闯敢拼的闽南海洋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当加以发掘运用,使之引入教材、融入课堂、开展实践教学,转化为’羊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福建(马尾)船政文化民族精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马尾)船政文化所塑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福建(马尾)船政民族精神丰厚的文化底蕴,既泽及中国近代社会,又激励和深刻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6.
船政文化脱胎于工匠文化,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船政文化在技术器物、技术制度、技术意识形态层面都超越了传统工匠文化"正德、利用、厚生"的内涵,建立起中西合壁的近代技术文化体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船政文化的重要内涵.船政文化不仅赋予工匠精神更丰富的内涵,还为其注入了创新因子.  相似文献   

7.
吴志  王彬  刘成 《鲁东大学学报》2012,(2):180-186,193
从海洋文化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构成视角,探讨了福建侨乡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表明:福建侨乡的形成是伴随海洋文化的兴起而出现的,特殊的地脉条件是促成闽海洋文化、海外移民和侨乡形成的共同基础,而船政文化、海神信仰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则共同推动了福建侨乡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8.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盛行,留给福建的是开放的视野、海洋的精神、兼包并容的心态以及遍布世界的福建华工,这些因子成为福建文化嬗变的重要力量.当历史推进到某一特殊时刻,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福建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任,自觉成为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的撞击点.船政学堂是民族自救的一面旗帜,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引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铸就了福建近代中西文化的历史性撞击.  相似文献   

9.
沈葆桢与福州船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葆桢是洋务运动时期“能当大任者”之一。他的大任,主要是总理福州船政局。微观分析沈葆桢创办船政之举,对于宏观认识福州船政局、乃至于整个洋务运动,大有裨益。 一、出任总理船政大臣的动机 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否重在防内,并无对外的意图?还是重在御外,并无安内的考虑?沈葆桢接替左宗棠赴马尾莅事,一方面是由于左宗棠的力荐,左宗棠曾一再疏言,福州船政局之总理,“非葆桢莫能任”。一方面是清廷赏识,早在1861年,咸丰帝就称沈葆桢“德望冠时,才堪应变”,以后慈禧太后则称其为“办事素来认真,人亦公正廉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忱葆桢本人对清廷的忠勤,以及对清廷自强新政的热心。当然,沈葆桢对船政与海防、船政与自强诸关系的总体  相似文献   

10.
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铸就了多元共生、兼容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福建信用文化建设前进的步伐。福建文化生态对当前及今后福建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既有潜在的积极作用,也有潜在的消极影响。如何扬长避短、进行必要的文化整合,是福建信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福建船政学堂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技术学校的典范和代表,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合理组建与成功管理。学堂采用外籍教师与本土教师兼容教学模式,其合同制、高薪聘请、包教包会、择优委任等聘用及管理方式,不仅实现了外籍人才的引进,也为本国教师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当今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可在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及管理、薪酬分配及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取法福建船政学堂中教师群体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理念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生成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具有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等。从理论维度而言,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根植于党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建设理论;从现实维度来看,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回答了福建文化建设的现实之“问”;从实践维度言之,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源于习近平在厦门、宁德、福州等地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从价值维度而言,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重要理念提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引。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深刻领会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文化建设重要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分析创新文化内涵及其与创新驱动发展关系基础上,客观审视福建培育创新文化的传统资源和实践经验及其短板,从观念培育、制度创新、环境优化、人才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引领支撑福建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对于福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在此分析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从坚持服务学校发展战略大局出发,立足于校内自身力量与资源整合,借助社会力量,提出有效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法,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其辉煌历史孕育了优秀的船政文化。船政文化吹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进军的号角,它的许多精神和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开拓者们曾经造就亚洲最先进的近代造船基地和近代海军,培养出许多近代新型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然而,由于清朝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全面深刻的体制改革,中国近代船政创新惨遭失败;由于许多中国人深受君主专制主义观念的束缚,中国文化转型之路曲折漫长。认真吸取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历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尽快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之中。“三大文化”各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大文化”也各有其价值边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革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发展方向,革命精神谱系则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8.
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特点和意义出发,分析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论述了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关系,提出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信息资源、建设资源等多方面支持。分析了国内外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认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具有为校园文化4个层面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即服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同时 ,为了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两代领导人还非常重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就教育优先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践中的落实等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论述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等方面探讨了实现文化创新的途径以及在文化建设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