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唐代土贡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土贡溯源土贡,即“任土作贡”,指臣属或藩属向君主进献土特产、珍宝和财物。其起源当追溯到夏代。《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炱、铅、松、怪石。”孔安国《书·禹贡》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至周也有土贡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篇记大宰职掌:“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  相似文献   

2.
<正> 宋人程大昌的《禹贡山川地理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图三十一。”并云:其图据归有光跋称,吴纯甫家有淳熙辛丑泉州旧刻,则嘉靖中尚有传本,今已久佚。……“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校之,只缺《九州山水实证》及《禹河》、《汉河》二图。其余二十八图,岿然并在,诚世所未觏之本。”按,《禹贡山川地理图》非三十一图,而为三十图。宋刊本非唯嘉靖中尚在,并未久佚。近人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云:“宋刊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二字,白  相似文献   

3.
汉代学者刘歆在给汉成帝的《上〈山海经〉表》中说:禹治水时,“益与伯翳士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上,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①这就是说,《山海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的书,是协助大禹治水的益著的(另外还可能有伯翳)。这一说,恐怕不是刘歆的杜撰,而是于古有据的,所谓“古文之著名者也”;不然,他不就犯了欺君之罪么?所以打从东汉的王充和赵晔起,经…  相似文献   

4.
一上古时期扬州概况探讨扬州之名,早见于《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是中国古代的九州之一。它虽然包含现在的扬州市在内,但范围却大得多,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上海、浙江、福建诸省市和广东、河南、湖北的部分地方,疆圻极广。秦朝以后,扬州才逐步由自然区域变为行政区域,辖境则愈划  相似文献   

5.
说“维扬”     
扬州为古代九州之一,维扬是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句;《尚书》与《毛诗》,“惟”、“维”相通,“维扬”由截取“惟扬”而来。后多见于诗赋词曲史志,尤以诗词为最。历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曾以维扬作为描述与歌颂的对象。如齐梁庾信《哀江南赋》,有“淮海维扬,三干余里”;唐刘希夷《江南曲》,写“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相似文献   

6.
《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常见的大学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课本一般这样注释:“东蒙,山名。”其实,“东蒙”不是山。蒙是山名,即蒙山,因靠近沂水,后又叫沂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尚书·禹贡》:“蒙羽其艺。”《汉书·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水经注》:“蒙山水,出蒙山之阴,东注沂水。”以上皆云“蒙山”,未言“东蒙山”。“东蒙山”之说,始见于《论语注疏》宋邢丙疏:“山在鲁东,故曰东荣,其山延袤可百里,俗亦分在东…  相似文献   

7.
徐州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中国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而黄河又是北中国的母亲河,徐州正是处于黄河、淮水之间的南北交界处。这种独具特色的地理区位,赋予徐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5,(5):20-23
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在《禹贡》等文献所记"九州"名称具体化之前,"九州"的地域范围基本指的就是先秦文献所说的"有夏之居",且"夏后"为"九州"的对音,由此可见,"禹画为九州"的传说应当略有一些较为可信的历史素材和依据,并非为周代人的凭空杜撰。再依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考古资料进行考证得知,夏族早期活动中心位于河南嵩山南北,从而对姜亮夫先生早年阐发的"冀州即九州"说提出重大质疑。战国时期《禹贡》《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等文献中名称具体化的"九州"是以战国时期存在的几个大国、古国为基础,其和"禹画九州"的传说毫不相涉。关于"九州"的讨论,众多学者往往受前期研究的影响,先入为主进而得出结论,这种"走出疑古时代"错误理论误导下的盲目信古、复古,必然给中国古史研究造成一系列新的混乱,极不利于"禹画九州"传说之后诸多真实历史信息的科学揭发。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与禹、益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自古托为夏代之王禹及其臣下益所作。本文依据《尚书》中“禹平水土、主名山川”之说,结合《山海经》全书鲜明的命名类物倾向,考索禹、益神话中言灵信仰和法术思维的诸种表现,在治水行为之外归结出巫术性符号行为的重要母题,从而说明作为“巫书”的《山海经》和作为“巫师王”的禹相互依托联类的神话思维背景,并兼论巫咒、禹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世文献《诗经》与出土文献《遂公盨》《叔夷钟》互证显现,“禹画九州”的传说自西周时代即已流行,而早在商代,就有以某一地方为中心或者坐标,将人们所能认识的区域延伸出去的成熟观念。“州”本义为水中小丘,“九州”本义极言其多,从西周到战国,“禹画九州”传说经历了“州”的空间范围被巨量扩展,“九”成为实指;禹平水土的足迹被一层层铺陈演绎地流变。流变是随着禹之子孙的迁徙流动,后人将自己生活空间拓展和地理知识提升的结果一层层附会至禹的身上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禹合诸侯于涂山,为其父鲧死而升化的墠渚之旁山,本夏人圣地,在故陆浑县南,略可当《山海经·中山经》之堵山,《水经·伊水注》之孤山,在二里头夏文化区的中心地带;禹娶之涂山氏,本为蜀山氏,在汝颍上游至南阳一带,以独(蜀)山为宗山,考古文化上属二里头文化的南部地区,两族世为婚姻,故禹与涂山氏能“通之于台桑”,幽会于桑间陌上;涂与蜀、堵、浊、独等古音相近,又都和禹牵联在一起,口口相传混而不辨。有关涂山的研究,大多是猜测或以理度之,缺少综合性的历史分析,这是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大儒胡渭贯通经学,精熟舆地,撰有<禹贡>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禹贡锥指>二十卷.胡渭综合运用博征文献、援经证经、详度地势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禹贡>的地理所涉及的同名异地、记载抵牾等问题作了合理深入的考辨推断,对蔡沈旧传讹误进行了系统彻底的梳理厘正,体现了胡氏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卓越的考据水准.然而,胡渭考据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清人丁晏<禹贡锥指正误>对此多有匡正.  相似文献   

13.
一、山川崇拜与塑祭远古时期,人们把雄伟的高山、参天的怪石、奔流不息的山河都视为“有人性、有意志的实体o加以膜拜,于是产生了山神崇拜的信仰。在古人看来,不管大小山川都有神灵存在,并有“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的说法②。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人们崇拜山川的内在动因也愈加丰富,由最初对山神的神秘、恐惧而发展为对山川供应人们的资用所引发的感激和敬畏。《国语·鲁语上》说:“杜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礼记·祭法》也说:“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  相似文献   

14.
古黑水与古三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黑水与古三危考扶永发《尚书·禹贡》中的黑水与三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数千年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悬而未决,这里作一讨论。黑水一名在《禹贡》中曾三次出现:“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我以为“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15.
《桓潭新论》曰:“昔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这是见于文献的我国最早的用丝记载。最早言及琴、弦产地的是《禹贡》。即徐州贡的“峄阳孤桐”和青州贡的“(今西)丝”。《史记·夏本纪》释:“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即邹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多梧桐。”集解引孔安国:“(今西)桑蚕丝中琴瑟弦。”神农氏以鲁地为活动中心,《帝王世纪》云,“神农氏”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后又“营都于鲁曲阜。”可见,神农氏的五弦琴当是取邹山桐,东莱丝做的。“丝为弦”是居于山东的东夷人的创造,此即我国桑丝文明之始。  相似文献   

16.
古地理书五事——读历史地理文献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海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山海经》一书,以其瓖伟瑰奇著称于世,以其古朴豪放的特殊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学界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然而,《山海经》究竟何时成书?又撰人属谁?最早校定是书的西汉刘歆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来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赵晔《吴越春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唐人《隋书·经籍志》等,均因袭此说。对于书内之有后世名物,颜氏  相似文献   

17.
两点质疑     
近读禹学文、吕有宽二同志《〈莺莺传〉新解》(下简称《新解》),确有“解”新、意新,文亦新之感。然而,一经仔细推敲,却觉得破绽不少,更与作品实际和形象特点相去甚远。现择其要者,提出两点质疑,以就教于禹、吕二同志。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初期诞生的禹贡学会,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初具雏形的重大标志”。学会虽然前后不到四载,然而,学会凭其坚强的团结、踏实的精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从《禹贡》半月刊论及禹贡学会对历史地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一书重在“时”义的阐扬,书中论“时”者共四十一处,而《彖传》中言“时”即有二十四卦,可见“时”义的重要。《周易·彖传》中,赞叹“随时之义”者有《随》卦一卦,其要义在于“时”。文章就随卦来研味其理,而识其时义。《随》卦其“义”,在强调“随时”。“随时”,除具有“浅事而有深意”之“义”外,还兼具“用”的作用,及“大事大变”的“时”之功能在。《随》卦的义理如下:1)《随》在随时从善。基于“天下随时”的原则,“随”就要“刚来而下柔,动而说”,不能完全坚持己见与利害,需要容采他人智慧与见解,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唯有将自身智慧与利益和团体智慧与利益相结合,当下与长远利益及理想目标相结合,方能“得人心之归”,创造幸福逸乐的社会。2)《随》时大用在明哲。《随》卦之“时”义其用在于与时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随顺自然而动静不失其时。  相似文献   

20.
略论祭禹     
浙江省暨绍兴市1995年祭禹大典即将举行。为什么要祭禹?现在祭禹与历史上祭禹有何不同?就这些问题,略述管见,以求正于方家。一禹,又名大禹、夏禹。《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名文命,其父日鲧。“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为黄帝五世孙。若按此排列,舜为黄帝八世孙,禹则先舜三世。当然历史记载,禹继虞舜而为夏王,舜在禹先。禹以治平洪水,奠定九州的伟功勋业而名垂民族史册,数千年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敬,将他列为远古时期与尧、舜一起的三大圣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夏代,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为这个王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