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大文化模式。首先,神性文化模式,它以农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幼稚与蒙昧,人对自然、社会的依赖,及理智、价值、情感的混融合一;其次,机械文化模式,以工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进步与扩张,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与分裂,及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分裂,体现了文明进步的必然性,同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人类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化模式,以系统、生态存在论为基本思维范式,确认人类肉身存在的脆弱与局限,正确定位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表现为科学的反思与成熟,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异相依,理智、价值、情感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使自然与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至生态文明,从技术所形成的历史语境中审视,每个文明阶段都以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为支撑,使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和“人—技术—自然”系统等方面发生了转向.影响转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高效率、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成就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其价值内涵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将主客体人为分离,视人类为自然的绝对主人,过于自信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能力,已成为工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诟病。将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共同价值诉求,这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支撑,都有其价值观的定位.工业化社会以来,技术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在发展观中表现为以经济价值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尤其是,人类在自然价值观和技术价值观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从而导致自然价值观和技术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和错位,使得人类的发展缺少了可持续的价值观基础.自然价值观与技术价值观的兼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价值观的核心定位和现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科技和工程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为应用伦理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科学伦理的生态文明审视、技术伦理的生态价值重建、工程伦理的生态环境构建、生命伦理的生态伦理回应,张扬着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思想,规范着生态公平与正义、生态责任与生态义务、生态安全和福祉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7.
从低碳技术到熵理技术再到熵理文明,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从而建立低耗节约、与自然和谐共存、符合生态规律的新文明社会。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使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熵理文明为低碳经济的技术文明指向了一个与机械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  相似文献   

8.
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美育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时代迈进,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进程。技术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整体性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状况的每况愈下,人类认识到开展生态教育特别是生态美育的重要。而艺术教育应帮助人们找回对自然的亲和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为当代人的生命召回“诗意”、回归自身。  相似文献   

9.
生态合理性是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方法论,它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自然,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人类与世界及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拓展了人类认识的能力。生态合理性继承和发扬人类已往文明的长处,超越现实文明社会的局限,用生态学的理念解构现代文明社会片面的价值观念,它按照社会生态的整体观念来构建新的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现实和时代背景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是从历史上人服从于自然的黄色文明、人与自然相抗衡的黑色文明发展而来的革命性超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绿色文明新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自然生产力为理论前提,基于人的劳动需要本质谋求人类利益,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整体目标.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旨趣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现路径上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以共同参与凝聚整体合力,以生态成果共享为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11.
理性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当它发展成为一种工具理性时,却给人类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对理性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们认为理性在近现代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工具理性,并异化了人性.法兰克福学派正是从理性带给人类的危害出发,展开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并力图通过审美救赎来恢复人的真正理性.  相似文献   

12.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它有悠久的历史,推动人类由动物世界进入人类世界,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美学则成为一门渗透力很强的学科,对美的追求也成为各门类学科普遍的社会实践。传播在人类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不仅要给人类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要提供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文章从传播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角度,对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以及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保护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态平衡, 避免十几亿人的道德沦丧、人欲横流, 便是为人类作出了较大贡献。中国必须走完自己的现代化历程,但在现代性框架内, 中国已不可能有什么原创性的贡献。然而,中国可为走向生态文明,走向精神成熟而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范畴内的"责任"不同于其他学科内的"责任",更具有"美德"的含义。责任感是人类才有的高级意识,在复杂的道德选择过程中,没有道德权威,道德责任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随着人类的行为及其后果的扩大,有理性的人类"类"群体越来越取代个体人成为责任的主体,伦理语境中"责任"的研究对象应不仅包含对人的责任还包括对自然界的伦理义务。责任伦理问题的兴起体现了伦理学工作者对责任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实现公众环境意识升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意识体现了人们对良好环境状况的愿望,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应该说环境意识很早就存在于人类天性中,但环境意识的普遍觉醒却不是从来就有的。当今的环境问题根源于人,是人对自然的作用产生的不良后果。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人的素质,是协调人、自然环境、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立足现实、超越现实,实现公众环境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四个阶段。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为引导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从而使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作为人类生态文明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其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对于自然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到人类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方式.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价值问题的争论,不仅与各个理论特有的研究范式密切相关,而且这些研究范式又与其特有的关于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正在形成的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性的成分,是人类与自身和自然界交往方式的科学化和道德化的体现。人种尺度和物种尺度构成科学、道德与文明的终极尺度,它们在人类生活形式中实现的程度差异决定了人类文明必将经历原始社会的自在的物种文明形态到传统社会的人种文明形态并最终发展到未来的自觉的物种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与环保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美学是适应当今绿色环保、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一种全新的美学。生态美学对环境保护提出的第一大任务和努力方向是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生产、开发和创造;第二大任务是塑造诗意和美的文明形态,"让世界更美好;"第三大任务是确立和发扬精神导向作用,促进人们审美素质的提高。生态美学不光涉及自然万物、大千世界,而且涉及道德伦理和每个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它必须每时每刻都要被践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来改造个体的生活,使之自觉积极地投身到"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队伍之中。  相似文献   

20.
信仰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信仰对象的精神趋向活动,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知、信、情、意”各环节的综合作用。人类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存在,正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才给信仰活动提供了精神杠杆。而人类“知、信、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正是实现精神活动的超越性而达致信仰的基本环节,构成着信仰活动的心理活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