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2.
哲学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反思方式必然涉及到哲学境界的问题。哲学境界所具有的世界观品格集中体现在哲学境界区别于科学境界、宗教境界,有着自身“真实”的理论规定。哲学境界所具有的世界观品格集中体现在其所具有的特定理论层次与精神深度的特质,即哲学境界的形而上理论旨趣;哲学境界所具有的世界观品格还体现在,哲学境界的规定本质上具有的同世界观内涵的内在一体化联系,由此可以得出哲学境界以其独特的理论角度为人类活动提供最高的或最终的意义根据、标准和尺度,提供人行动的“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3.
于桂凤 《理论界》2007,3(2):185-186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曾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具有本体与境界两层含义。“道”之意义的二重性不仅反映了哲学的超越意识与寻根意识、明证性要求与确定性要求的内在统一,而且引发了哲学内部诸多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4.
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哲学的主题。哲学从其内在的本性而言, 是对人的本性把握的理论表达。对人的本性的全面性与历史性理解, 必然会得出人是境界性存在的结论。哲学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反思方式, 必然要构建表达人的本性的哲学境界。哲学境界体现着人对理想的追求, 对价值的确认, 对意义的构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既体现为人对外在世界的否定性超越, 又体现为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 印证着人对人的精神层级与品位的不懈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表明人对自身存在性质、生活价值与人的更高境界的追求的理解程度, 是对人所生活与创造的意义世界的不断开掘, 是对人的内在生活底蕴的不断丰富。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贴切地表现了人的本性的超越性、理想性、批判性的追求, 进而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的自身特性与魅力。因此, 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承载着重大的使命, 彰显出哲学的永恒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的学问,旨在依于“为道日损”的工夫而消除执为之心,上达于“无心”之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老子哲学的这一根本精神是围绕道范畴而展现其内容的,道含有三重义蕴:一是以冲虚自然为内容的境界形态的价值本体;二是以“致虚”或“日损”为内容而达到理想境界的工夫或方法;三是浑化掉种种差别的“无”之境界,是超越性的真善美的境界。道作为本体、工夫、境界的统一,彰显的是一个虚灵无执的心灵,从消极的层面上满足了人生的特定需要,对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观是一种整体论的创造观。它蕴涵着关于创造之“境”、达“创”之法、创造性人格以及关于人人都可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等。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种新的哲学形态是唯人主义的。它把人看作是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之本原和终极关怀的对象,以人道主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人类普遍价值的公理和普世伦理的底线,高扬“人的解放”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文章认为,从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人的一般本性”到追求真善美的形上境界乃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故唯人主义与形上境界具有内在统一性。文章还着重剖析了真善美三大价值之间所存在的深刻矛盾,论说了“男性化的哲学家”与“女性化的哲学家”对于“可信”与“可爱”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价值真理多元并存的必然性,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提供了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思性理论”,主要是以理论方式表达对人的存在与生成的自我意识 ,以“超越”方式提供给人们追求的境界。从哲学境界与人的本性的内在一体性联系分析入手 ,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揭示、对人的应然逻辑求证、对人的形而上学天性追求 ,以期论证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 ,进而表明哲学的特殊品格与特殊功能在于确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表达人的生成自我意识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诚信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智慧,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宗旨。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意味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本文从哲学之“真”、道德之“善”、人格之“美”的视角考察“诚信”的哲学内涵,以揭示“诚信”在当代道德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州学刊》2001,(5):84-89
张衡是东汉中期的通博之才,其宇宙观、人生观表现出“玄”与“礼”的交织。概括地说,他的玄思落实于天文理论,则表现于宇宙生存的假说、宇宙无限的思想和宇宙结构理论;他的崇礼观又突出表现于反谶纬与反宦政两方面。而缘于儒道双修的人生哲学观,又具体映示出张衡玄儒人生的三重境界,即致用的社会意识与求真的人生品格结合之境界、通博的知识结构与质朴的人文心态结合之境界、朝隐的生存方式与逍遥的精神追求结合之境界。从哲学的发展看张衡思想玄与礼的交织,正显示了对汉代文化“象数”理论的因染与超越,成为汉晋学术潜变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1.
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原则,可人生往往陷入不快乐的深渊,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人”这个特殊存在者在追求成为真正的人的时候受累于外在与内在的束缚,特别是在“人化”的搏弈过程中迷失了内在的自我,从而使人的内在心境产生差异,这种心境的差异表现出了人生境界的高低之分,不同的人生境界对快乐的感受就千差万别,因此,要真正达到快乐的彼岸世界我们就必须摒弃外在与内在对人的束缚,从而达到人生的本体境界,唯有如此,人生快乐才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哲学既是哲学史,也是诠释史.与"外在诠释"的理路不同,在对"道"的"内在诠释"中完成对"道"的思想内涵的无限追寻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不断提升,既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也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诠释"理路,而本原、本体和境界之"道"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性、流动性和生成性构成了"内在诠释"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儒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天人合一,或者象冯友兰先生所言,儒家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天地境界或哲学境界。从孔子开始,儒家均以人为一种道德性存在,或者说,人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孔子以“仁”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仁是比人的肉体生命珍贵得多的东西。真正实现了仁,则“从心所欲不愈矩”。从孟子开始,尤其是到了宋明道学(即理学和心学)则开始把道德价值不断提升,直至实现伦理本体化。孟子认为,人之性是先天赋予我们的,那么,通过“尽心”、“知性”从而达到“知天”,“知天”则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相似文献   

15.
哲学素有“智慧之爱”之称,“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本性。现代哲学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却无一例外地视智慧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意义”为其核心范畴。然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只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从对西方哲学真实性判据原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哲学在对人独特的意义性存在的自觉把握与自我意识中,从古至今一直在表达着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表达着“智慧之爱”所担负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变都以思考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马所共同担负的哲学使命的“融通”中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的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美学界普遍认为,先秦道家从问世伊始就自觉的服膺于美学的天命,道家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美学思维方式的典范,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道家的生命哲学就是生命美学。本人认为这种看法很是偏颇,因为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存在着自身无以克服的失误。道家思维方式可以“为道”慨之,(这里所言的思维,是广义的,并非仅指逻辑理性思维)。老子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就是与“为学’油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为学”就是对“知”的追求,是人与具体事物发生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17.
在具有“雅颂”传统的汉赋中,男女恋情主题在经学思想的桎梏下,表现得既稀少且独特,它或以人神之恋的浪漫形式表达具有现实意义的男女之愤,或在帝妃之恋的描写中反映带有普遍意义的尘世之爱,或以否定的面目出现,在寓劝于讽的形式中曲折地表现常人之恋。这些作品题材独特,结构巧妙,既曲折地表现了对爱情的追求和赞美,又符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原则和赋颂精神,其内容具有复杂的二重性特点,时代印记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8.
论老庄道家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 ,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 ,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老庄道家主张从道的理论视角去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理解生命 ,其哲学内涵博大精深 ,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人文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老庄之“道”以其指向精神自由的独立人格境界 ,追求返朴归真的本真之状的价值取向 ,为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缔造终极关怀 ;老庄哲学以“道”为原则和依据 ,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 ,主张“无为而治” ,建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彰显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图景 ;老庄“天人合一”的理念 ,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启发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被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为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之美,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仅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留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哲学理解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有生活境界之美,才有哲学之美,哲学应当像西方后现代艺术那样生活化.继承和发扬老庄哲学、道家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我们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哲学表达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形而上学均以本体之学为核心。西方哲学有“本体实而不显,现象现而不实”之说;中国哲学则认本体实,现象亦实,因而有“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论,本体与万物并不分离,且情系人生而为一境界。中国哲学之体悟,乃是人生与道同体之方,并非单纯的认知方法,这便是“爱智”与“闻道”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