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有好几个作家说过:要懂得“怎么写”,最好能失从“不能这么写”的作品中去悟道理。写小说是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例如美学这门学问,有许多根本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剖析各种反动的美学观,从中得出正面的结论。在六十年代初闯荡过一次美学界的姚文元,就是一个难得的反面教员。尽管他那些浅薄、混乱的篇什很难称得上是形成了什么美学思想,而只是对美学的一场骚扰,但正是从这种骚扰中使我们可以推想出一些美学研究中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选择快乐     
李威 《家庭科技》2009,(11):6-7
12月里的一天,我和妻子特尔买了一辆新车。尽管有票可以从加利福尼亚乘飞机到休斯敦去和她的家人共度圣诞节,但是,我们却决定开车到德克萨斯去,以检验一下这辆新车的性能。于是,我们打点好行装,开着车就上路了。一路上,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将如何和奶奶一起度过这美妙的一星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不曾留下一本系统的美学专著,他的美学思想往往是以片断的形式——就象我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所看到的那样——散见于那些卷帙浩瀚的非美学的著述之中。这使人们在探讨他的美学思想时,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确定研究范围的问题。某些同志认为,既然现在所要讨论的是马克思的美学理论,因此我们也只需着眼于那些直接有关美学的片断就够了。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有穿凿附会、捕风捉影之嫌。但是他们忘记了,正因为马克思是在非美学的著述中,论及到了美学问题,因此他的那些看起来似乎与美学无关的论述,在实际上却往往是他美学见解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国现代客观论美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茅盾的美学思想。在茅盾的美学思想中,客观论美学的主要范畴和理论原则还处于一种素朴简略的状态,但是在基本倾向上却异常明确地、典型地表现出客观论美学的特征。茅盾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6.
研究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我们必须从这种思想的最早源头入手。我们不仅要从马克思本人最早的文字作品中去探索,还要到他生活的环境中去寻找一些影响他的美学思想的精神因子。 马克思本人写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是哪些人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过重要作用,他读过哪些人的著作,他受过什幺样的文化思想教育,这对于研究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方面。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一天形成的,某种思想上的转变也不是一夜之间突发的,这里有着深层的精神土壤和思想种子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追求和方法钱钟书的著作中没有出现过“比较美学”这个概念,但是在他的第一部著作《谈艺录》里,就提出了贯穿他以后著作的两点比较美学思想:一是东西比较,“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陷之反”;一是寻求世界共同的诗心和文心。一般认为比较美学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对于前者,他用得甚少,这是因为,中西毕竟空]和距离太大,文化各自成系统,影响不可能很多。没有确实证据,仅凭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就断其源流,阐其因果,实在只是妄加猜测而已。富有西方实证精神的钱钟书实无意于此。但是,我们也不同意有些学者…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     
根据我现在掌握的资料,最早在标题中使用生态美学这一术语的是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的论文《生态美学构想》,该文发表于《加拿大小说杂志》1972年第2期。大约20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生态美学,并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中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著。回顾国际生态美学将近40年的研究历程,笔者感到最大的遗憾是缺乏起码的中外学术交流:尽管我国学者一直重视引进和借鉴西方学术成果,却对西方生态美学缺少了解,以至于国内许多学者一直误认为生态美学是我国学者所首创;西方学  相似文献   

9.
再现、表现和形式属于艺术领域中最广泛、最普遍的范畴,这些范畴虽然相当陈旧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研究它们,艺术范畴和美的范畴是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不研究它们,我们就无法揭示出美学范畴合乎规律的逻辑发展.艺术的再现性特点经常被认为是艺术最重要的方面.不过它也是最难于为人所理解的.人们对它已经说了许多,写了许多,但在取得一致性意见方面却很少有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门学科从产生到发展,都是以一定的阐释框架和方法论为基础的,也都是以阐释框架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作为理论发展的重要源泉的,美学自然也不能例外。我国近百年美学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其中的重大失误正在于:阐释框架与方法论上的迷失。我们知道,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直接脱胎于哲学的母体。虽然鲍姆嘉通以感性作为美学的对象,借以区别于以理性为对象的哲学,但是,由于当时的哲学被视为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所以哲学自然成为了美学的唯一的背景理论。然而,如此一来不仅混淆了哲学与美学之间不同学科在方法论方面的根本区别;更为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对我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艺理论产生了、并将会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留下许多缺憾,主要表现为:对我国形式美学遗产的淡忘和冷漠,对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过分热情和一味模仿;忽略了将其同整个西方美学传统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对其形式主义倾向也缺少充分的鉴别和批判。因此,有必要历数中国和西方形式美学的研究过程和特点,权衡较量,去其偏颇,以体现鲁迅先生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才是中国形式美学的未来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过去几年中学术界对社会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综观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的研究属于宏观理论的探讨。虽然这种探讨对于社会发展研究来说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要把社会发展研究推向深入,就应当在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连结。本文将从对社会发展观的探讨入手,尝试为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建立起这种连结。一、社会发展观的分野尽管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似乎已成显学,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却存在分歧。实际上只要我们翻一翻前一段时间国内外有关社会发展的讨论文献,我们就很自然…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转型期必然是多元期,应让各派美学自由地、充分地发展,不仅哲学、美学研究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应用美学也应大胆去搞,雅、俗审美文化要共同发展,和谐地思考与研究,共同着眼于美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美学研究不存在危机和困境,即使有困境也就更有希望,没有绝对的坏事。国际美学研究的趋势是从封闭的象牙之塔走向现实的生活实践,这预示着思辩美学观念向实用美学观念的转化。美学必然走向实践,中外美学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实践派美学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是,实践派美学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关系却鲜为人们所提及。这妨碍了我们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刻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遮盖了中国当代文论的逻辑构成和理论面貌。事实上,在本世纪后半叶这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美学主要是作为主流的实践派美学,对我国文论产生了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讲,作为中国当代美学主流的实践派美学引导并规范着中国当代文论的逻辑线索和理论走向。文学艺术本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对象,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在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是受极左思潮影响相对较少、学术性相…  相似文献   

15.
肯定和发展中国总体文学研究并对其方法作些理论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既然比较文学是当今世界文学研究中生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那么根据一国的总体文学,即使是中国总体研究的材料所观察、所结论,也不可能说都具有普遍性。但世界上每一种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对总体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一系列方法中表现的重要原则:内涵、特点、原则、命题、共同的美学据点等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其中充满着不同的理论特色,却在走上总体文学的道路上占有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文论的视野来看,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穷苦人生的产物的“苦难诗学”,一直有普遍影响。虽然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深入地追究起来便不难发现,诸多的诠释往往显得似是而非。问题不在于艺术是否擅长于表现苦难,而在于如何表现。优秀的艺术尽管与苦难体验密切相关,但与其说这是对穷困的咏叹,不如讲是对苦难的超越。在根本上讲,真正的艺术杰作尽管远离消费主义的“欢乐诗学”,但却属于为人生祝福的“幸福美学”。  相似文献   

17.
民族审美意识是民族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民族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有关民族审美意识的专论很少,且均从传统美学的民族性角度来研究,与我们民族美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立论角度退异。因此,民族审美意识问题,无疑是我们民族美学理论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民族审美意识的界定及其特性提出个人看法。一、民族审美意识源流及其界定在美学范畴中,“审美意识”概念包含的内容是最含混宽泛的。特别是审美心理学兴起之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愿谈论有关“审美意识”的东西,相反,在美学史上人们对美…  相似文献   

18.
略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自鲍姆加登1750年创立美学以来,尽管美学家们对“理性”一词各有各的理解,但他们都认为美是理性所把握的对象,离开了理性,人们是无以言美的。但是,早在理性主义美学凯歌猛进、成就卓著的黑格尔时代,非理性主义美学就愤而崛起,激烈地反对和批判理性在美学中的君主地位了。这杆非理性主义美学的大旗,就是黑格尔去世几十年以后才赫赫扬名的叔本华(1788——1860)首先高举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身体美学与美学史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格 《中州学刊》2005,(3):245-246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界定时指出:"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①但鲍姆嘉通这里所讲的感性并不包含人的身体.他在论述中所罗列的现象中不但不包括身体,而且在提到身体时将其等同于"性欲"、"欲望"等.显然,身体的自然属性没有被他作为一种感性纳入到美学研究的对象中.事实上,人虽然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和社会存在,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来讲,人的身体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这与作为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当下倡导建构身体美学在学理上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古典美学史也为身体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不能因为身体在鲍姆嘉通美学中的缺失而断言身体现象在美学史上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中西方古典美学史进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身体都曾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麦克卢汉学说输入中国已有时日,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我们推出本专题的意图并不只是在学术上深化麦克卢汉研究,尽管所组织的四篇论文(其中一篇放在"海外传真"栏目)都有一定深度,分量不轻,应当视为麦克卢汉及其影响研究的力作;我们的目的主要是尝试在媒介研究中开辟出一种美学研究的路向,同时在美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媒介研究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