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开展新型农保的政策已经明确,建立新农保的工作和经济条件也初步具备,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为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基础。本文根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特点,从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制度设计、实施措施等方面,对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杨飏 《劳动世界》2014,(2):36-36
建立和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本文在阐述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有利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人养老的需要。重庆市作为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特点于一身的直辖市,探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从建立重庆市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背景开始,然后分析重庆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重庆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志刚 《中国劳动》2003,(12):11-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一困境的形成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经济原因,同时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身一些技术前提方面的缺陷,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对这些技术前提的缺陷进行一些分析,以期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缺陷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始定位与现阶段所能解决的现实问题有一定反差民政部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建立农村社会养老…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保证农村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水平的高低。目前"新农保"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完善和实施方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全国新农保制度试点为宏观背景,对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进行了测算与确定,提出了近期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上下限的标准值,并对当前新农保的普惠制给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保证农村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水平的高低.目前“新农保”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完善和实施方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全国新农保制度试点为宏观背景,对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进行了测算与确定,提出了近期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上下限的标准值,并对当前新农保的普惠制给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和突破的基本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京市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在各省、市、自治区中率先出台的第一个明确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投入的政府指导意见,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工作,根据各地…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在农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目标,并且在1991年开始进行了试点.随后,国务院在1995年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但是,从试点地区的工作来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前进入了整顿规范阶段,大多数地方基本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其中,造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停滞不前的首要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筹集困难,不能建立起充足稳固的养老保险基金.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经历了由试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更是让参保农民得到了实惠。养老保险逐步成为了部分农村老年人获取稳定收入、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成果。加强农保基金监管,推动农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南充市近年来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对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南部县新农保试点顺利推进,实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突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历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所确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方向,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成绩是明显的,6000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216亿元,108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思考十几年走过的历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他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实践表明:完全个人积累式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必须要研究一种新的适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要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结合长春市实际,对长春市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间,在对基本养老保险现阶段突出问题和矛盾调研的基础上,又对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下一步研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问题奠定了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文章首先对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从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实现全面覆盖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应用这三个具体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2007,(7):63-64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日合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在结合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后成功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责任模式主要有完全政府责任模式、政府个人责任分担模式和个人责任模式三种,不同模式下政府责任体现程度虽然不同,但是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是明确的,制度供给、立法规范、财政支持以及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成为不同模式的共同点。分析这些模式,为界定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责任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一项重大措施,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1900个县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42万多农民参保,积累保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口75%,加之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村出现“空巢”现象。“养儿防老”等传统养老观念的淡化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成为基本的公共需求。本文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当涂县等试点区域工作情况的调查进行分析,探究“新农保”的实施情况和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程度,以期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提供参考资料并给出建议,以建立切实保障农民根本利益的“新农保”,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孙敖方  李庆 《中国劳动》2006,(12):18-19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现阶段,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行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势头在不断减弱一方面,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安排和规划,导致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出现了零星、散乱、各自为政等问题;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及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深入推行,许多农民对参加农保没有信心。另一方面,随着集体经济的减弱,特别是乡镇、村办企业转制后,享受集体补助的人数越来越少,农保“集体补助为辅”的政策无法…  相似文献   

20.
从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推出,到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中不断推进。其中,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是改革中的重要方面,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参保率,保证养老保险金的正常给付。本文旨在现行制度基础上,融合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特点,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基金的低风险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