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推进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育环节构建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如何构建这一模式,使之真正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郭锐 《社会工作》2011,(22):35-38
随着国家对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成为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务能力建设的专业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探索一种与行业俱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模式来满足新时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需要,本文构建并详细阐述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支持网络的实践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属性是"助人"。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就应以培养学生的助人能力为根本,而实践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课《社会行政》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实践为基础,系统总结"服务学习"模式运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思路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服务学习"模式运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相关的探索和探讨,藉以促进"服务学习"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更加全面地契合。  相似文献   

4.
面对实习机构专业性匮乏的困境,现有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南京N学院社会工作系进行了增能式实习模式探索,也就是向实习机构输入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其途径是:进入机构前,对机构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找到双方的接入点,制定增能计划;进入机构实习时,对机构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演示、模拟训练;实习结束时,对增能结果进行评估和跟踪指导。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性得到了成长,实现了学生专业实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廖鸿冰 《社会工作》2015,(5):109-117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催生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但是与职业化发展要求相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滞后、实务教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采取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434”实践教学模式,即“四个体系”、“三个课堂”、“四个阶段”的内容体系。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推动着专业教育与职业化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人文主义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讨论与探索对于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相当重要。尽管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很多有特色的模式,但专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必须更多的强调实践与反思。本文认为人文主义取向是建构当下适合中国本土化和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翁雪 《社会工作》2010,(23):54-57
一、台湾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脉络 我国台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包含从大学部到研究所博士班的层级,致力于教育、实务、学术、跨专业、以及服务输送模式等方面,在知识扩展、改变技术和复杂的人群与社会关怀中导引与形塑专业的未来,即社会工作教育包含了师资、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与方案设计成为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能力建设的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更要以专业化的"核心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差异竞争力。必须坚持高校社工专业能力建设的"差异化"原则,努力建构"本地化"的社工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合阐述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偏低;社会工作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拿来即用”现象依然存在,“本土化”特色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本土化自社会工作引进我国以来都是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社会工作的发展或者本土化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如何培养一批具有本土化社会工作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也许可以从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找到些许借鉴.民国时期高校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着力从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服务模式与实习训练三方面探索构建"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这一培养机制对今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加强师资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层次;依托政府,多渠道开展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实习训练.  相似文献   

11.
刘刚  李德刚 《社会工作》2011,(18):58-60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高质量的社会工作需要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撑,而这种人才能否培养得出来的关键就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当前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多比较年轻,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若干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他们跨专业的转型背景,其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探索必要方式,提升其师资水平,加强其队伍建设,从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但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提倡的以行动为本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文章最后从如何提升学生道德行动能力的角度对实施社会行动取向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实务经验。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时常面临教学与实践分离的困境。笔者在《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引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将知识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专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和反思,探索适合我国文化情景及社会工作实践的实务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陈彧 《社会工作》2008,(2):24-26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大变革,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如吸毒等,暴露在人们身边,而越轨者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一直被人们歧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助人工作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开始关注越轨者,对其进行辅助工作。关于越轨行为产生的标签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实验室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慧娟 《社会工作》2011,(12):38-39
社会工作实验室课程是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学生实务能力主要课程,本文从笔者自身的课程实践出发,来探讨社会工作实验室课程教学内容及其形式,希望借此提高社会工作实验室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根据农业高校的院校优势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走出一条成功的第二课堂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志愿服务“三农”行动。  相似文献   

17.
浅谈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以安徽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强调实务与操作的应用性学科,对实验室的建设有其特殊的要求,并非常注重实验室的利用。学生在实验室教学中不断进行角色扮演,分享交流,以便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实验室的利用不应仅局限于日常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它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但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与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需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和提高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结合高校社会工作学生能力要求,针对其培养现状,提出了以课外能力方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并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该模式的优势和作用,分析其中的不足,对该模式的实施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9.
西部社会工作如何探索出一条既深入本土化又坚持专业化,既借鉴东部经验又具有西部特色的职业化发展模式,这需要明晰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社会工作本土化及职业化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总结出五大问题,分别从社会工作专业建立路径的中西比较、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二元语境、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结构性摩擦、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东部与西部比较、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的三大问责五个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社工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社会认同度仍然很低。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很多社工流向了资本收益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