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薛海 《社会工作》2008,(21):32-33
按照国家对口支援的统一部署,作为上海市援助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首批项目之一。“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已经在都江堰开展了两个多月的专业服务。围绕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社会适应的主题,上海社工以社区重建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学习、工作、生活,通过开展群众活动、实事项目、骨干培训和制度建设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家对口支援的统一部署,作为上海市援助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首批项目之一,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已经在都江堰开展了两个多月的专业服务。围绕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社会适应的主题,上海社工以社区重建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  相似文献   

3.
李潇 《社会工作》2011,(24):32-33,36
面对近年来各类重大灾害频发,社会工作以其服务助人的专业优势,不断参与到灾后重建之中。作为社会工作内容之一的社会行政是一项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强调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利用,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服务效用,并注重对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以提升社会工作质量。本文力图分析社会行政在目前灾后重建中的不足,探讨其在灾后重建中的应有作用,以期对社会行政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都江堰市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农村是灾后最脆弱的地方,在全市63万受灾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2%。农村居民住房倒塌3664000平方米,严重受损10660200平方米。地震不仅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在顷刻之间断裂了人际网络,改变了社区格局,给灾区群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如何重建社会体系,充分调动群众灾后重建的积极性,突出其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地政府一直在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韦克难  黄玉浓  张琼文 《社会工作》2013,(1):56-64,152,153
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高校主导的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出现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轻社会服务、轻社区文化与精神建设的现象。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没纳入救灾体系,缺乏制度性建设;社会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缺乏合法性;社会工作服务无固定经费来源,缺乏保障性;社会工作服务基本靠外来援助,缺乏长期性;社会工作无统一服务标准,缺乏规范性;社会工作服务注重预防与恢复,缺乏发展性等。通过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可以操作的一定模式,这一行之有效的模式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民办社工机构为服务主体、以社区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汶川灾后社区重建的现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和研究资料,提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取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地区发展模式的本身的特性。地区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地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置于地区发展模式视域下,笔者尝试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服务框架。文章最后指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汶川灾后社区重建的现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和研究资料,提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取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地区发展模式的本身的特性。地区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地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置于地区发展模式视域下,笔者尝试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服务框架。文章最后指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灾民进行科学的需求评估,确保灾民作为灾区重建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庞大的社会救助资源,社会工作合理统筹、整合资源,充当计划执行的协调者角色;针对灾区社会结构的破坏,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重建社会结构,重塑灾民场域。  相似文献   

9.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理念,以灾区伤亡家庭、党政干部、青少年、残疾人等四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会重建的路径和模式,以期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郑小蓉 《社会工作》2008,(22):51-52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灾民进行科学的需求评估,确保灾民作为灾区重建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庞大的社会救助资源,社会工作合理统筹、整合资源,充当计划执行的协调者角色;针对灾区社会结构的破坏,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重建社会结构,重塑灾民场域。  相似文献   

11.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性,易使得心智发展水平尚不完善的儿童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病症。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31篇文献综述,结合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服务的亲身经验,以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为理论视角,尝试构建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本土性分析框架和实务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性,易使得心智发展水平尚不完善的儿童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病症。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31篇文献综述,结合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服务的亲身经验,以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mnment)为理论视角,尝试构建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本土性分析框架和实务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理念,以灾区伤亡家庭、党政干部、青少年、残疾人等四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会重建的路径和模式,以期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和政府、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行动起来,同舟共济,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职业,社会工作在救灾工作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灾后社工的介入路径是怎么样的?专业社工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干预、精神抚慰、创伤恢复等工作是国际社会救灾工作的普遍做法。但又必须结合本土情境开展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上海市民政局即通过视频会议,邀请上海、香港、台湾三地资深社会工作专家进行会商,讨论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到地震灾区的救援和灾后重建中去,以显示内地社会工作这项新兴职业能在赈灾中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与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各自担当的职责相较,灾后救助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特质在于整合灾民的环境资源、有效评估灾民需求、挖掘灾民的自身潜能、建立成熟的社会服务输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与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各自担当的职责相较,灾后救助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特质在于整合灾民的环境资源、有效评估灾民需求、挖掘灾民的自身潜能、建立成熟的社会服务输送体系、帮助恢复灾民的社会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与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各自担当的职责相较,灾后救助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特质在于整合灾民的环境资源、有效评估灾民需求、挖掘灾民的自身潜能、建立成熟的社会服务输送体系、帮助恢复灾民的社会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与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各自担当的职责相较,灾后救助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特质在于整合灾民的环境资源、有效评估灾民需求、挖掘灾民的自身潜能、建立成熟的社会服务输送体系、帮助恢复灾民的社会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2009,(10):16-16
5·12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与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各自担当的职责相较,灾后救助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物质在于整合灾民的环境资源、有效评估灾民需求、挖掘灾民的自身潜能、建立成熟的社会服务输送体系、帮助恢复灾民的社会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工作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关注。本文以台湾省9?21地震灾后工作为背景,以清水沟重建协会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清水沟重建协会十几年的在地化经验,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融合,培育社区自我照顾能力,形成社会工作组织、社群产业与社会工作项目互为支撑的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决“人”、“钱”和“事”的在地化。在此基础上,再从形式结构与实质特征两个方面对清水沟重建模式的可复制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