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立足区情,根据"量力而行、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立以社区为平台,区社会工作协会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抓手的"社区、社团、社会工作者"三  相似文献   

2.
刘月平 《社会工作》2011,(19):30-32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实际社会工作者”(代表政府的农村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以农村社会和农村居民为对象,持守社会公正、人文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加强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增强农民的自信、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3.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会出现执行偏差现象为既有研究所揭示,但相关行动主体之间何以形成“共谋链”现象?本文通过M社会工作机构执行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案例,试图揭示社会组织与属地政府、内部员工以及居民在项目实践中通过“目标替代”形成“共谋链”的社会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机构通过政府背书来获得稳定的项目资源和生存空间,维护项目发包的委托—代理关系;与社会工作者形成专业建制,完成项目指标,应对委托方的项目验收;通过人情、礼品邀约社区居民完成服务材料,应对项目评估。属地政府的默许与社区居民的支持,使得该“共谋链”成为一种稳定存在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强资源依赖和专业化滞后下市场造血能力不足是社会组织项目制出现共谋的结构性诱因,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应通过更为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山西省晋中市救助管理站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地区"以来,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近日,该站与安宁街道堡子社区合作,正式启动"三社联动"活动,即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联合为社区内困境人员重点是面临生存困难、监护困境、成长障碍  相似文献   

5.
资讯超市     
《社会工作》2008,(1):61-63
“和谐社会的工程师”将诞生;我国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天津南开区将启动“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深圳南山拟再招200名社工人员;安徽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分级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支持四川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自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区—都江堰市的活动板房安置点,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以“社区重建”为理念,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笔者到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DL第一社区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在工作过程中,笔者对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城市社区中开展社会工作以及怎样界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笔者到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DL第一社区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在工作过程中,笔者对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城市社区中开展社会工作以及怎样界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今年11月,我国第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将在上海诞生,到年底,在养老机构、社区、婚介以及各类公益性民间组织机构,将出现具有高中或大专毕业以上学历的高层次社会工作者的身影。今后,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律师、会计师一样,每年都要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并参加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才能得到社会工作者“身份证”。  相似文献   

10.
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存在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相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的角色特点有关。这就使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这种类型服务中心的不同主体的联动策略做出更精细考量,减少不同主体间的交易成本,以更有效体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隐性劳动”作为极具批判性的社会学概念,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提供了创新性解释,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背后折射出行业发展中劳动的“隐性化”现象。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主要发生于社会工作者与购买方、落地方及服务对象等互动场域,包含被动面向和主动面向,主要涉及对劳动的漠视与模糊。非平衡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本土有限的利他文化观念以及规范阙如的行业生态分别是引发社会工作劳动“隐性化”现象的政治、文化和专业机制。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可能引发多重后果,主要涵括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受到阻碍、公共性精神培育陷入困境及“半专业化”发展局面延续等。克服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需要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场域合作发力。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成文法国家,一种职业的最终社会认可往往表现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包括法律授权的政府职业管理部门的认定),社会工作者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长期的客观存在,以及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需要系统的专门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和保障社会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杨义凤 《社会工作》2016,(5):112-119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残疾人的在院康复,在进入社区康复之前帮助其建立康复社会支持网络尤其必要。通过理论和案例研究,文章分析了灾后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不同主体及分类、支持特征、网络建构的目标层次等问题,探索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与优化路径,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具体服务提供、促进资源整合两个层面介入灾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达成,后者则需要进一步与医院、政府、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等支持主体深度互惠合作。目前许多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欠缺,无力改变社会支持网络条块分割的现状,给社会支持网络优化带来困境。文章引入案例,讨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卷首     
社会工作者不是“救世主”。虽然也有人称社会工作者为“北斗星”,但这“北斗星”也只能发挥引导的作用,不能改变社会现况,更不能把社会变成“乌托邦”。有人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既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正好说明社会工作并没有永恒存在的价值。无可否认,社会工作是新兴的专业,其起源与现代工业社会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钟兴菊  吴雨凤  王李源 《社会工作》2023,(6):66-81+104-106
社会工作是一种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的职业化助人活动,本文根据“社会与个人”“能力与认同”两大维度将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划分为个体认同型、个体能力型、社会认同型以及社会能力型的四种理想类型;通过对重庆市13名具有三年及以上专业服务实践经历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与编码分析发现,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化价值观呈现为“以家为本”的服务拓展、“认同与责任并重”的双重价值、“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契机、“集体主义成全”的融合性发展等四个面向的特点,多元化本土价值观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本研究创新在于从人才可持续发展视角反观社会工作价值观对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可持续性的影响,同时立足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价值观内涵的多元化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16.
赣鄱大地     
《社会工作》2010,(15):42-43
针对“6·21”抚州特大水灾,6月29日,江西省民政厅派出社会工作者队伍到灾区,帮助安置点灾民度过难关,恢复生产自救信心。据悉,洪灾发生后,江西省民政厅立即在全省范围内招募了5支社会工作者队伍准备开展灾后社会工作。先期派遣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由江西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南昌市青云谱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以及江西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8人小组,在抚州最大的两个灾民安置点,为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开展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冯元  丁思雨 《社会工作》2014,(3):120-127,140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基于近年各地社会工作协会发展实践的考察,发现在“政社分开”的社会体制改革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进程中,社会工作成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和发展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而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机构数量迅猛增长,地方政府纷纷依托社会工作协会对本地社会工作发展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从实践来看,社会工作协会对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扮演着“社会的助推器、政府的合伙人、社会工作者的监护人、社会工作机构的领路人”四种功能角色。  相似文献   

18.
张春娜 《社会福利》2007,(12):58-58
2007年12月3日,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举办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区关爱社会工作者培训班”在中民大厦举办,来自山西、河南、四川以及云南四省的32名基层民政助理员参加了这次为期20天的社会工作者短期培训班。  相似文献   

19.
面对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积到城乡社区的新形势,如何推进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吉安市以“四个坚持”为切人点,在加强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加速变化,整个社会处于加速转型之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在社会体制的加速转型之中兴起,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却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确,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应该由主导性向公共服务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