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我国牧区的经济体制改革绝大部分是从内蒙古牧区开始的.由于以草原畜牧业为依托的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与消费有许多共性.因此,比较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的消费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展农牧民消费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增加我区农牧民收入是“九五”期间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核心。我区共有2300万人口,而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和牧区,没有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就不可能有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牧民的收入状况如何,不仅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生活中的大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一、农牧民收入状况的基本评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生活消费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明显。一是食物消费改变以主食吃饱为主向吃好为主变化;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三是住房…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惠农惠牧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十年来,农牧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一、十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2.4倍,年均递增12.9%201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比2001年的1973元,增长了2.4倍,年均递增12.9%。  相似文献   

4.
一、内蒙古农村市场购买力发展变动特征农村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和农牧民现金购买能力、农牧民纯收入增长密切相关,农村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和需求水平高低,直接受制于农牧民现金购买力水平。1购买力高速增长阶段。1978年———1984年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级时期,由于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政府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收购价格,极大地刺激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诱发了农牧民纯收入的超长规增长。1978年至1984年农牧民年人均购买力平均每年以222%的速度递增。在1984年社会总消费比重中,农村牧区居民…  相似文献   

5.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饮用水安全状况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内蒙古农村牧区饮用水安全情况逐步好转.目前,农村牧区饮水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集中供水系统也在大部分农村牧区建立.截止2012年末,全区“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比重”达到77.6%,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有关部门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有农村牧区人口1703.4万人(包括乡镇所在地人口)2005-2010年期间解决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人口581.14万人,集中式供水人口568.77万人,截止2010年底,集中式供水人口1100.18万人.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的任务是解决501万农牧民饮水不安全问题,2011年和2012年分别解决了饮水不安全人口120万人和111.25万人,其中集中式供水人口分别是118.1万人和104.08万人.  相似文献   

6.
正通常把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牧民工,称为"新生代农牧民工"。近年来,伴随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增加,新生代劳动力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牧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全区农牧民工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户的农牧民工中,新生代所占比例达41.1%,按此推算,全区常住农村牧区及举家外出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大约有98万人,规模近百万。  相似文献   

7.
宋海祥 《青海统计》2005,(12):27-29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立足省情,紧紧抓住农村工作这个中心不放松,使我省农村牧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可喜变化。但是,由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步子慢,加之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欠帐多,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工副业发展迟缓,致使我省广大农村牧区成为一个乡村人口多,二、三产业不发达,农牧业生产水平低,农牧民收入增长慢的后发展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的局面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8.
兴安盟是农业大盟,农村牧区的发展事关全盟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农牧民增收是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因此,兴安盟委、行署及各旗县市党委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加快"四个转变"、打造"四大基地"的总体目标,切实贯穿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主线,以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绿色、有机、特色种养业;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建设步伐;以实施"3338工程"(即到2015年建成3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0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中草药、甜叶菊、红干椒等高效特色种植基地)和"四个千工程"(即千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千斤粮食增产工程、千万头优质牲畜养殖工程、耕地千元亩效益收入工程)为抓手,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盟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农牧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兴安盟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不断夯实农牧业基础,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牧业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牧民收人水平总体上得到很大提高,但近些年来农牧民收人增长势头减缓,增幅大幅度回落,农牧民收人问题由此成为理论界、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农牧民收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的不断扩大,其二是农村牧区内部居民收人差距的不断扩大.本文是从第二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20年来,呼盟农牧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商品欲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牧区市场的发育。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呼盟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投入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抑制了农村牧区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一、河南农村消费需求现状 从对河南省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现状分析来看,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具有以下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偏低;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总量及各项支出费用提高迅速;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在逐渐增大:农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态势;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不断深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牧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普及。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在被调查的600户农村住户样本中,有600户2990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户占被调查农牧户的100%,参合农牧民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99.04%。二是农牧民得到报销医疗费金额增加。2007年,农牧民人均报销医疗费  相似文献   

13.
“十五”时期,内蒙古消费市场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逐步扭转了“九五”后期通货紧缩的局面,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五年来,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1.7%,其中农村上涨2.6%,价格涨幅高于城市1.4个百分点。这几年,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价格上涨快于城市,两者差距比较明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较快上涨,意味着农民将更多地增加生活消费支出,也抑制了农牧民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升为农牧民带来的收益,对农牧民家庭生活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农村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态势(一)价格总水平逐…  相似文献   

14.
何崇 《青海统计》2006,(6):27-30
"十五"时期,为确保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适应市场需求,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拓市场,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切实形成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强大合  相似文献   

15.
陶忠 《青海统计》2008,(11):14-20
改革开放的30年,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果洛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努力结合牧区实际,充分用足用好党在农村牧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调整和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提高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牧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走过了一个从贫穷落后到逐步繁荣兴盛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具体的阐述了建设新农村的有关政策措施,为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尤其在青海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自然条件严酷,农牧民收入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牧民整体素质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等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巴彦淖尔市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对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农村市场的服务对象是农牧民,特别是在当前外需紧缩的情况下,农牧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国家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村人口多,范围广,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如何?如何扩大农村消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统计与社会》2007,(3):14-14
记者从青海省卫生厅获悉,自2003年实施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至今的几年间,青海省不断扩大这一惠农政策在农村牧区的覆盖面,取得良好收效。到目前,全省九成以上的农牧民人口积极参加到新型合作医疗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9.
《青海统计》2007,(1):44-4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引起广大农村牧区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期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从乡村建设规划抓起,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做起,遂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让农收民过上宽裕的生活。为此,青海省调查总队对全省17个县(市)、70个村、350户农村居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有八盼:  相似文献   

20.
《青海统计》2001,(6):13-18
农牧民收入问题,是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农村牧区的发展和稳定,而且直接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牧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农牧民收入增长趋缓。对此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按照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充分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我省农牧民收入的现状及增幅趋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增收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