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壮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jщ33"就是其中一个,它由一个表示"在、居住"意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分:一是介词;二是进行体的标记.  相似文献   

2.
粤语作为一种方言,在词汇上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许多粤语词语写成书面语时,与一些普通话词语同形但意思却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使用中易造成较大误解.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普通话与粤语"同词异义"现象的语言材料,具体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主要阐述青少年"早恋"现象及早恋倾向鉴别方法,剖析"早恋"的心理成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应重视文化教学,注重语言与非语言中的文化现象.由于在蒙古族英语教学中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民族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教学研究现状,提出"母语文化"在蒙古族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缺失现象,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蒙古族学生"母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魔力"神圈":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民俗规约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有时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认为语言这种能使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灵应关系.因而当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也就出现了在言语上的种种禁忌现象.语言禁忌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犹如一个充满魔力的"神圈",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起着不可低估的规约和制衡作用.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语言禁忌及其避忌方法,对促进跨地区、跨语言、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产生了寓意深远的"生殖崇拜"舞蹈."生殖崇拜"舞蹈是人类早期的文化现象,也是原始舞蹈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身的认知,宣泄对生理的渴望,彰显对生命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殖崇拜舞蹈是人类生命最本质的体现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正是由于先民们创造了寓意深远的生殖崇拜舞蹈,促使我对"生殖崇拜"舞蹈文化的探索,促使我追寻其舞蹈背后的深刻文化意涵,这也正是笔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个范畴,英汉语作为人类语言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母语为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其语言认知范畴原型由汉语向英语转变,因此,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习得者的英语习得效果受语言认知原型转变的影响,这种影响即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表现在语言结构、文化语境和语言思维方面。  相似文献   

9.
高原现象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一个瓶颈,许多因素会导致产生高原现象,但生理因素是最为根本的.研究"高原现象"生理因素是对运动员的"高原现象"控制及制定克服方法,提高训练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汉人社会的"减肥瘾"的表征特点,呈现"减肥瘾"者可能遭受的身心健康损害.通过对比"减肥瘾"与厌食症的异同,剖析"减肥瘾"的成因及"减肥瘾"者的群体特征.最终在于说明中国的各种减肥现象依然源自古典的"自然"观,却终因个人与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在实践之"整合",产生了地方人们认可或不认可的多种身体文化展示.  相似文献   

11.
导游人员的服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旅游企业的形象,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旅游形象.就导游人员的职责和作用问题,对导游人员"游而不导"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性及如何杜绝这种现象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耿慧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101-104
浩瀚的中国典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其英文译本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在历史与文化、译者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多重架构下,如何从认知转向视阈对其进行重译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综合把握译者的认知现状、思维特点、语言图式及转向心理,着重分析了"隐喻"现象,旨在梳理翻译过程,解读经典片段,拓展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3.
基于莫旗达斡尔族语言调查样本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对该旗达斡尔族的达汉双语现象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莫旗达斡尔族的语言兼用现象由来已久,清代的满达兼用现象为达斡尔族兼用汉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清末以来,达斡尔族接受汉语教育及由此形成的对汉语及汉文化高度的认同,则为达汉双语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遥想人类学之父的泰勒先生坐在他19世纪的书桌前,对着将要完成的原始文化的书稿,以学科创立者的自信口吻写下结语:"我们的工作尽管还不是硕果累累,然而为了人类的幸福乃是紧迫而至关重要的.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类的进步,同时清除障碍.这种文化的科学,本质上是改革者的科学."时,他可能未曾想到,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人类学不但硕果累累,成为流派众多,思想丰富的"显学",更成为整合多个学科又影响多个学科的一个学术平台.当年作为"达尔文的孩子"的人类学,其学术容量和精神内涵,早已超越了生物进化学说的范畴.人类学也从诞生时的蹒跚学步阶段发展成从学科领域,研究任务,基本学术观念,研究方法上凸现自身作为一个学科的独立性,构架起对人类及人类的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和对人类自身善意观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本文对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以"工分制"为基础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从苗族与社区历史、"安全第一"的农民道义生存伦理、苗族文化、"路径依赖"原则等社会文化生态因素对这一特殊旅游模式作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语音的历史演变会对语音的组合产生影响,并在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结构和音韵系统中留下一些"空格(slot)"或缺口.对"空格"或缺口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探究语音或方言语音历史演变轨迹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象州疍家话音系结构中的"空格"现象,可以考察象州疍家话音系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7.
语言采集是生态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植物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旨在从当地人的语言来了解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德昂族为例,通过展示该民族语言对茶的分类、认知以及相关的地方性知识,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提出语言采集不是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的语言决定论的实践,而是对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适应和选择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义项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而后阐述叫板的性质归属应为现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进而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旧词新义词语和普通新词语进行区分.最后,文章立足于多种角度就旧词新义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同时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语言的民族性渐趋减弱,而社会性渐趋增强.文章论述了语言的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对"汉语普通话"和"国家通用的普通话"等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正确理解宪法关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定,使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执行汉化教育的过程中,曾出现一种"雇读"现象,即少数民族视入学读汉文为当差,多愿出钱或出物作为报酬雇请他人顶替学差名额读书.西康藏族"雇读"即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民族文化冲突的典型个案.本文分析西康藏族"雇读"现象的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并着重从语言文化、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分析了藏族"雇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雇读"在本质上是藏文化对汉化教育的排斥和抵制,是两种教育体制、两种文化不兼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