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其影响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引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对“青”(清)的图腾化,对“青童”的神格化,使得对“青”(清)的崇拜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象征。因此,“青年”的概念很可能原创于道教的经典。“青年”概念不仅符合“长生不老”和“还年”这样一种永续性思想.而且也具备了“积清成青”的道德文化;而“方诸”(镜像)与青童并列,虚像与实像、现实与真实并存的现象,使青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互主体性的特征。道教对超越性和道德性的终极关怀,以及其自然史观的历史哲学,使得中国的“青年”概念自原创以来一直是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对作为人的本质的青年现象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4.
儒家道德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到今天,其中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在当代青年中,它也不无影响。本文着力探讨了仁爱、正义、诚信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及其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当代青年的文化心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上,表现出二维本位的价值取向,即功利与道德评价互构。青年的价值观是青年以自我需求的价值生活经验为基本积淀、内化而铸成的一种观念形态。它在青年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居核心地位,起着指导青年的价值活动,调节和控制青年的情绪、兴趣、意志和态度的作用。不可回避的是,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它包含政治、经济、审美、职业、婚恋、道德等价值内容。  相似文献   

6.
结婚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消费,直接反映城市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该文以当代城市青年结婚消费为主线,以安徽宿州为研究案例地,采取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功能主义等相关社会学理论,详细描述了当代城市青年结婚消费的状况.认为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当代城市青年结婚高消费的主要原因,揭示当代城市青年结婚消费中存在的年轻人“啃老”及其心理压力问题,提出从宣传、教育及服务三方面入手.倡导城市青年结婚消费合理化、理性化。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政治角色和结构、角色承担者、具体公共政策等政治主体知识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状况呈现非均衡的结构。具体而言,青年学生政治认知程度比较高,政治情感大致居于中间位置,但是政治评价却相对较低。这种状况表明学校教育在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具有“单面”性,家庭和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更会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成。因此,当代青年的政治意识塑造要从“教育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三个角度进行,同时要补充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张琴  杜学元 《现代交际》2023,(3):75-82+123
当代道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重要使命,而当代道德教育存在道德理想不够坚定、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失衡及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具有极高的道德教育价值,是能够有效提升当代道德教育质量的文化资源。将其与当今道德教育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明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星空、提升道德教育境界、完善道德教育方法,最终提升道德教育归宿。  相似文献   

9.
基于“当代青年研究论坛”暨“青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本综述对青年研究三个历史时期给予了梳理和分析,概括了我国青年研究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困境;阐释了青年研究的“对象”、“定位”和“途径”等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儒家养成教育的功能、核心内容以及对当代养成教育的启迪意义三个方面,探究儒家养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养成教育的影响。文章认为儒家养成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是道德教化.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学“仁”和守“义”。儒家诠释“仁义”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道德传统。儒家养成教育对于社会与家庭的重视以及在强调道德教育的前提下,重视知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都为当代养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道德意识:传统与现实的困惑也许还没有哪一代青年像当代青年面临如此纷杂、对峙的道德观念的困扰。倘若说许灵均《牧马人》、高加林《人生》和禾禾《野山》这一代青年在人生、事业与爱情方面的痛苦抉择,典型透视出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在现实生活大裂变中那种无所适从的精神惶惑感,那末80年代青年(大跃进至文革初出生的一代),他们今天面对的历史与道德之间的选择就显得更加坦率、浮躁与焦虑。因为他自懂事起,就受着十七年正统思想和“文革十年”极左思潮的双重裹挟。但他们又没经历大哥哥大姐姐从狂热“愚忠”到备感受“愚弄”的沉重历史磨难。他们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几乎是在上述这两种既相似又背离的价值体系中展开的,但仅仅又都只接受其边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金色年华》2013,(5):22-23
今年的五四,因为一场对话,让我们对青春,对中国梦,对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多的领会与感悟。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让社会各界备受鼓舞,也引发了对“中国梦”的热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海基督教两堂的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基督徒这一信仰群体,在身份上表现出“移民”、“高知”和“白领”的特点;他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比较正统,在信仰倾向上,体现出保守性和“福音派”的特点。当代都市青年基督徒的基本精神状况比较健康,并对基督教的发展前景表现乐观,这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可,以及对基督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上海基督教两堂的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基督徒这一信仰群体,在身份上表现出“移民”、“高知”和“白领”的特点;他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比较正统,在信仰倾向上,体现出保守性和“福音派”的特点。当代都市青年基督徒的基本精神状况比较健康,并对基督教的发展前景表现乐观,这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可,以及对基督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6.
青年“博客文化”是指当代青年广泛利用“博客”为手段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不断实践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本文从兴起、特征、影响对青年“博客文化”进行解析,提出了重塑青年“博客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贾红 《现代妇女》2013,(11):276-277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青年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的最为关键的力量集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在国家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将来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当代青年在思想上的转变.必须意识到当代青年“自我塑造”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青年道德观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时把握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道德观念的现状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于1995年对我国青年的道德意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这项研究涉及青年对道德主要领域的认知与判断,包括对金钱、人生、社会交往、教育等方面的道德判断.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当代青年道德意识的主要特点.调查对象为沿海和内地的青年,年龄段在21~30岁,样本数为1815人(包括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商业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教师、机关干部、军警、农民等),调查时间为1994~1995年.所有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这项研究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无论如何,对于当代中国学术界、政界以及社会、个人而言,五四运动仍是一个值得深入发掘的精神文化库。“青年者,国家之魂”,对于当代中国的青年而言,也仍然需要对五四精神的两翼——科学与民主深入反思,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身体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高潮。本文将从“身体写作”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身体写作”与女性解放、与道德观、与消费性文学的关系,来认识“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信仰缺失、精神世界空虚的必然产物,也是部分作家的一种写作策略。“身体写作”的出现带给我们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