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由于心理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后,认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更好些;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较差;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是最好的,兼具两性的优势人格特征———男性化的领导能力和女性化的人际取向能力,自信心强,情绪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探讨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单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和未分化约各占三分之一,男生比女生呈现出更多的双性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父亲在位与性别角色之间存在广泛的显著相关;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性别角色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 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模型认为性别角色类型可分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随着双性化概念的提出,Bem提出了双性化理论模型,把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种,这种新理论改变了人们以两分法看待性别对人心理和行为影响的方式。然而,Bem并没有澄清"双性化"和"中性化"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也没有注意到性别角色特质中既适合男性又适合女性的特征——中性特质的存在。因为中性特质的存在,性别角色特质就包含了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和中性特质。根据不同性别特质所占地位和作用,性别角色类型可以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中性化和未分化等五种。  相似文献   

6.
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适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哪一种理想性别模型更适合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调查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家庭和城市的女大学生正性男性化特质更高,更倾向具有双性化的特质;2、正性负性男性化、女性化特质与心身症状、大学适应各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正性特质支持了男性化模型,负性特质支持了一致性模型;3、回归分析主要支持了双性化加法模型,其他部分结果支持了一致性模型、男性化模型、双性化乘法模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BSR I量表,对399名不同学科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其中双性化性别特质者学习效绩最高,未分化性别特质者最低;不同性别特质大学生成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双性化性别特质者的专业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也较其它性别特质者为优。  相似文献   

8.
采用儿童性别概念认知调查问卷与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教育策略。结果发现,四~六岁儿童性别同一性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六岁儿童性别稳定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四岁、五岁儿童,但后者性别稳定性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恒常性认知水平年龄差异均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四、五、六岁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学前儿童中已分布,四岁儿童女性化与双性化的比例均在30%左右,五岁儿童双性化比例达到74.32%的峰值,六岁儿童双性化比例逐渐下降为54.65%;男性化比例有所偏低,最高的出现在四岁组20.28%。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类型发展状况均表现出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特征分化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心理干预对大学新生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随机抽取的2009级大一新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不给与团体心理辅导而正常参加大学生活,实验组在参与大学生活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团体辅导方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80例大一新生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P <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大一新生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提高其大学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性别角色类型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尤其是未分化型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因此,要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