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文学的价值评价讨论儿童文学“应该如何”方面的问题。论文基于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价值建设日益呈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提出儿童文学价值评价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视域,澄清当前我国儿童文学价值评价语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评价标准建构及延展性的学科发展任务给出思考。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理论是文艺理论有待建设的一个分支。论文依据“同情”的主客体关系属性,以及与伦理学、美学、教育学、文艺理论的密切联系,阐发和论证了“同情”作为儿童文学理论奠基石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首先,就“同情”作为儿童文学审美基础,从“同情”实施对象范围方面,梳理概括了侧重人类社会和侧重万事万物两个脉络。继而论证凝练出“交叉重叠迁移性发生”的儿童“之同情”审美机制:“把事物吸收进来”与“把自己变成事物”此消彼长,交叉重叠地互相迁移。其次,以教育是儿童文学基本功能之观念,探讨论证了教育功用的两大方面:善良和兴趣的培育以及拯救人性。培育功能两方面是二而为一互相激发;拯救人性功能除了儿童文学一般审美机制之外,更有作品内涵之“同情”唤起小读者沉睡的人性痛感来实现拯救的特殊审美机制,与康德所说的崇高审美所获的“消极的快乐”相似。最后,论证了儿童文学的认知问题。认知特点为“期待着每个人的赞同”的共通感特点极为突出;认知以模糊朦胧形态而存在;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浑然一体无法分割等三方面。论文展开始终辨析借鉴伦理学、美学等各方面理论资源,并结合儿童文学创作、文类、作品以及接受的实际经验,确认了儿童文学从“仁之端也...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前沿的学术趋向。有关儿童文学的意识形态、民族身份、文化研究、认知研究等均为热点学术问题。我国儿童文学事业及学科现状均迫切吁求着学术思维及方法论的变革,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当下已表现出新动态。基于学科与学术史的梳理,论文敞开这一崭新的问题域,并对未来理论建设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萌生期,周作人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拓荒者。他有意识地将儿童文学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将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学类别给予理论上的把握和总结,使其具有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理论体系。本文从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周作人的三方面贡献:1.“儿童文学”概念的提出,加快了中国儿童文学向自觉状态转变的进程;2.开拓性的研究,为儿童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3.文化人类学方法的运用为中国的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语文界的国语运动、文学界的白话文运动、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等共同促成了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剧变,小学语文教科书由“综合知识”编写模式转向“儿童文学”编写模式。周作入将儿童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关联起来,奠定了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了以“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回顾与展望”为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关学者分别就过去一年内儿童文化研究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撰文进行了探讨。在回顾和总结2007年度儿童观、儿童法律、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媒介、儿童营养与卫生、少儿出版等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的同时,学者们也就流动与留守儿童、儿童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儿童食品与用品安全、儿童动漫产业等年度中心话题撰文展开了深度的探讨。本刊将以“2007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为专题,分两期先后刊出其中一部分年度观察与思考文章,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分别系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年度述评。其中浙江传媒学院戴月华博士的论文从“儿童中心论”问题、“儿童精神”与“儿童自由”问题以及儿童研究领域、方法的拓展三个方面回顾了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基本面貌,继而提出了对于现代语境下的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浙江师范大学张兆曙博士的论文在分析了“儿童与青少年文化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儿童成长环境”等2007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本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等。浙江师范大学刘万伦教授的论文主要从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总结了2007年度国内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等的论文从“基础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两个角度切入,对于2007年度国内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儿童文学,尚存在诸多并未将儿童设为目标读者却大受儿童欢迎的“非传统”儿童文学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大师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即是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以该作为例,探讨此类“非传统”作品获得经典性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小银和我》包含“真”“善”“美”的内在特质。上述三点构成了它的经典性内涵,满足了儿童读者阅读需求的德育认知、审美天性以及思维习惯。这正是《小银和我》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值得儿童文学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儿童文学是以“文学现代化”为特质的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百年演进史与现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同构性。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融通了“演进”“演进史”与“演进史研究”的内在关联,对重绘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与文学谱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不是做断代史的叠加,而是以“新人想象”为主题导向,突显生成论意义上的奠基、延续、发展、变通、对立及争议的内在脉络,以儿童观、审美形态的演变来表征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格局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儿童文学中,得益于儿童观的现代革新及对儿童文学分层的理性认知,“死亡”已不再是话语禁忌而成为被接纳的议题。在对死亡“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表述中,受制于儿童文学文类的杂糅而衍生出对死亡阐释的可能性及阈限。在历史化动态发展的语境中,儿童文学的死亡书写并不止于生命之殇的疼痛体验,而是同青少年的成长议题有机融合,从而扩充了死亡书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这对于儿童文学自我封闭的本质主义起到了理论纠偏作用。同时,以死亡书写延展的生命重量对因幻想而衍生的文化轻逸产生了抵制效应。当然,死亡书写进入儿童文学文本也应是有限度的,如何针对儿童文学分层结构采用对应的叙事策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人物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不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儿童文学特殊的文类属性及其基本功能决定其人物形象是召唤并引领儿童读者展开审美体验的关键精神力量,大量经典儿童文学呈现出这样的文学规律。总结我国百年儿童文学人物形象的变迁及发展发现,形象塑造的美学症结依然在于解决成人社会观念中的“儿童本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八九十年代的新潮儿童文学回归“五四”,继承了“五四”儿童文学“以孩子为本位”的传统精神;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儿童文学的分类,直接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力;重建人的意识、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与作家的人文担当。这三方面的合力,直接促进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2.
儿童观是一切儿童文学的原点,对儿童认知的变化标识出儿童文学的不同面貌。尽管中国儿童文学在诞生伊始就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但在实际创作中却一直呈现出“成人本位”的倾向、特征。郑渊洁童话的出现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固有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他所创造的皮皮鲁式儿童依靠自我启蒙,切断了传统“听话”模式,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演绎出独立理性的智慧儿童形象;在艺术表现层面,郑渊洁童话卓越的想象力和游戏性特色,不仅表现出其童话的审美现代性,更构建了以“想象”和“游戏”为本质的童年观,形成了荒诞幽默的童话书写形态。郑渊洁童话体现了其独有的儿童本位观,其影响力的持久性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性和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正>儿童文学之所以重要,是与其基于"儿童"主体的认知、想象与书写所呈现出的"文学现代化"内质分不开的。从内在机制来看,儿童文学内蕴着"儿童性"与"文学性"两个相互关联的范畴。近年来,围绕着思想本体与艺术审美等话题,儿童文学研究界致力于突破儿童文学本质化的狭小视域,将儿童文学拓展至动态发展的历史语境中予以考量。同时,撤去区隔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对话的藩篱,在儿童文学的中外交流、儿童文学的发展演进、儿童文学的跨学科互涉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此,本专题收录4篇中青年学者撰写的论文,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梅杰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将个人立场与历史细部相结合,坚持还原历史,论从史出。这一重写不仅以新的史料质疑了部分儿童文学研究的主流定论,也探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古今关系、儿童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本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儿童文学作家主体性与作品成就之间的关系、作家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传承影响关系等。这些关系有所区分地整合进了文学史的叙录评断之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一体化书写范式。“儿童本位”论与“泛儿童文学”观的对照书写,突显了中国儿童文学观的历史演变进程及“儿童本位”的重要意义,对此后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撰写、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以及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出现后现代文化现象,通俗儿童文学正迅速地从艺术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其产业化势头越来越猛。在中国儿童文学产业化进程中,需要警惕“数字崇拜”和电视“图像”化写作这两种倾向,因为前者消解思想和艺术的创新,后者难以养成儿童的“阅读”能力,难以由此生成自我意识、想象力和批判能力。作为应对,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加强艺术儿童文学的修为,同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张扬“经典”思想、“文字”力量和“深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在长时期内得不到新的突破,从比较的角度切入是一个比较好的和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比较儿童文学”这一术语在中国内地很难成立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最为根本的是没有解决好可比性的问题,儿童所生存的异质文化都显示出“可比性”存在的合理性。当今的儿童文学研究多以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为主,这些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跨学科研究是比较儿童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而这种研究状况造成的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发生的极端被迫性观点就存在破绽,当今的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都有强烈的西化倾向,应当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自身的话语。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篇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儿童观。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暴露出来的“远离儿童生活”、“注重知识的灌输”、“严肃有余”等问题就是编者儿童观的再现,它使得某些伪儿童文学占据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把真正的儿童文学还给儿童,才是对儿童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19.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 ,集中到一点 ,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 ,到 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 ,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 ,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化既是实现“文学现代化”的手段,也是结果。现代儿童观这一思想资源的出场,为建构起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及学术品格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拓展了文学范畴及人学的内涵。基于“儿童的”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儿童文学内蕴的双栖性制导了并非一致的学术化发展路向,思想上的“为儿童”与艺术上的“去教化”使其深陷“纯化”与“泛化”的逻辑怪圈之中。在向外译介、向内整理的一体化体系中,内外两种思想资源互为他者,并汇聚为推动儿童文学创作的复合性学术资源,驱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向“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