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序跋作为《红楼梦》流传的重要“副文本”,促使序跋者承担起文本生产与读者身份的双重角色时形成了一种熟知《红楼梦》创作原委的阅读特权,并予以多角度的文本意义建构,进而对版本、流传及创作倾向进行主动式阅读推介。同时,序跋者试图从自身的经历与处境品悟《红楼梦》文本,以便从中获取一种“主体间性”式精神体验与心境解脱。序跋者突显《红楼梦》意义建构的普遍性诉求,乃至尝试代入文本而凸显品评主体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行为,构成了清代中后期《红楼梦》阅读史迹的一种独特演进路径。因此,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红楼梦》的接受,有助于深化其流布的诸多细节,进而在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选择中挖掘不同读者群体的心理认知,合理定位其“文学感受力”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生态阅读体验是阅读主体在不借外力的情况下,凭借固有的阅读视界直面文本,展开自主阅读,“倾听”文本的召唤,感受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虽是在文本语境中完成解读活动的,但它更多的是借鉴固有的感受与经验,对文本做出直接反应,建构出意义彰显着浓郁的个体色彩。与文本规定的内在意义相比照,或肤浅,或偏离,或一致,或相悖,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流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文献及其整理 ,古典文献学渊源流长。学术界关于“校雠学即文献学”之论并不全面 ,校雠学和目录学都是古代的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 ,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 ,至汉开始分流。校雠文献学注重文献的甄别与整理 ,以校勘为中心 ;目录文献学注重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 ,以目录为中心 ;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的阐释与整理、编纂 ,以学科为中心 ,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摘要]报告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家创作无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进而在文本场域中进行表达,最后完成文本的主体建构。这个过程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在意识形态的视域下,突破静态的、表层的文本分析,追寻作家、文本、语言、读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理论为出发点,以症候式阅读为基本方法,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进行评析,并以此观照少数民族作家的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5.
作为《红楼梦》版本形态重要一类的评点本,不仅是评点者表达自身阅读见解和建构自身阐释逻辑的重要体现,而且是评点者在《红楼梦》原文基础上建构的一套全新的文本语义系统。不论是以评点“自适”“自乐”,抑或是建构评点语义系统时的“排他”性,皆带有评点者面向其他读者说教的推销意图,有效限定其他读者从评点本中进行阅读体验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6.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言说,成为后来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拜伦的重要基础。它所建构的拜伦思想、精神、文本及意义,影响到中国对拜伦的言说及其价值评判。沿着鲁迅的思路,近百年来对“拜伦”的接受历经了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化,再回归到文学经典的过程。“拜伦”言说也受制于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说主体的牵制。由此可见,鲁迅的“拜伦”言说及其被言说,隐含着当代中国学术向度与政治限度的博弈,拥有学术阐释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知识共同体,古典目录学的本质包含"部次条别"的文献编辑检索与组织功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梳理要求、"宣明大道"的价值诉求与文化导向等多层次内涵。此类内涵通过以儒家"经典"作品为主的教育方式与律法、政权的强制形式,促使目录学知识成为目录学家的行动原则与知识运用的总原则。此举往往会推动目录学家对古典目录学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及其价值导向进行接受与遵守,最终带来依目录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解过去与想象未来的知识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8.
石刻作为一种文献形式, 具有写本、 刻本、 拓本、 辑本等四种形态。 石刻的四种版本形态, 构 成了石刻文献从生产、 阅读、 流通到利用的生命循环的完整过程。 不同版本形态, 代表不同的生产阶段, 需 要有不同的生产者参与, “四本” 突出了石刻文献的物质性与复杂性。 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过 程, 可以更深刻地认识 “四本” 彼此的异同和关系, 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思考 “四本” 对于重建整个 中国古典文献学体系尤其是目录学、 版本学、 校勘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成就卓著,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目著作和杰出的目录学家,清代以来竟然在学术界占了显赫的地位,成为传统“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尚所趋,使大批著名学者涉足于目录学研究的行列。但是,以往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研究总结大多着眼于书目本身,较少讨论书目之所以产生和发展之故;大多注重于个别书目方法,而较少分析书目工作的组织管理;大多强调古典书目的利用,较少从目录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高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拟将中国古代书目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看作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联系的和整体的观点,对古代目录学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并不仅仅局限在技术性层面,在“三才”理论与“重农”思想的影响,许多非技术性的内容也包含在传统农学之中。通过对古农书与古典书目的反思,可以发现传统农学存在技术、兴趣、政治三个不同的面向,而在这三个面向中,主体分别是农民、士人与官府。通过构筑以上这种农学体系,一方面有助于跳出“技术史”框架,而从整体把握古代农学知识;另一方面则可以挖掘农学知识的多重含义,由此揭示知识在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读者阅读活动本质上是不断接受信息、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的活动。读者阅读活动更是读者主体与文本客体或作者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持续建构过程。关于阅读活动跟主体的认识格局关系密切。读者的阅读能获取信息量的大小,接受能力如何还与主体认识的同化和调节能力相关。主体对知识的获得与积累,都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阅读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阅读信息获得与接受是主客体的持续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屈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现代文学的主体精神和艺术表现提供了创造性转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是以原型、典型和“兴象”三种“在场”形式,在话语、文本和主体间的“交互世界”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目录学文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录学文化研究是从目录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出发,探讨目录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路向。文章认为:目录学不仅仅是研究文化的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揭示与报导文献信息的书目反映学术文化,其文献记录与开发具有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物化于文献这一特征,决定着目录学在文化结构中物质与制度层面传播、沟通的功能,实质是关于文献的文化现象。因此,现代目录学体系正在古典目录学的基础上随着文化的现代化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录学文化研究是从目录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出发,探讨目录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路向。文章认为:目录学不仅仅是研究文化的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揭示与报导文献信息的书目反映学术文化,其文献记录与开发具有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物化于文献这一特征,决定着目录学在文化结构中物质与制度层面传播、沟通的功能,实质是关于文献的文化现象。因此,现代目录学体系正在古典目录学的基础上随着文化的现代化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成就卓著,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目著作和杰出的目录学家,清代以来竟然在学术界占了显赫的地位,成为传统“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尚所趋,使大批著名学者涉足于目录学研究的行列。但是,以往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研究总结大多着眼于书目本身,较少讨论书目之所以产  相似文献   

17.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的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建构以及读者服务意识;翻译后,再现道家哲学语境,并彰显译者的翻译惯习。译者发挥主体性利用副文本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多重语境,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丰富、歧义最纷纭的诗学范畴之一。本文从创作心理角度,阐释由“兴会”引起的审美主客体的互动;从文本构成维面,审视“兴会”多向度运动与文本形态的关系;从阅读鉴赏角度,兼及接受主客体及接受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从中西诗学比较视阈,展示灵感与“兴会”相生共融的关系。旨在彰显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强调当代语境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乾嘉学术与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黄金时代闵定庆对于以考据学为主流的清代乾嘉学术,可谓众说纷纭。从对乾嘉学术内容和方法的客观分析可以看出,整理、研究、保存古典文献作为学术研究机体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将它代替学术研究的全部或贬低其重要性的作法,都不合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阐释学和阅读理论为导向,细读《论语》并对其研究的前文本予以梳理,进而在诗学、语言学和哲学的三维层面上展开与《论语》潜对话,从而释放出个性阅读体验:从《论语》的文本空间,窥探中国古典诗学的言说方式及其精神旨归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文本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