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丝绸之路"通过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互通并提升沿线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展进程将为沿线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提升其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共同促进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化3.0。在此进程中,沿线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以及中国网信产业优势等因素将有助于"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而部分国家基础条件薄弱、沿线国家国情各异、利益诉求多元化、地缘政治引发的风险等因素也对"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挑战。对此,中国可通过分区"精准"对接有效需求、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广技术标准、强化多方合作、协同构建网络安全共同体等措施,以行业为主导、企业先行稳步且审慎地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坚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工程机械贸易对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2005~2016年期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动态变化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的出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之前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效率呈现上升态势,此后呈现波动变化,2015年出口效率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趋势。2016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效率的总体水平为0.54,处于中等水平。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未实现的工程机械潜在出口量的70%是由人为的、制度方面的贸易非效率因素导致,沿线国家可拓展的工程机械市场潜力十分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度、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出口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中国应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就贸易畅通方面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程,进一步发挥对外承包工程的出口带动作用,建立对沿线国家劳动力市场风险评价体系,并防范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推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进一步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  相似文献   

3.
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并设计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支点城市"一条主线、两重目标、三大重点、四点思路、五项内容"的建设体系,旨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由战略层面落实到位,切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密集区形成与发展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在我国城镇密集区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不同历史时期 ,其影响因素的侧重点又存在着巨大差异。古代城镇密集区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战略地位和政治因素 ,近代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商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现代城镇密集区的发育更多地依赖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个互信互利、合作共融的命运共同体。宁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宁波帮作为活跃在中国商界的最大商帮之一,两者的关系是始终相辅相成的,两者在新世纪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都占据着重要作用。当前应以历史的眼光深入探索研究宁波及宁波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地位、当下功能、未来使命,使其在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中争做桥头堡。  相似文献   

6.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森林资源丰富,与我国需求结构相似,加强中国与其林产品贸易往来,能够改善目前我国林产品贸易饱受金融危机、贸易壁垒和政治因素影响的状况.因此,探究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林产品的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维引力模型,选取2002—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的相关数据,以林产品为例,研究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贸易双方经济规模、汇率、距离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对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林产品出口有显著影响;越南、马来西亚、埃及的进口效应显著,印度、老挝则不明显.提出了加强与潜在进口需求大的国家的贸易、加大对进口效应大的国家的贸易支持力度、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战略的提出给沿线城市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其沿线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变为务实推进阶段,在该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的发展状况,用实证数据探究沿线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以中心城市发展促进西—兰—乌产业合作,进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质增效,构建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曾经发挥了持久而重要的桥梁作用。今天,国家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时期亚欧各国进一步深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为沿线各国、各地区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在这一机遇面前,河南要适时抓住国家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合理开发河南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在不同层面的协调配合,增强河南省历史文化走出去的主动意识。这样既可以使外国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丝路的历史,又能有效提升河南的文化知名度,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推进新时期中原文化向省外乃至境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舟山群岛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明代以前,舟山群岛是中国与东亚地区进行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在明代随着海商集团的崛起和西欧殖民者介入东亚海上贸易,舟山群岛成为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与资本主义全球贸易网的交汇点。而随着海上贸易活动的兴衰变化和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变化,舟山的城市发展也经历了独特的变迁过程,在城市规模和城墙构造以及坊巷设置等方面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早在汉唐时期,今天新疆境内丝绸之路中道沿线的吐鲁番、焉耆、轮台、库车、新和、温宿、喀什等地就是重要的屯戍城镇和交通驿站,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都是今天丝绸之路申遗较为集中的地区。但是,由于近年来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自然因素等原因,导致沿线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濒临消失的危险,悠久的西域文化也将失去精神依托和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和众多沿线地区及城市的积极探索。文章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热点问题,从其构建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沿线地区和城市的定位和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的探索等三个方面梳理和归纳构建经济带的相关研究和论点,并对这些观点做了评价,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现实推进经济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岷山道为历史上连接四川盆地与河西走廊的重要经济文化通道,先秦至汉代为沟通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文明通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为长江流域直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干道重要路段,唐以后至民国时期为汉藏茶马古道干道之一,为促进成都平原和川甘青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建设,再次沿古代岷山道构建连接成渝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沟通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大通道,岷山道将成为促进成渝城市群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川甘青交界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重要经济文化廊道。  相似文献   

13.
北极地区海冰的加速消融使北极地区的潜在价值日益显著."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利用对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的双边贸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冰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的经贸影响.结果显示,"冰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加拿大、美国和部分北欧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区域内部的GDP以及贸易结构将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应把握机会,深入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监察作用,但督抚制度最终没能脱离"历史周期率",成为中国古代监察官向地方行政官嬗变的典型案例。文章基于对督抚制度嬗变过程的考察及对其内在发展逻辑的探析,为目前我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改革协同性、监察权独立性、监察程序规范性、对监察权的监督与制约等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通向海外国家的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线”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通向沿海其他城市或者内陆城市的交通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停滞时期。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延绵不绝,持续发展;河海交汇,港通天下;面向韩日,兼及南洋;浴火重生,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3—2016年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28个沿线国家OFDI(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以地理、政治、经济与技术距离四个维度为主要内涵的多维距离对中国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距离与我国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OFDI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政治距离、经济距离与中国企业OFDI呈U型关系,而技术距离与中国企业OFDI之间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政治风险是企业跨国投资的重大障碍。中国企业在中亚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沿线地区可能遭遇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歧视性干预、政府违约、政治暴力等。而地缘政治竞争、周边地区动荡、内部政局不稳及对中国的消极认识等是诱发上述政治风险的主要因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寻找合作方、利用国际担保等经济手段,以及借助政府间协议、政府引导、政府救济等政治手段规避风险并降低经济损失,从而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地区能源效率的差异,对经济带能源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区及辐射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化,并运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4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核心区、重要区及辐射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区和重要区能源效率变化特征相似,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效率增长;技术进步是辐射区能源效率增长的主要来源。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增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由于地域文化及其宗族关系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企业运营机制。在实践中,他们各自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率的具有历史适应性的企业制度,但是,二者均没有形成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在利益冲动,使企业以一种自增强机制蜕变为现代企业制度,最终走向了衰落。通过对其不同企业制度形成的机理及其兴衰的分析,总结出晋商与徽商兴衰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企业制度建设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原、西域、中亚地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民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彰显了移民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移民在带来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交流的同时,也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