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业祥 《理论界》2011,(12):102-103
《普罗塔戈拉》开头处,柏拉图特别写到了"家奴"。此处并非多余,而是大有深意。柏拉图通过这个"家奴"将所谓的"朋友"和"家奴"所代表的俗众与苏格拉底代表的哲学之间的裂缝很刺眼地揭示出来。而苏格拉底显然明知这个裂缝的存在,但仍要孤独而执著地作为一根刺,插入俗众的灵魂之中。这或许就是柏拉图认识到的哲学的宿命。  相似文献   

2.
从苏格拉底之死到哲学乌托邦之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以他的死为他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终极关怀 ,也为以后的哲学与宗教埋下了一粒更为迷人的、难以言说的乌托邦梦想的种子。他通过自身走向死亡这一过程 ,对作为人类美好家园的乌托邦 ,作出了最真诚和最经典、最不可模仿、最具创造力的表露、言说。没有苏格拉底死亡火焰的烘托 ,就不会有柏拉图理想国的生成 ,苏格拉底正是以自己的死 ,敲响了人类个体试图超越有限生命而到达永恒世界的钟声 ,这钟声时时伴随哲学发展的脚步并与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息息相联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6-21
在《普罗塔哥拉》中,柏拉图展现了苏格拉底与普罗塔哥拉的对决。尽管这两位政治术大师都声称自己懂得政治术,但他们两位对政治和德性的理解却针锋相对。在《泰阿泰德》中,苏格拉底分析了普罗塔哥拉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并以自己的思想助产术技艺,彻底瓦解了普罗塔哥拉的学说基础。从《泰阿泰德》记载的这场重要论辩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普罗塔哥拉的失败,而且可以深入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要意涵。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跟随他学习了8年。柏拉图一开始对自己的老师并不信服。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全面审视前人的哲学史家,由此保存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很多宝贵资料.但他为了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而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大量裁剪,故意"误读"甚至"曲解".最终,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思想的新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世哲学的基本走向.西方哲学不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而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余绪.  相似文献   

6.
《新学术》2007,(3)
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我国的诸子百家一样,古希腊学者在哲学和科学方面的贡献,为西方世界带来了灿烂夺目的文化前景。苏格拉底有点像孔子,虽无著述流传,但其学说被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发扬光大,声名四播。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伟大代表。他对事物的看法是从人类的需要和意向中去完成推导。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集古希腊知识大成的伟大学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总之包罗万象的古希腊文化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与上述三位学人同一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希布克拉底,他在古希腊大地上为医学树起了丰碑。  相似文献   

7.
<会饮>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对话探讨了什么是爱欲(Eros,eros),爱欲与美的关系,与智慧的关系,以及什么才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生活.对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爱智慧者、爱美者才是哲学生活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贺晴 《南方论刊》2011,(3):48-50
苏格拉底哲学将早期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人事。这次哲学转向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根源,对哲学形而上学产生重大影响。弄清这些,对认识、把握古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肇始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分析,表现为哲学和政治、真理与意见、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马克思哲学则通过三个主要命题终结了这一传统,却又显示了与传统的复杂的相互关联,从而使马克思学说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阿伦特对此的分析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却又不免牵强,需要细致地加以辨明。  相似文献   

10.
王福生 《理论界》2005,(9):77-78
苏格拉底的谈话作为一种方法和作为一种哲学是同样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先依据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对话式的辩证法,然后作出一点自己的评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是表面的对话、隐秘的独白。  相似文献   

11.
在柏拉图笔下,赫拉克勒斯承担着比传统神话形象更深的寓意。《斐多》中,苏格拉底本人与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逐渐重合。《欧蒂德谟》中,柏拉图为此设计了一幕场景,用赫拉克勒斯在神话中的战斗,比拟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交锋。在披挂赫拉克勒斯面具的同时,苏格拉底完成了对赫拉克勒斯的超越,既要在言辞中击败智术师,又要帮助智术师抵御智术师式修辞的驳斥。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既肩负着引导少年正确走向爱智慧的任务,也努力地挽回着智术师自身言辞带来的失误,同时还要展示常人应该踏足的道路。在智性的意义上,《欧蒂德谟》中的苏格拉底空前孤独。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哲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哲学的审视把美德内化为人的普遍意义的品格。他的哲学生存方式本身就是教化雅典人精神灵魂的哲学。他确立了理性的道德原则,接受并坚持德性可教的原则,他揭示出雅典社会生活的道德缺陷,并通过不断地向他人和自我问询来进行道德教化,这既是他的道德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苏格拉底之德性的教化在其内容、方式、目的和效果诸方面都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比较范本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发现张国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写在德尔斐神庙门上“认识你自己”的神谕,作为自己的哲学格言。苏格拉底是为了服从德尔斐神的要求,履行自我审查和自我认识的宗教义务,因而关心对个体的人的探讨。柏拉图在解释这一格言时,意识到了苏格拉底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37-243
最近十多年关于"父子互隐"的论战一度波及苏格拉底。一方认为苏格拉底主张子为父隐,另一方认为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双方针锋相对,都指对方误读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篇》。通过对《游叙弗伦篇》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的考证,可以发现,苏格拉底的确质疑游叙弗伦告父杀人,但他质疑游叙弗伦的原因并非因为主张子为父隐,而是因为不能确定游叙弗伦的父亲是否犯有杀人罪,不能断定游叙弗伦告父杀人是否虔敬。《游叙弗伦篇》既未断言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也未显示他主张子为父隐。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孔子只是不鼓励因私人领域中的问题,亲人间相互告发,而主张以宗教伦理精神,通过感化来协调家庭、社会关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非常重视家庭伦常,尤其强调孝敬父母.在柏拉图所构建的新神观念体系中,敬畏神灵即要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神为人类制定的最为普遍的律法.在此整体思想框架中,苏格拉底非难游叙弗伦"子告父罪"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都重视家庭伦常和孝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同"亲亲互隐"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元前399年,也就是在近2400年前进行的那场著名审判中,苏格拉底被他的雅典同胞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死刑,罪名大致是“蛊惑青年、不信国教、崇奉新神”。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作下“申辩词”,宁死而不承认自己有罪。从同时代人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载中都可以读到,  相似文献   

17.
肖鹏 《理论界》2013,(1):103-105
在柏拉图的《斐德若》中,有三篇关于爱欲的讲辞,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都是苏格拉底作的。这篇论文主要关注于第二篇讲辞。苏格拉底的这篇讲辞与吕西阿斯的讲辞分享了同一个主题,即年轻男孩应该满足的是非爱人而不是爱人。本文通过对苏格拉底的"非爱人"这个概念的分析,表明苏格拉底目的是为了引导斐德若自我认识,走向哲学。  相似文献   

18.
在《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漫长对话正式开始之前,柏拉图安排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开篇。在这个开篇中,柏拉图所呈现给我们的是苏格拉底的审判、雅典的战争记忆和哲人的下降等诸多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摧毁了雅典的现实政治,更败坏了传统的德性,苏格拉底也在战后被判死刑,雅典社会在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都危机重重。正是在这样"礼崩乐坏"的背景之下,柏拉图安排了苏格拉底这位哲人的"下降",同时也开启了政治哲学的解救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朱振宇 《中国学术》2001,3(3):256-260
汉娜&#183;阿伦特在其《哲学与政治》一文中表达了如下思想:苏格拉底之死在政治与哲学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弥合的鸿沟。面对海德格尔的纳粹牵连,阿伦特同样诉诸哲学家面对政治生活的脆弱。被愤怒的雅典人以公意处死的苏格拉底,与登上弗莱堡大学校长宝座的海德格尔,证明着同一件事——在哲学与政治的对抗中,哲学永远是失败的一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希腊神话故事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比较赫西俄德、苏格拉底与奥古斯丁对待“弑父”情节的不同态度,最终揭示了三者对于神话神学、自然神学和城邦神学的思考与评价,及其内在的哲学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