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他者"问题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问题,齐泽克将这一问题拓展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使之成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视角。研究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如何把握"他者"问题并促进历史主体性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景观化和"他者"性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其背后是资本逻辑实现剩余价值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决定意识的社会关系条件,并指出改变意识的根本途径是变革现实社会关系。"他者"问题的本质是: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个体生存实践与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的关系。主体的"有""无",是"我"还是"他",由具体、历史、现实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辩证批判意识所决定。对"他者"的扬弃需要建构新型社会关系并形成人的自觉批判意识。建构主体性需要将"他者"转化为"我",以"小我"——"大我"取代"小他者"——"大他者"的互动建构关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超越,有可能将"他者"转变为"我"。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使命是通过"他者"与"我"、"小我"和"大我"的辩证关系处理,逐渐消除"他者"现象,使历史的真正主体——人民形成历史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把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现代性”危机和价值意义的困惑贯穿了 2 0世纪的始终。宗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对“彼岸”的肯定和向往来体现对“此岸”的批判和否定 ,就包含有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而文学艺术在与世俗的形而下世界的分裂、对立以及否定和超越上 ,在对现代人的灵魂实施“拯救”或“救赎”上 ,与宗教的精神功能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在由愈演愈烈的中西文化冲突而导致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面前,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与同时代人相比,总是具有一种同时代人所无法比拟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置身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行列之中,他的那种对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所特有的敏感气质、批判精神和反省意识,都使得他的忧患意识体现出一种善于从总体性的超越位置上,来认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的独特视角,一种批判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及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改造,推动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态度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因此,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从20世纪初中西文化冲突的文化背景上,来探讨鲁迅忧患意识的精神实质,将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鲁迅思想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探讨他的意识构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曲慧芳 《阴山学刊》2004,17(1):65-69
秦牧和余秋雨的学者散文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他们的学者散文在文化内涵的展示上,在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指向上以及在对"文以载道"的阐释中,都形成了许多共性和差异,并直接影响了他们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陆信礼  董凯 《中州学刊》2012,(5):124-128
方克立先生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方先生在组织、领导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不仅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而且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方先生所说的"同情地了解",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发自生命根处的依赖感、根源感和认同感,而且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说的"客观地评价",要求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意义(价值)、现实意义(价值)以及前瞻意义(价值)给以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所说的"批判地超越",一方面的工作为"批判",即指出研究对象在思想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的工作是"超越",即在"批判"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原则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三句话,虽然是针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而提出的,由于方先生将其贯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因此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学的现代价值何以可能"是新世纪儒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内在超越说"、"生命意识说"和"面向生活说"三种学说形态,它们分别从宗教性精神、类现代性批判精神和日常生活批判精神这三个方面阐发了传统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功能性涵义,这既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评判与选择的自由,同时又反映出儒学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化张力,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儒学救世论"、"多元理论模式"和"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问题也呈现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及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将资本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现代历史基本建制,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不可超越的历史存在论基础。而当今思想界的“现代性哲学话语”主要是一种世界观层面的意识形态批判,往往将现代性原则同启蒙精神联系起来,其表现是理性批判和主体性批判成为其基本主题。在各种纷繁的“现代性哲学话语”中,马克思的思想被错误指认为经济还原论的同时,不少人反而走向了早已被马克思批判的观念还原论,从“意识”即“精神”的方向上理解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并展开批判,使其批判离开了现实历史的存在根基,重新揭示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思想维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直接立足于人类现实的社会存在,不仅超越了先验反思的普遍历史观念,而且颠覆了绝对思辨的世界精神王国,最终发现了人类社会的现实历史规律。因此,回溯康德先验历史哲学的界限,把握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完成,重新理解马克思批判历史科学对以往历史哲学的超越,是一条通达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文化奠定了《瓦尔登湖》的精神结构与话语系统。梭罗采取了不同于教会所宣讲的修行方式,那就是以看似世俗的方式不断体验、感受和接近神圣,这使他的神圣性体验超越了教会,超越了同时代的宗教工作者。对死亡的关注和罪恶的反思,是梭罗的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充分体现,其深广而执着的救赎意识更是将这种文化精神推向了极致。在梭罗看来,一个把握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同样可以"复活"并获得"新生",世俗社会亦将变成天堂。梭罗的生命之旅也就是朝圣之旅,其散文巨著《瓦尔登湖》只是"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
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根据。马克思认为人性实质上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个体属性与类属性即社会属性的二元统一。人性既具有具体性、自由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形成了马克思人性观的特质: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39-245
时代精神是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平等化持续进步的文明意识。长江精神、长城精神、长征精神统称"三长"精神,形成了共同的精神理念,其精神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和睦相处、刚健有为的长城精神,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长征精神,已超越了原有历史定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理,展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辉煌、宝贵、具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三长"精神对当今中国时代价值的塑造与弘扬,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强大的凝聚作用、积极的驱动作用和奋斗进步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走近王充闾及其散文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其大文化散文的语言层面而瞩目和到达此在之外的审美的自由世界,把王充闾也当作一种文本来读,人与文本互读。王充闾的焦躁源自人性的深刻痛苦,是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焦躁。其焦躁越发的深切,便也深沉地转化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生成人文忧患的精神情结,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批判立场。焦躁而形成的作家的人性自觉和文体自觉,使王充闾的散文成为生命美学的文本范型,其散文具有了深层忧患的内核,也充满了强烈的贲张内力。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使命,其中隐含的逻辑是现实世界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考虑到人类的历史解放始终是马克思其思想之主轴,所以,此处的现实世界应理解为人类仍处于不解放的状态。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人类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笼罩之中,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或显或隐地阻碍着人类解放的实现。基于此,马克思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在批判中完成了对它的超越,进而创建了新唯物主义。其主要体现是:确立真实的历史前提;生成具有社会精神的人;形成自觉的历史意识;从事现实的历史实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这些深刻见解为我们反思与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国民灵魂的拷问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国民灵魂的拷问者 ,王小波在自己的杂文创作中始终坚持以理性精神和态度 ,对传统文化与国民心态进行严肃、无情的解剖和批判 ,并对隐含于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背后的文化背景与心理根源作刨根究底式的探寻、追问 ;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 ,超越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 ,将对象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人文背景 ,特别是现代西方人文背景中加以横向观照 ,从而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现实、历史与文化 ;始终将自己的杂文创作视作是提升自我灵魂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其作品的解剖与批判 ,常常是从严厉而清醒的自我解剖和自我批判开始的 ,显示出清醒而可贵的自省、自审意识。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空灵美是散文文本所具有的令人心灵荡曳超逸的美学特征.空灵闪耀着主体意识的光辉,具有超越现实的品性,是文本潜存和所能生发的精神空间,空灵标示着文本的精神含量和美学高度.作为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表现,人类精神最自由的展示方式,散文是写实的又是表现的,直说的又是暗示的,而尤重表现和暗示,散文的空灵美正是散文内容和形式诸因素综合规定的产物.在物欲横流,道德混乱,精神恍惚,守望迷失,诗性衰弱,文学创作媚俗化、低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探讨、张扬并践行散文的空灵美,对深化散文研究,丰富并提升散文的精神含量和艺术品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茅坤散文慷慨悲激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知识世界、精神境界密切相关。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屡经官场风波,但志意不改。每当失意之际,他都要向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寻求精神上的支持。茅坤的精神世界由官僚意识、历史意识、文人意识构成,这三种意识投射到散文中,就构成了茅坤散文现实时空、历史时空的交替并存,悲剧意识与使命意识并在。立言与立功双重选择的基本表现模式,形成了他悲慨激奋的散文世界。茅坤知识世界的局限使他总是沉浸在人生失意的痛苦之中,并不断从"古传记"中寻找精神支撑,最终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命脉",因而限制了他散文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历史学的意识对象 ,意识到历史 ,就开始了批判现实。故而 ,现实批判就必然构成了历史研究的意向性。所谓现实批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向性 ,包括这样五种内涵 :现实批判对历史研究构成一种期望值 ,现实批判对历史研究构成一种约束力 ,现实批判是历史研究的指示灯 ,现实批判是历史研究的定向仪 ,现实批判是历史研究的驱动器。现实批判对于历史研究起到这样五种作用 ,而这五种作用又都统属于意向性结构。不妨说 ,这五种作用正是意向性结构的五种具体功能。一现实批判对历史研究提出了至高的要求。这个要求构成一种价值期待。它要求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代游记散文尖锐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理,呈现出深广的社会性特征,实现了对古代游记的审美超越。游记散文作家在批判与建构的二元哲思中,充满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在现实还乡与精神怀乡的双重维度中,熔铸进深广的社会性和现代性因子;在外在描绘与内心体验的两相观照中,描述了现代人的都市困境。  相似文献   

20.
自然和人的关系构成了哲学史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观念作为前提,从而缔造了一个思辨哲学的神话。费尔巴哈等人虽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但难以逾越其批判对象,这和其哲学前提的非现实批判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前提,从而动摇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及其体系。将历史和人民统一起来、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