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战略选择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条件,需要根据增长潜力、关联效应、生产率上升率、科技创新能力和出口能力等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群。在当前条件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是江苏应该大力扶持与发展的主导产业群;实施合理有效的制造业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分类指导,统筹发展,是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采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对青岛制造业中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主导产业选择中不同波士顿矩阵的信息及各象限所赋予的权重,得出产业的综合排名,初步筛选出青岛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实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安徽省有必要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研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并提供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文章运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根据对安徽省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得出目前安徽省应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新型建材及优质金属材料四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结论,安徽省应该制定和运用政策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现河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卖现中原崛起,必须合理地选择河南省的主导产业。通过对河南省现有产业结构状况的定量分析,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的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和河南省产业发展实际,建议将食品加工及制造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作为未来潜导产业进行扶持,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做准备。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湖南省16个工业产业的9个经济指标作为样本,利用SPSS11.5进行了因子分析。认为湖南省工业应把烟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榆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作为传统工业主导产业,同时可考虑以轨道交通、汽车等产业为重点产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为新兴产业,通过项目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绍兴市为例,基于对绍兴市19个重点行业的社会调查资料和绍兴市统计局的内容统计资料,分析了绍兴市工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评价绍兴市工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程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工业结构升级的十大主导产业是: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然后提出近期和远期的战略性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主导产业选择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重庆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赶超经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手段,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策略。比较优势理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选择主导产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培育主导产业应坚持政府支持与市场竞争相结合。根据重庆新时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重庆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着重可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资源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五大产业寻找机会。同时,还需进一步发挥政府在重庆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SSM的大连市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而其中的关键是慎重地确定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基于SSM法对大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将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八大产业确定为大连市主导产业,并建议加以重点扶持。  相似文献   

9.
沈阳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的世界型金融危机对沈阳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在"世界节点",发挥自身优势、消除发展瓶颈,对于沈阳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刻洞察沈阳市经济及产业结构发展现状,通过科学的计量分析,将沈阳的制造业分为四类,明确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等为沈阳市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紧接着分别从产值比重、需求收入弹性及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对河北省的工业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依据不同标准确定了河北省的工业主导产业。最后,综合三个标准的结果,确定河北省工业主导产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8个产业,并且根据结果分析目前造成河北省工业主导产业的原因,为今后这些工业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整体上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有提升作用,但细分行业的作用有一定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装备制造业所有分行业竞争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只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较小。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只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作用为负。科学研究和批发零售业对装备制造业所有行业竞争力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从中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中各类行业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力,但是普遍缺乏效益竞争力,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具有相对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大行业具有相对劣势,针对这一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的颁行开启了中国法典化的新征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法立法历经初创、深化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立法聚焦领域不同,所呈现的立法特点亦是各异。全面审视中国经济法的立法实践,经济法立法不能有效因应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经济法学研究不能为经济法立法提供充分理论支撑,加之经济法立法的自身局限,经济法立法乃至经济法法典化依然遭遇阻滞。聚焦经济法法典化目标,吸收借鉴《民法典》编纂的成功经验,经济法立法的目标定位和未来走向是:将法典化作为长期奋斗目标,抓住法典化带来的体系化契机,通过强化理论共识、夯实实践基础、厘定相关关系等,切实增强经济法体系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建立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对中国制造业中的37个行业在各指标上的值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是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制造业的37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排在第2到5位的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差的5个行业依次是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苏南地区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比苏南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 ,从制造业结构、制造业发展趋势及影响制造业发展因素等方面 ,找出苏南地区之间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认为尊重市场选择 ,对制造业进行重组与整合 ,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业是建成制造业基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新时期辽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二者协调发展对辽宁“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采用灰色关联法对2004—2010年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得出二者具有较高关联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得出结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很大,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