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农村转移劳动力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具有文化程度偏低、转移行业单一,转移地点以西部地区为主,缺乏组织性,兼业打工为主等特点。户籍制度,劳动力素质低,城镇化水平、乡镇企业发展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是制约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创建劳务品牌,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能促进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取多予"的农业政策,难以保证长效的农民增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农民增收的关键.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导致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致使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的运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创新农村教育、农民培训模式,采取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险等措施.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捷 《阅江学刊》2012,4(5):87-9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上是以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的单一模式。近年来,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程加快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农村劳动力远距离就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必须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开辟国外劳务市场等途径探索多元转移就业路径,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加强京津冀劳务协作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人力支撑。开展京津冀劳务协作具有现实依据,既可以满足河北省与京津的双重需要,也符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收益比较规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京津冀劳务协作的因素,主要有京津地区低技能要求类岗位因就业质量低下对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问题,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胜任高技能岗位问题,开展京津冀劳务协作的组织、人力、信息支撑不足问题等。应通过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培训投入、开展京津冀培训协作、设立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建立京津冀信息合作机制等办法解决这些障碍问题,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劳务协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西部地区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外出劳动力回流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如何解决那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能力较弱的群体的就业更是面临艰巨挑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发展,而且拓展了就业途径,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性的特定要求与回流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相适应,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的就业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本再配置成本,提高和增加了回流劳动力的收益,对吸纳回流劳动力具有积极作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城镇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政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中坚持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在推进城镇化战略中进一步重视公共政策创新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同步解决好"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问题,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支持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明确政府责任至关重要.应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集权"与"放权"的关系,并重视政府的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赵国珍 《学术交流》2008,(5):107-111
劳动力有序流动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人口流动模型是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尽管两模型是在不同时代背景提出,也都有自身缺陷,政策含义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加快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有着重要的政策借鉴价值.加快劳动力流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就需要从推动劳动替代资本,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的长效机制;尽量使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极小化等方面求得突破.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着农业产业就业动能发挥不足、乡村振兴所需劳动力短缺、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的现实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建议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农村就业空间、加强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问题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而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农村富余劳动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必须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 ,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总体水平低和劳动力转移滞后 ,其结果使得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偏低。其次 ,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 ,提出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吴九占 《学术交流》2003,(11):78-80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就必须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各级政府应当把城镇化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实行有利于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在小城镇建房和购房,实施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小城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黑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乏力、城镇密度小、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使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缓慢。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发展,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  相似文献   

13.
薛明珠 《学术交流》2023,(3):158-166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这一群体始终是主体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当前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仍然受到小农经济思维尚存、民主素质有待提升、文化涵养重视不够、社会生活慢于时代、主体能力拓展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农村文化服务力度,防范城镇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力培养农民职业能力,多措并举推进农民主体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优先流出,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则留在农村和农业中,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而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农村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失和净流失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们除了要研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外,也不能忽略怎样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各级财政改变过去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做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农民培训和农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培育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农民,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等方法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含量,防止优秀人才过度外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现代化和郊区城市化的过程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郊区城市化要打破二元结构 ,缩小城郊之间的差别 ,实现城乡融合 ,协调发展。目前 ,北京郊区还不足以通过农村的经济积累为城市化迅速发展支付必要的成本 ,各省富裕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也对本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产生影响。因此 ,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牛昉 《唐都学刊》2005,21(6):77-80
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以三个转变强化销售,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1995,(8)
据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有近2亿人的剩余劳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建设部村镇司司长透露,我国小城镇己达50000个,小城镇的建设已成为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目前8亿农民中,3.4亿多劳动力仍滞留在1亿公项耕地的狭小天地里。农村劳动力必然在选择“就地转移”.因此.小城镇的兴起将成为吸纳剩余劳力的“畜水池”。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吸纳1.2亿农村劳动力,今后每年还将吸收700万到8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近2亿农村剩余劳力将进镇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娇萍  邢方 《唐都学刊》2005,21(4):74-7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转移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多年来专家们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现代农业及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对称角度看尚显不足。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实现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入世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道必答题.该问题的解决程度,事关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济有效性,可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东西南北》2013,(4):24-2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农耕经济出现转型,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纷纷进城务工或就业。这既填补了城市建设劳动力缺口,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但是,随着这种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