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认为,忧生情怀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王国维求学、治学的直接动因和内驱力,也是他构筑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学、美学理论的起点和内核。因此,其境界说的各个组成部分都突显了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强调作者要有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高度自觉,从审美—艺术中超越痛苦,得到精神升华,从而写出有境界的好作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熔中西哲理诗趣为一炉者,也是第一个有高度人文自觉的大师,这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询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的执着已渗入其血液,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价值与学术价值融为一体,学术境界与人生境界成为一致。因此,在文化衰落、学术不存,连退回书斋独善其身也无可能时,便以生命殉文化、殉学术,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完美中写完了人生境界的最后一笔。  相似文献   

2.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研究孔子,是我们的现实历史责任。但是,任何人的研究、学习都是局部性的,都只能是一个层面、一种视角的研究。本文的指向是:通过对比人格的两个基本类型,以展示孔子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永恒启示与生命...  相似文献   

3.
于光 《今日辽宁》2003,(4):32-33
欣赏角振通的画集,不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绘画作品大气、自然、笔法纯朴、表现形式上独出心裁,更有一种让人说不清的另类感觉,这可能就是他所追求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吧.也许是军人的天赋给予了他一种大思维,为此,他的绘画作品常常跳出地域和时空.在《角振通的中国画集》中还展现了画家的另一种风采,那就是他的配诗画.诗虽然不拘格律,但却信手拈来更有大境界在,体现了画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创作手法的自然结合,在不断探索和绘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4.
朱叶楠 《社科纵横》2011,(10):112-115
颜子是孔门弟子中被后世称颂不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二程在他们哲思历程的起始处便与颜子相遇,周敦颐孔颜乐处提问是他们哲学体系建构的源点和基础。尤其程颐,把颜子学的探索推进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他的颜子学理论由境界论与工夫论两部分构成,以工夫论为核心,辅之以工夫指向的境界论,对颜子亦尽推崇,但更欣赏圣人孔子之天地气象。故其论颜子之境界,重在凸显圣贤之差距,强调颜子之未得;于工夫论上主张以性导情,并以四箴充实之。  相似文献   

5.
自人类一开始"性"就是生命的表现,它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繁衍的传承,当然也是一种艺术.从中人类及自然界都获取了无穷的力量.对性的崇拜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艺术表现主题.是对艺术的推动.性是个隐讳的话题,通过此研究能更加自由表达出艺术家的自身强烈情感,更加自由的对艺术进行创作,挖掘更深刻意义的感性认识,而不是单纯的对表面现象进行素描色彩的绘画.使性不再为客观世界的奴隶,建立对性的正确意识,打开艺术的自由之门.  相似文献   

6.
程国赋 《学术交流》2005,(2):152-161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术大师,其文艺思想包括天才说、古雅说、游戏说、境界说、优美壮美说、戏曲批评等方面。20世纪学术界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是相当充分的。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资料的整理出版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范围过于集中。对王国维各种文艺思想的研究虽异彩纷呈,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缺乏一种富有深度的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其次,对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白话运动的关系研究不够。最后,研究的视野尚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影片表现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由中国台湾地区延伸向中国大陆,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获得了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空间视角;二是出现了时间跨越的现象,经常在电影中将不同的时间年代进行并置,以更加灵活的多重时间视点进行艺术表达;三是以另类女性为主人公的影片明显增多,着重表现边缘女性非常规式的生活状态,揭示她们自我执着的独立人格,呈现其孤独意识和生命体验.上述变化使侯孝贤电影具备了广阔的表现范围、 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自觉的文化意识,是对以往创作的发展与有益补充,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生活质感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界关于王国维“真景物”、“真感情”的阐释历来多有分歧,其实,这是两个包蕴丰富、需要多维解读的概念。所谓“真景物”,是指诗人以自由空明的心态直观把握外在景物,经由创造性的艺术传达而写之于诗词中的自然、逼真、富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感性图景;“真感情”则指创作主体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身对宇宙人生真诚、激动的情感反应,并通过独创的诗艺形式表现出的个性化的人类情感。王国维认为,写出“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诗词文本都可称之为有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都是含有“情”、“景”两种质素的艺术存在,只是两者之中的情、景各有不同的特性和迥异的组合形态。“真景物”、“真感情”既可以指一首诗词的整体,也可以是其中的个别诗行或词句。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他的“境界”说同刘勰的《文心雕龙》、金圣叹小说批评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王国维提出“境界”说把意境研讨推到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正在于一方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和终结,同时又是走向中国现代的先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国维“境界”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它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征。 王国维的“境界”说形成经过了中唐以前蕴酿时期,中晚唐成熟期,宋以后不断发展的系统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具…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诞生,促进了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形成.透视分析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电子空间的构造,各类媒介技术在其空间创造活动中所表征的,是一个逐渐复制人类身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至于不同生命能量汇聚形式的过程.这样一个由科学与艺术共同创造出来的、目前被称为网络沉浸式交互艺术的生命能量空间,在模糊现实与幻觉边界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存在的本源,创造一种艺术化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任何的哲学境界,都代表哲人类认识水平的一定高度,它都会拓展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知的意识空间。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着重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一种境界或对或错都在把人导引到一定境界的层面上来,而他的境界也只能是他或他所影响的“那群人”的境界。我们还需用另一种哲学境界去提纯或升华人类的意识,以求我们的意识达到一种真正高度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如何恢复人的文化身份 ,是汪曾祺文本着力解决的问题。他的解决途径是语言 ,不仅在人物对话中 ,更在叙述人的叙述中 ,为人物建构精神的家园 ,让每一个人恢复他自己的说话方式 ,恢复他本来的生活状态。建构并安居在他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世界 ,是汪曾祺的文学文本致力完成的唯一的一件事。让“人”像他本来应该的样子表达着并生活着 ,是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忠恕关系是体用关系,不是恕涵盖忠;忠恕不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的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是不对的;忠恕之道在现代社会的贯彻应该注重其本有含义,也就是强调对自我的约束和限制,同时也要注重现代社会的特点,融入人格独立,彼此尊重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15.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粱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语言极富口语色彩,这表明他努力返回民间日常生活的本相,力图恢复个体文化属性的意图。另一方面,汪曾祺小说语言并不等同于粗糙毛茸质感无序的日常生活,而是具有极其浓郁的文化诗性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汪曾祺力图彰显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的艺术动机。  相似文献   

17.
张志杰 《学术交流》2006,1(8):167-169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是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件刻画出来的,其中“借剑杀人”就是成功的一例。在这个事件中,王熙凤的极富心机、擅权术及阴险狡诈、手段毒辣等性格特征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权社会是形成王熙凤性格的根本原因,是男权社会的罪恶扭曲了这个女性的灵魂,使她变得如此卑劣。这一事件再次向我们证明:在以男性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女人是否守妇道,是否敢于向男权社会挑战,都会成为男权制度下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18.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02,29(4):83-89
对于生活的创造力量、永恒生命运动原则的热情肯定 ,同宗白华对于自然的深情渴望、生命直觉的感动联系在一起 ,并从歌德的文学创作中获得进一步的确认。而无限创造的生命欲求 ,则催生了“人生艺术化”的理想热情。正是在歌德式“唯动主义”的创造性生命人格启示下 ,会合中国老庄的人格理想、魏晋时代的人生实践 ,宗白华完美地构造出了一个情深于中、静处于外的人生世界———“超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周恩来的人生哲学既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共同的理想信仰、价值准则、人生追求,使他们的人生哲学呈现出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其差异也显而易见:毛泽东的性格以"虎气"为主,气质上豪迈奔放,具有浓郁的诗人情怀,趋于英雄人格;周恩来的性格以柔韧见长,气质上儒雅谦逊,具有博大的贤者胸怀,趋于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