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古汉語里的系詞問題,是汉語語法史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呂叔湘先生曾經說过:“語法史上有些問題曾經开展过討論,象‘是’的系詞用法出現的时代,或者擴大一点說是上古汉語里的系詞問題,象上古汉語否定句里的宾語位置問題,都还沒有确定的結論,有待于繼續探討”(見《汉語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一文,載《中國語文》1961年4月号)。这的确是“有待于繼續探討”的問題之一;因为目前的流行說法,依我們看來,并不符合于語言实际。目前的流行說法,可以拿王力先生和洪誠先生的說法作代表。王力先生在《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文中認为“表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共十二节,分三部分。前四节重在批判胡适的詩三百言字解;中四节重在說明汉語助詞的特征和它在語句组织上的作用。末四节重在說明助詞和一般虛詞的关系,也即汉語虚詞从全虚到半虚的演化問题。現将全文分上、中、下三期发表。  相似文献   

3.
一、問題的提出; 二、詞類的定义問題; 三、詞义和詞類的關係; 四、形态和詞類的關係; 五、句法和詞類的關係; 六、結論。一、問題的提出關於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有兩种相反的意見。有人認为漢語是沒有詞類的,也有人認为漢語是有詞類的。苏联語言学界对於这一个問題还沒有一致的看法。最近  相似文献   

4.
漢語的詞类划分問題是我們这几年來在語法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問題之一。对这个問題,我們的認識一直不很明确。就所讀过的語法著作來看,語法学家們的意見有同有異,其差異表現在分类数目不同,所用的朮語及其內容不同币脖憩F在对具体的詞的归类不同。例如,“能、会、該、須、敢”之类,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和中國科学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語法講話》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划入“副詞”;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也划入“副詞”,叫作“限制詞”。“來、去、上、下、進、出”之类,黎錦熙、刘世儒《中國語法教材》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但和“方所詞”結合时  相似文献   

5.
一、造詞單位的問題 杨柳桥先生在“中国语文”1957年1月号上發表了“汉语語法中字和詞的问题”一篇文章。杨先生肯定了許紹早对傅子东在字和词方面存在的模糊看法的批评。傅子东說:“詞由形体、声音、  相似文献   

6.
提出這個問題,起初是因為一般語法書對於這個問題談得很少,而初學語法的人在分析句子的時候却常常在這一問题上感到困難;后來過細一想,才覺得這個问题倒也重要,因為它显然是荌娴秸麄€語法系統的問題的。舉個例子說,“東方红”这句句子,如果認為是“完全句”,分析起來就是“東方‖红”;如果認為是“省略句”,當然就要分析為“東方‖( )\红”。对一句句子作這樣或那樣的分析,正說明了对“省略”的看法实際上是受對於整個语法系统的看法支配的。這正如過分誇大汉語的一般性的人在分析句子的時候往往会强以西文的義例律汉語,说什么“句未有无动词者”(章士釗:中等國文典.頁23),而過分誇大漢語的特殊性的人也當然會因為找不到汉语詞儿的“變格”“變位”而得出“詞无定品”或“漢語根本没有词類”的結論。  相似文献   

7.
由于汉語語言結構的特点,汉語的借詞不但是汉語历史詞彙学的一个問題,而且是有关汉語結構理論的一个極其重要的问題(虽然是消極方面的)。大多数研究汉語的学者認为,在某种意义上說,汉語总是单音节的語言,虽然他們在这个問題上的意見有許多細微的区別。这里我沒有必要鑽进这些細节,因为我已經有个机会更詳細地对中国的語言学家们說过我在这一方面的看法。为着目前的目的,讓我重复指出,在汉語里,音节單位不但在音位学上,而且在句法学和形态学上,都經常地起着特殊的結構作用(我对这事实并沒有什么怀疑),也就够了:一般的情形,在汉語里,某一語言結合物之分  相似文献   

8.
九虛詞的形成于是,再进一步,我們也就可以从文法上說明“言”字所以訓“而”訓“以”也觉辞义通順的理由。这就有关汉語文法中虛詞演变的問題了,也就是接触到本文所要討論的助词和一般虛詞的关系問題了。汉语虛詞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我想可能有三方面:(一)是这个詞或这个字的本身一  相似文献   

9.
一朱德熙、卢甲文、馬真三位同志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年第4期,51—64頁上发表了一篇題为《关于动詞形容詞“名物化”的問題》的論文,对現在流行的一种企图解决汉語一詞多类現象的理論。即“动詞形容詞名物化”的理論提出評論,附带地也对高名凱的詞类理論提出意見。我們細讀这篇論文之后,觉得这篇論文,正如某些人所說的,①的确是給划分汉語詞类問題打开了一个缺口,但是从这缺口里流出的水却沒有流入他們所希望流入的渠道,相反地,却正好流入了他們所批評的汉語实詞沒有固定詞类的理論的大河、因为这篇論文虽然正当地批評了名物化理論的某些論点,但也有許多矛盾的論証,它不能証明作者們所认为正确的理論,它实际上反而証明了作者們所坚决反对的学說。  相似文献   

10.
五从训诂学修辞学和文法学說明助詞有无意义的問題讲到这儿,我們还要提出几个反問:既不应把“言”字看作連詞,为什么他們訓“而”訓“以”也觉辞义通順呢?假使我們綜观三百篇中的“言”字,那么訓“而”訓“以”,也不能說沒有理由。例如《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鄘风:載馳》“驅馬悠悠,言至于漕”诸句,訓“言”为“以”似很恰当。《邶风:泉水》“还車言迈”句,郑箋云:“言还車者嫁时乘来,今思乘以归”,可知郑玄也是訓“言”为“以”至如《郑风:女曰雞鳴》“弋言加之”,《小雅:彤弓》“受言藏之”,《小雅:瓠叶》“酌言尝之”’,《魯頌:有閟》“醉言舞”之类,上下都是动詞,用  相似文献   

11.
據由助詞標示訊息之來源,從而表達說話者對陳述內容真實性的相信程度。作為一個語法類別,許多語言衰的據由用法已受到廣泛研究,但至今尚未引起華人語言學家的注意。通過觀察生活中使用的粤語,筆者發現粤語至少有兩個據由助詞,即"(?)"和"嚟"。"(?)"是"引述據由"助詞,表示提供的訊息屬於轉述,說話者不保證它的真實、準確性。"嚟"是"推理據由"助詞,表示所述事情是憑據跡象推理出來的。本文除了分析這兩個據由助詞的語法特點,還綜合比較了兩者的用途和句法。  相似文献   

12.
介词有人称之为副动詞,如吳文士同志的《語法讲义(初稿)》(1953年9月上海东方书店第一版)、郎峻章同志的《汉語語法》(《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1955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孺牛同志的《大众語文学习手冊》(1957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为什么把已經习用的“介詞”改称为“副动詞”呢?陈书农同志說:“介詞是从动詞中衍化出来的一系列的詞。”(陈著《现代汉语语法》63頁)因此他虽然沒有把介詞称为副动詞,但仍把介詞当作动詞中的一类。这些看法和做法大概是受了王力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影响的結果。王力先生在1952年4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关于究竟甚麽是文学語言,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說:“文学語言就是書面語”。也有人說:“文学語言就是民族語言”。还有人認为:文学語言这一名詞是由其他民族語言翻譯过來的,譯的“不大妥当”,应当改譯为“标准語”。但,最流行的却是用“文藝語言”代替了文学語言。这种主張的最大錯誤是:一方面不適当的誇大了文学作品中的語言(文藝語言)的社会作用(实际上,有这种主張的人并沒有真正知道“文藝語言”倒底是甚麽);另一方面,又把語言和文学的关系神  相似文献   

14.
我們研究汉語历史語音学,常常碰到的,就是对过去音韻学家所安排的資料如何认识的問題。这些問題之所以发生,倒不完全在于他们所用的說明工具不很清楚,而有些地方事实上是在于我們考察得是否全面,是否能接触到他們原来的审音基础而不是专从外表形式去看。问題很多,我现在就談談《切韻》里面所謂“重紐”的問題。这个問題直到现在还相当令人困惑,还沒有好好解决,我現在就略談一下。本文的內容分三部分,首先是說明《切韻》重紐的性貭和分类的根据,其次是說明重紐的来源和分类的例証。最后則涉及过去等韵学上的一些有关的问題,然后对三等韵和重紐的拟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重紐”是指《广韻》(即《切韻》)某些三等韵中同是开口或同是合口有两套喉牙唇(喉音、舌根音、双唇音)声母的字。根据陈澧反切系联的原則,《切韻》同音字不分两切語,其两切語下字同类者則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重紐”的反切上字同属一类,它們中間的差別只能从韻母方面去寻求。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音位学是語音學里面一个重要構成部分。在實用價值上,這種研究工作對於語音教學、語言調查研究、制定文字以及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着的文字改革工作有重大的意義。從理論意義來說,音位的研究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沒有這種研究,我們對於語言的詞彙、語法的現况及其歷史發展便無法理解。斯大林在他的關於語言的天才著作里很清楚地强調了語言的語音構造對於人們的思想的形成和言語交際方面的作用。“不論人底頭腦中產生什麼樣的思想,它只有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在語  相似文献   

16.
一 關於連詞“和”的用法,許多語法學家認為“一般只連接名詞、代詞或者以名詞為中心的詞組。”(初級中學《漢語》課本。這種看法有相當的代表性。)至於連接動詞、形容詞和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片語呢?那看法就很不一致。有的專家的語法書根本沒提到,如王力的《漢語語法綱要》。多數語法書提到了,但同時提出了許多限制條件。而這些條件,各家的說法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以探討。  相似文献   

17.
詞义和概念     
一詞义和概念的关系是語言学理論中的最复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爭論很多。近年来,这个問題也已經引起了我国语言学家的兴趣,发表了好几篇有关的文章,看了之后,得益不小。但是,对有些問題的看法也不尽同意,想提出来討論,以求得正确的认识。詞义是一种复杂的語言現象,它一方面和客观事物或現象有联系,是它們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反映,因而詞义就和心理意識和邏輯思維現象有着紧密的、錯纵复杂的联系。另一方面,詞义是語言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和語言系统的其他組成要素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苏联語言学家B.B.維諾格拉多夫說得好:“詞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和該詞表示的概念的相应关系(如:  相似文献   

18.
《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1期许进先生《疑问句句尾“为”的词性》(以下简称《疑》)把关于“何以……为?”句尾的“为”的词性的意见归纳为三种:1.语气词,此说见于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王力《古代汉语》(1962年版)等等;2.介词(介字)、语气词(作为“哉”字  相似文献   

19.
畧論汉語动詞的重迭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汉語的实詞,除代詞外,每一类都有一部分可以重迭使用,經常重迭使用实詞,可說是汉語的特点之一。汉語各类实詞中,最常重迭使用的是形容詞,其次要算动詞。汉語动詞的重迭方法和作用也甚繁多,有必要来探索一下。在談到汉語动詞的重迭方法和作用之前,得先把动詞重迭的范围划清一下。汉語里,表示动作数量的方式有一种是即用表示动作的动詞來表示动量的,例如“笑了一笑”“想一想”。由于这种語言格式里重复使用了同一的动詞,因此有些人认为这也是  相似文献   

20.
克雷斯托夫(D.Christoff)著《自由的研究》(1957,220页)是研究价值哲学的。自由本来可以說就是沙特(Sartre)的“为我”的属性或本貭,但这样的表述在存在主义者的語言中是矛盾的,所以最好还是把自由看做动态的自我从其本貭中解放出来的手段。由于大陆哲学具有这种动力作用的自由观,无怪乎作者談解放此談自由更加感觉有味了。“解放”一詞就指着价值締造的过程,选用这个詞就是要避免“創造价值”一类预期理由的术語。著者在价值論上虽非典型的客观主义者,但他也沒有因为决不会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