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狭义货币及其各组合分量的需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和狭义货币的需求函数.实证结果表明现金、活期存款和狭义货币与收入、价格水平、利率和货币化进程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之和,原因在于中国存在货币化现象,货币存量的增加除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还要满足经济货币化的那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泰虎落难记     
<正> 泰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被誉为亚洲第五“小虎”。但自1997年7月以来,泰珠贬值幅度已超过38%.昔日虎虎生气的“亚洲第五小虎”泰国大有“病猫”之势。 一、汇率制度脆弱,金融调控体制不健全 泰国长期实行的是与美元挂购的汇率政策,这种汇率体制因美元是世界性储备货币而带来了贸易交往过程中的许多方便;但在浮动汇率成为国际汇率制度主流的情况下,人为固定本币与美元之问的比价后,本币的强弱更多的取决于被钉住国的经济表现,被钉住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性的变化对钉住目的经济运行有直接影响。1997年以来,美元对日元大幅度升值,而泰国金融危  相似文献   

3.
由于政府采取紧缩政策的效应初显,今年第3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开始趋缓,GDP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和16.2%,比上季度回落0.5和1.5个百分点,但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前三个季度GDP增长10.7%。工业增加值增长17.2%。从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来看,消费需求稳中趋升。投资需求依然强劲。净出口继续扩大,外部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走势来看,第4季度还会继续回落。即使如此,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在10.5%上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之"病",是"热症"不是"寒症",是"虚热"不是"实热",其"病根"在于货币超发、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0,(45):10-10
美联储继续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严重冲击本已处于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高企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使之再度面临粮食和食品等局部价格上涨形势。中国原以为可控的通膨预期,出现了新变数。相应的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是继续积极、适度宽松,还是应逐步回归稳健常态而适度收紧?公众和决策层都在对物价和通胀走势进行预测与判断。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加速上扬,令世界瞩目。GDP增长11.4%,CPI上涨4.8%。2008年次贷危机扩大,加速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国际金融动荡调整加剧。受此影响,国内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危机继续积累,政府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年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加强了行政干预,妨碍了竞争政策的深度调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制复归,加剧了结构失衡。基于此,稳妥的政策操作和深度的调整改革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李锦 《经营管理者》2014,(11):21-21
前几目,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60多万户,同比增长超过50%,截至9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有2.4亿人,比去年增长99%。我听了很高兴,认为这是政策红利的刺激。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责成工商部门对企业注册登记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现在,这项改革落地了,效果也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与增长回落的普遍预期相左,今年1季度,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持续强劲与货币供应和贷款投放偏多偏快的相互作用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GDP增长10.2%。鉴于产能过剩加剧,货币政策适度趋紧是必要的,但政策调控很难解决体制障碍造成的问题。重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取向是正确的,放松政府管制和减少市场干预,增加汇率浮动幅度和灵活性,实属明智之举。不过,一些安排与此相悖,一些选择的实际效果也无保障,需要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4,(9):26-27
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万亿元,增长10.1%,财政赤字1.2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相似文献   

10.
一、西方各国抑制通胀的主要做法(一)控制住货币发行量这个总“闸门”。战后50年来,德国的通胀率基本控制在2-4%幅度内,短期内最高时也从未超过7%。与此相关联,德国货币马克也成为当代世界最稳定的货币之一,享有欧洲货币体系的“定锚币种”之称。德国抑制通胀的秘诀在于坚决控制货币发行总量。它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联邦银行。这家银行是德国货币发行的唯一机关,拥有完全的独立性,即能独立决定货币的发行总量而不受政府的干预。从组织机制度上讲,联邦银行行长既非政府官员,也不由政府委派,其当选的条件却往往是无党无派人…  相似文献   

11.
与年初的普遍预期相反,中国经济不仅尚未趋缓。反而呈加速之势,第一季度GDP增长11.1%,CPI上涨27%。如果不是简单地讨论增长偏快还是过热,而是考察经济失衡加剧和政策效应不佳及其潜藏的风险和危机,那么,也许可以做出经济运行和发展有欠正常的判断,政策操作和体制调整也需要转换角度,做深、做细、做实。  相似文献   

12.
徐斌 《经理人》2008,(1):26-26
2007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8年经济的重要指示就是,“防止经济偏快转为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具体实施政策就是稳健财政和从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到“从紧”这是10年来首次。货币从紧政策会不会导致2008年银根紧缩、企业融资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3.
曾勇 《决策与信息》2009,(11):181-182
本文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在于国际储备货币不均衡的一国信用机制,通过分析在当前世界货币体系下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困难性,提出应当建立以超主权货币为目标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的过渡机制以促进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研究这一现象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和金融深化过程中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国内现有研究对我国货币错配的测度存在较严重的偏误。本文在纠正现有研究存在的偏误的基础上,以更为合理的方法、指标选择和数据采集具体测量了我国1986 ̄2005年这20年间的货币错配程度,发现我国总体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但并非这20年都维持在同样的水平,而是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上升、回落和回涨这4个演变阶段。本文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作出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裴琳 《决策与信息》2010,(6):186-186
本文将主要从M2/GDP的两种增长方式和货币的五个基本职能出发,结合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总结我国M2/GDP偏高的原因,货币的僵化和低能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并由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星凯 《经理人》2011,(8):26-26
据央行公布的6月末货币信贷数据,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2.5和9.2个百分点,但增长仍然超过预期,7月中旬之前,央行连续8周进行货币净投放。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是上海经济出彩的一年 尽管“九五”期间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曾呈现逐年沉降的趋势,1996、1997年分别是13%和12.7%,1998、1999年增速先后降到10.1%和10.2%,按此情况,虽然把2000年的经济增速指标定在9%左右,但据现在的预测,实际将比原定指标高出近2个百分点,即2000年经济增速预计可达10.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协作的最优政策模型,研究了通货膨胀的稳定性与最优通胀.分析结果表明,通胀的稳定性需要政策制定者利用政策规则促进市场结构向有利于维持通胀稳定的市场竞争结构、货币需求偏好以及市场预期方向运动,经济增长中 Ramsey 均衡的最优通胀是零边界,零边界的最优通胀水平依赖于市场微观机制和政策机制.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协作机制的 Ramsey 均衡下,政府能够使用政策让通货膨胀向最优路径运动,政府也能够影响市场结构促使最优通胀的实现. 经分析证实,没有证据表明最优的通胀率为 2%.  相似文献   

19.
彭伟 《经营管理者》2014,(25):201-202
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易纲就观察到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持续高于真实GN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面对这一"中国货币增长之谜"。易纲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研究表明中国在1979-1984年经济快速货币化,在此期间,农业部门实行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的迅速增长都产生了对货币的额外需求。因此,大部分"超额货币"是被新的货币化经济吸收了,所以在此期间的通货膨胀比较缓和(易纲,1991)。而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  相似文献   

20.
刘梦溪 《领导文萃》2009,(4):119-122
探春的新经济政策所包含的改革的内容是很尖锐的.实施得也非常果断,但尚称平稳,不属于激进的改革。和宋朝的王安石不同,和晚清的康梁也不同。所以如此,与薛宝钗对待改革的态度以及她的运筹帷幄有直接关系。薛宝钗在探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特别积极的态度,但也不是反对,而是每行一事都顾及后果.特别对贾府上下的人际关系了若指掌.虽无开辟之力.却有审时度势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