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自然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以绝对化为特征,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这一基本事实,从而割裂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人的价值终究应在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过程中空现。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论的理性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人类中心论的曲解密切相关,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类中心论的合理重构。合理重构人类中心论必须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确立人的社会目的,确保人的整体利益,提高人对自然的责任心。新人类中心论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人类的主导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以人类自身为研究的出发点,却不以人为中心;又以生态学知识为基础,却不以自然为中心,透过生态科学对自然整体的了解,重新审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事实,得出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的结论,基于这种认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及环境问题,分析批判了当今环境伦理学界存在的“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论与现时代的生态危机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中心论否定自然的独立价值,这种思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生态系统恶化。而生态中心论认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的独立价值,保护自然物种的多样性,这是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刘文英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蕴涵在"参赞化育"这一命题中,并集中进行了两点阐释,其一是人类参赞化育的前提以及人类何以能够参赞化育,其二是人类以何种方式参赞化育。刘文英先生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为"泛仁论的生态伦理",认为儒家主张人类以道德自觉的方式来参赞天地自然万物的化育,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一种具有道德情感的和谐关系,并由此承担起参赞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刘文英先生不同意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归结为人类中心论,但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论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内涵,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只能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而儒家式的人类中心论,则是以人类的道义为中心,其结果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承担起责任义务和付出道德关怀。刘文英先生所概括的"泛仁论的生态伦理"思想,事实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类中心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道义型"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康德开启的认识论转向的逻辑导致了主观主义,与生态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关。克鲁泡特金的经验自然主义忽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其逻辑会导致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本体论。布克钦提出辩证自然主义,把自然与社会视为一个渐进发展进化的连续统,试图超越主观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从而克服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生态本体论的对立。但是布克钦生态伦理本体论思想存在着自然观上以互助取代斗争、方法论上以肯定取代否定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 ,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 ;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 )人合一 ,并要求人们在“制 (顺 )天命而用之”的同时 ,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 ,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10.
李其云 《南都学坛》2012,32(2):72-73
艾米莉.狄金森以自然为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首诗歌,通过诗人对自然的体验与认识,聆听自然的声音,阐释人类对自然造成了破坏与掠夺、人类要尊重自然神秘的一面、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等观点,从而在进一步深化认识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同时,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这种辩证关系不但产生了人化自然,同时也导致了自然对人的异化.自然对人异化的最集中表现就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消除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与地理环境的双重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是通过人化自然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休闲自古有之,而新时代的休闲有更深的发展蕴境.休闲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向大自然的回归;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的再现.总之,休闲是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自产生时起就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价值主体性地位不应受到削弱或否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并加强了这一认识,而且,它没有片面、狭隘地理解人的主体性,为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自产生时起就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是一部实现自然对人的价值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的价值主体性地位不应受到削弱或否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肯定并加强了这一认识,而且,它没有片面、狭隘地理解人的主体性,为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不是世界存在的中心,而是人类全部活动和思考的中心,它是人对其与自然界关系及其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器乐艺术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多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体认、相互依赖的内在关系,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性的体现,也是分析中国器乐演奏艺术生态美学意义的基础。中国器乐艺术的生态美学意义是从两个层次体现出来的:首先是乐器的质材选取、演奏方式方面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相互支持;其次是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诗歌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信息,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文明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朴素的敬畏与顺从;在游牧和农耕社会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有限开发及初步利用的特点;在工业文明时期主要表现为人对于自然的无限开发和由之而产生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而引发人类对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唯利是图价值观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限制 ,体现了人类自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都体现出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