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吴军 《社区》2013,(29):42-42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顿饭或吃的东西。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皇帝与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处处都投射下皇帝与皇帝制度的浓重影子。因而中国古代历史上象征着国家政权的皇帝和皇帝制度便自然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开创者,秦始皇这...  相似文献   

3.
罗鸣 《中华魂》2014,(15):42-42
何谓“皇帝心理”?末代皇帝溥仪在“文革”期间“劳动改造”时曾对人说:“一个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他举例说:他当年做皇帝时,宫里有个姓黄的小太监,黄姓令他不爽,硬把人家改姓黑。由此观之,所谓“皇帝心理”,其实就是“独裁心理”。在封建制度下的皇帝,一言九鼎,至高无上,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一旦拥有这种特权,就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的“皇帝心理”。有了这种“皇帝心理”,再经过人的“吹”“拍”“抬”“捧”,就越发肆无忌惮、狂妄至极。  相似文献   

4.
刀尔登 《社区》2012,(32):47-48
贪玩的年轻皇帝,代有其人,花样百出。如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这样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5.
《社区》2014,(14):42-42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坐拥世间富贵荣华。可是也有皇帝崇尚节俭,并且毕其生如一日的,在这些皇帝中,道光帝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他不仅把节俭看成是人生的乐趣和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变迁,宋朝社会隐现着激进思潮,君主神圣的观念有所减弱。历史营造出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产生了与皇帝共天下的士大夫政治。广大士大夫为维护政治稳定和自身利益,比以往更多地体现出历史责任感和自尊。他们敢于激烈地抨击皇帝,公开抵制皇帝的不当旨令,利用神权和史官之权制约皇帝,并强化对皇帝的儒家思想教育。从而限制着皇权膨胀,并在许多情况下取得成功。宋代没有出现暴君,古代文化“造极”于宋代,这与士大夫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被迫光皇帝革职查办的原因,从前一直认为是由于受琦善、伊里布·奕山等人的诬陷,以及道光皇帝被英军的威势所吓而致。本文认为这不是林则徐被革职的全部原因。林则徐等人到广州后,尽改道光皇帝给他的既定方针,采取的禁烟措施与前不一,不能顺承“天朝圣意”,触怒了道光皇帝,是林则徐被革职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有个现象颇有点耐人寻味:但凡笃好文艺并有些成就的皇帝(包括一些没正式当上皇帝又几乎当上皇帝的),不仅政绩不佳,且大都弄得同破身亡“不得血食”。  相似文献   

9.
想不想当皇帝是一回事,当不当得了皇帝是另一回事。人的一生,只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就行了,像楚霸王项羽那样。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的王朝,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个个是一般高的娃娃皇帝。这样的皇帝阵容,对一个朝代来讲,已经到了日暮途穷了。  相似文献   

11.
李伟 《社区》2010,(20):13-13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宫廷戏里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是否真的在皇帝的圣旨上皆由这八个字开头呢?  相似文献   

12.
想不想当皇帝是一回事,当不当得了皇帝是另一回事。人的一生,只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就行了,像楚霸王项羽那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皇帝代表国家的主宰,没有任何一种世俗的权力凌驾其上或与它抗衡,他可以把一切事权都容纳进去,举凡国家生活的所有领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法律的、宗教的一切事务,以及国家生活的整体和任何一个局部事务——中央的、地方的大或小、重要与轻微之务,都可囊括在皇权范围内。从这个角度说,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至大无涯的。但透过“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表象,我们不能不承认皇帝并不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也处于制约之中。一、皇帝只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皇帝之所以能登上这个至高无上的宝座,独揽大权,君临…  相似文献   

14.
秦汉廷议制度试析高焕祥秦汉时期。绝对皇权尚未形成,皇帝大权还有些制约。其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廷议制度.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因而,廷议成为秦汉帝国决策中枢进行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大政方针的制定起了不可忽...  相似文献   

15.
孙琼歌 《可乐》2011,(8):53-53
西汉大才子东方朔,当年也是个没人赏识的可怜虫,凭着一篇长达三千多片竹简的自荐信,倒是攀上了皇帝,可汉武帝身边人才济济,哪轮得着他?他只得了个“待诏公车”的小官,整天见不到皇帝一面。眼看满肚子才华要烂在肚子里了,东方朔很着急。怎样才能让皇帝发现自己呢?这天,东方朔闲逛中碰到几个侏儒,顿时有了主意。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皇后生存状态与后权的式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皇后从初期独尊有为到末年贬抑无为,生存状态呈不断恶化趋势,主要与皇帝“废后”打压、宠妃恃宠挑衅有密切关系。究其深层原因,特殊选妃制度使后妃处于完全依附状态,后权缺乏制度保障,皇帝退回深官导致后权急剧萎缩。这种状况产生深远影响,皇后对皇帝的规劝效能丧失,后权式微,进而恶化储君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莽的“市平”制度和“利息论”汤标中王莽(前45──后23)新朝创始人,魏君六城(今河南省大名县)人。汉元帝皇后侄,西汉哀帝死,平帝立。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了年仅2岁的刘婴为皇帝。公元8年,废弃刘婴,自己由“假皇帝”变为真皇...  相似文献   

18.
祁谷 《百姓生活》2013,(12):58-58
清朝大内秘档,指的是清政府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里的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进呈并经皇帝批阅过的奏章、朱谕;皇帝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会典、历科殿试的卷子等等。围绕这批重要档案,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演绎了一出令人扼腕而叹的“伤心剧”。  相似文献   

19.
青丝 《社区》2014,(8):39-39
不少人读史都习惯于脸谱化,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若是按照这一标准解读明英宗,就很困难:他宠信太监王振,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又受宦官的怂恿,好大喜功,御驾亲征瓦刺,结果惨败被俘,这也是历代皇帝里的头一个;他前后做了两次皇帝,复辟后听信谗言,诛杀功臣于谦……如此政绩,无疑是一个昏昧无能的皇帝。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7,(7):53-54
据说,史上死得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