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亦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俄文中是同一个词组。在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作为单一、完整的制度的概念,系由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3月第一次提出的,以此反映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成熟性的社会关系。1977年苏联颁布的新宪法首次对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作了全面的说明,这一概念就作为国家根本法的调整对象被肯定下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模式地位的政治体制形成于三十年代中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它是影响和制约苏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进程的最强大的因素,如同苏联的经济体制一样,它在继苏联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建立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显示了其作为模式的重大作用,而在今天它正经受着社会主义改革浪潮的冲击。抛弃僵化的旧政治体制模式,重新确立适合各自国情的新体制,已被证明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真正途径,也是当代世界进步的一大趋势。因此,事实求是地揭示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化的历史性进程,创立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明显,以致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鉴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所形成的政治体制,不仅直接影响着本国的政治、经济生活,而且也会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探讨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是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 ,二是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这套政治制度 ,既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高效性 ,也存在着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针对政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 ,大胆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效 ,也积累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正式确立。这种政治体制主要以当时苏联的政治体制为蓝本,同时吸收了革命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经验,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主要表现在:(1)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和党的主要领导人;(2)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3)在干部问题上,由党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这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还未被完全消灭,中央人民政府面临着政治、军事、外…  相似文献   

6.
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二是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这套政治制度,既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高效性,也存在着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针对政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入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效,也积累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苏联出版的书刊中早就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马尔钦柯在《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体制》一书中概括地分析了以前就这一课题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后所获得的材料,对一些有争议的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的三十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三十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进步及与之适应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经济腾飞所必要的能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当前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其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的特点及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旨在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应用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及其相关的制度。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是这种国体的表现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以及革命传统和民族特点等实际情况的差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中国作为东方社会主义大国,有自己更为特殊的国情,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也必然会带有自身更加鲜明的特色。认真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其基本特色,把握其特质,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制度发展的先进成果.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是民主制度化和社会法治化.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过来的,政治文明的遗产不多,传统体制的痕迹较浓,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病都与此有关.同我国整个社会形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必须通过改革来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时期的哲学也渐渐被人淡忘,乏人问津,但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哲学政治化的背景下,由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错误前提的误导,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也只能成为粉饰现实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齐兰英,刘亚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的前提下,革除具体政治制度的某些弊端和运行机构中某些缺陷,以促...  相似文献   

15.
乐松 《中华魂》2013,(7):22-24
近期,"宪政"再次成为一些媒介热议的问题。主张将宪政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和目标模式的"宪政说",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向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在用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逐步取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误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坚定对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中期,苏联经济虽然没有衰退,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其增长速度受到限制。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受限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落后状况,保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苏联现实生活中的首要矛盾是: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成功,原则上先进的政治体制也已建立,但是经济基础却极其脆弱。我们在一句列宁式的  相似文献   

17.
苏联政治体制是一种官僚化体制.这种官僚体制具有封建性和资本性的两面性质.随着苏联官僚的特权化,苏联官僚政治体制的资本性和封建性因素日益腐蚀着社会主义的机体,并逐步把它蛀空,最后苏联官僚政治体制的彻底腐化,导致社会主义苏联蜕去社会主义的外壳而演变为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为新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进行了理论 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发展中国政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 政治发展目标,通过革命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国体和政体,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这些理论成果为新 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9.
今天,谁也不否认,苏联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集权在苏联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苏联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我们的理论界发表的探讨苏联体制问题的文章,大多论述其经济体制,较少涉及政治体制;对苏联民族问题的讨论也仅限于纯民族问题,而把民族问题与政治体制联系起来立论的文字更为鲜见。然而,苏联的民族问题对于其政治、经济体制是有着紧密关系和重要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新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内外交困的囧境下,启动了意识形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竟是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苏联统一民族国家的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笔者以激进民主化为视角,考察苏联激进民主主义形成的社会基础,分析激进民主化与苏联解体的内在必然性,旨在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悲剧总结激进民主主义的风险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