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个人贫困观和结构贫困观,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贫困致因理论.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普遍认为统治者应该对百姓的贫困负主要责任,并提出了一系列如何让百姓脱贫致富的设想,其贫困致因的核心思想可归为贫困结构观.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为核心内涵,并嵌入先秦儒家“天命”思想体系中的“贫困天定论”的影响超过了其贫困结构观,并内化为一种世俗的道德信仰或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个体思维、群体意识及统治理念.在许多国人潜意识中,至今仍然认同具有宿命色彩的“富贵在天”.以“责怪受害者”为核心内涵的个人贫困观在中国社会中没有成为主流贫困观  相似文献   

2.
贫困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个抽象概念,通过操作化可以得到量化的贫困指数,以便定量研究贫困问题.从资本的视角可以将贫困分为经济资本贫困、社会关系资本贫困和人力资本贫困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操作化,构建了贫困指数的三级指标体系框架.采用调查研究方式,在安徽省农村地区采集个体样本.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检验贫困的三个维度,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高阶因子分析技术检验贫困指数的指标体系,再次计算它们的权重,从而构建了贫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货膨胀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从货币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以此形成了通货膨胀研究的货币论范式。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绝大多数都从货币流通的视角研究传统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通货膨胀,但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则并未形成体系和范式。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由价值结构到价格结构的分析是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价值论范式的基本脉络。价值结构——价格结构的分析主线和逻辑脉络无疑将会丰富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的关于通货膨胀相关理论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贫困理论的发展轨迹和层次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所指的贫困理论,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角度对贫困进行研究,是把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主要不是作为一种政治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贫困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贫困的一般理论、贫困的发展理论和一国内的贫困理论。而贫困理论则是由贫困的一般理论、反贫困理论和维护贫困理论三个部分组成,它与贫困理论的三个层次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贫困研究多为静态分析范式。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贫困研究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暂时贫困、长期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是动态贫困的三种主要形态。在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冲击下,暂时贫困会演变为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就是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贫困。最极端的长期贫困是将贫困带入坟墓并传递给子代,致使其子代从人生之初即陷入贫困。长期贫困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个:持续时间长、代际传递、脆弱性。长期贫困的定量分析是制定有效反贫困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贫困研究存在经济视角、能力视角和社会视角,它们分别关注经济贫困、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斥,与此相适应,贫困治理也经历了一个范式转变的过程:在治理主体上,从民间慈善为主到以政府救助为主,进而到政府、企业界、民间组织共同治理贫困;在治理方式上,从救助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进而到参与式扶贫;在治理目标上,从强调改善经济贫困,到强调克服能力贫困,进而到强调缓解社会排斥.贫困治理范式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本文提出了知识贫困的概念 ,并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论述知识贫困、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的定义、度量和相互关系。文章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知识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仍有大量的人口处于知识贫困状态 ,而且知识贫困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在新世纪 ,知识贫困将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知识资源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 ,也是其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减贫战略应该从单纯关注收入贫困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贫困  相似文献   

8.
阶层分化与认同视野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德薇 《学术界》2012,(3):55-65,28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形式。当前的研究提供了三种解释范式:"体制论"或结构论范式、"利益论"或利益博弈论范式、"发泄论"或宣泄论范式,分别代表了政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学科视角。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阶层论"或阶层认同论的解释范式,认为社会阶层分化、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阶层认同矛盾、社会集体认同分裂是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深层原因。减少阶层冲突,使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合理化,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重塑社会认同,是防范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国贫困问题研究视角的几个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普万 《人文杂志》2003,(2):158-159
在中国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 ,贫困问题也将由以绝对贫困为主过渡到以相对贫困为主。与此相适应 ,对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的视野也应相应转化 ,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 ,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 ;改变政策取向 ,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 ;拓宽研究范围 ,从研究物质贫困向研究人文贫困转化 ;转变研究方法 ,从一般经济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绩效激励是政府组织管理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变,时逢世界公共行政理论范式变化最为迅猛的时代。文章立足公共行政理论范式的变化,重点讨论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时代作为激励参照基础的绩效观的变化,结合各理论范式对时代的意义以及难以回应的公共问题的挑战,引出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并在该理论的框架内对政府绩效激励进行结构功能分析,用以回应新范式下政府绩效激励面对的棘手问题。并从管理工具功能实现,管理环节相互衔接,组织模式搭配等方面展望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颜桂珍 《中州学刊》2007,64(3):116-120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主要体现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和自雇贫穷。这和我国的二元劳动力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就业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极化与收入极化的现象。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如何脱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消除社会排斥风险,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文章运用社会权利贫困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社会权利贫困的“中国现象”,其中包括现行法规没有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明文规定的权利难以得到强制实行、弱势群体缺乏参与制订游戏规则的权利、城市贫民的人格尊严严重缺乏,以及一批特定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严重不足。通过总结美国反贫困政策演变和不足,文章提出了治理中国城市贫困的四个基本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贫困: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膨胀,极易引发社会风险及贫民窟的产生,继而会成为诞生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土壤,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它比农村的绝对贫困更容易引发社会危机.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现状及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发展经济、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促进再就业、对贫困家庭进行医疗和教育救助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在城市反贫困方面采取了综合性的行动。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和特点,总结了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和行动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下一步可能的变化情况,并提出我国未来城市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转型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现阶段具有转型期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逐渐缓解以后,下一步的城市贫困问题将可能朝着更加长期化和稳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着力加强和调整城市反贫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5.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疆城市贫困家庭负担重,饮食质量差,衣着质量和档次较低,家庭耐用品消费水平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医疗保健状况令人堪忧,居住质量差。新疆城市贫困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必须不断推进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坚固的救济体制,同时,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加入,推进新疆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非营利部门与城市反贫困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凯 《学术探索》2004,(3):38-40
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城市反贫困治理中,非营利部门可能的作用空间以及发展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作者认为,在当前城市贫困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中国有发展非营利部门的迫切要求。非营利部门可以很好地提高贫困者的经济机会;有效促进对贫困者的赋权;加强对于贫困者的安全保障。然而相对于功能需求来说,中国非营利部门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创造有利于非营利部门发展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瑞林 《学术探索》2005,1(6):43-49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合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容之一。本文从贫困的定义和度量、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要强化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关注陷入贫困风险高的群体,重视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警惕贫困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加上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及时跟进等因素,我国城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贫困群体。针对城镇贫困这一具有严重负面影响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困状况、产生的原因以及缓解贫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贫困问题与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工作也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本文首先对现存问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最后对改进和加强社会救助法制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