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段晶晶 《理论界》2014,(12):68-71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命线.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有效传播、发挥教育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要防止过于强调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又要避免因缺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这需要从三点着力:形成互联网跨界创新思维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关注互联网受众主体能动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价值;打造互联网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从而实现“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3.
国际权力竞争的文化转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国际背景,这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握的国际动向.区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为高校开发区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皖北文化历史悠久,要素完整,特色独具,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将作为“资源”的皖北文化转化为作为“软实力”的文化,需要皖北高校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网络空间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中的传播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不再是传统的,而是前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地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性不仅要在知识性中体现,而且要在实践和社会应用中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网民对“最美人物”的认知出发,通过实证方法考察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直达网民心灵,取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研究发现,网民的群体性差异明显、官民舆论差异明显.在网络推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将“实体定位”与“样本定位”区分开来,不断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不懈的加强互联网生态建设,适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编码”、“再包装”,营造有利于推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人生动力、人格塑造、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独特意义.文章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特点、国际国内环境分析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应从以下方面优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推进“四个结合”,构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尊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主体性,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设计;瞄准人才成长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嵌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日常生活;构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大数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监测.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战略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在价值观层面寻求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中华民族主体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因此,借助于文化生态学的观察视角可以发现,重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是提升核心价值观塑造实效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包括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构力与阐释力、厘清异质价值观以重构文化生态场域、以制度建构推进教育机制等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既是规范社会大众的思想与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托起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还是抵制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方式抽象,宣传途径单一;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制度的异化现象严重;部分党员干部言行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等问题和现象,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障碍。实现宣传变革,贴近群众生活;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党政干部勤政为民,带头示范;扬弃中外文化,实现会通融合;分别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宣传路径、民生路径、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来源于科学的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来源于厚重的历史根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源于宏伟的现实基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源于开放的国际视野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积极吸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来源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尊崇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凝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可从四大现实进路出发:教育宣传、社会示范、基地普及、制度保障.这四种路径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知行合一"的进程出发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时,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观的全球化与价值观的民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等三大关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唐萍 《学术论坛》2016,(4):32-36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价值观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多元并存、新旧交替成为农民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农民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是外在和内在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在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引导规范农民思想道德,实现农民价值观的现代超越,需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农民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制度保障,提供农民价值观更新的社会平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民价值观更新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2.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需要注重策略,讲究方法.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哲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底线思维”有其特定的涵义,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守底线,强化阵地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这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运用底线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全局加强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个体的生存底线;知微见著强化前瞻意识,牢牢把握学校的育人底线;明确职责找准角色定位,彻底守住教师的职业底线;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目标,不断唤醒学生的做人底线.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域下,立足于广州红色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推进广州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通过打造广州特色红、魅力广州红和移动的广州红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文化进步的引擎和向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揭示其思想精髓.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环境,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价值操守.其科学性、民族性、包容性、动态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从文化的视阈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是文化治理的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和超越了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从国内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从国际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滥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返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就要在传统文化中对其追根溯源并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既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兴国振邦的灵魂,更是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在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熟和发展,在党和组织的积极引导下,社会各阶层也大力响应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和提炼的具体活动事宜。将社会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便于记忆的方式来传播践行,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贯彻落实能得到推进,还能将多元化社会思潮引领整合从而坦然面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和冲击,在此基础上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攻坚创造了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文章围绕主题从四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并从教育目标凸显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实践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教育主体角色的多重性和重要性、教育受众的多广性和差异性四方面论述了它的特征;二是从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图谋、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和青年成长成才三方面的需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三是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的一元主导与差异分层、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正面引领与渐进渗透、尊重主体性与教育三贴近、现代化与通俗化等五个原则;四是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教育方式、整合新旧载体、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完善保障机制四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